水寒射肺證

水寒射肺證是指寒邪和水氣侵犯肺臟而出現的肺氣失宣,寒水逆阻等臨床表現的概稱。多由宿罹痰飲或水腫,復感寒邪,寒邪引動水飲所致。水寒射肺證可出現於多種疾病中,其臨床表現各具一定特點,治療亦不盡相同,必須加以分析。本證通常應與“水氣凌心證”、“腎陽虛水泛證”、“寒痰阻肺證”相鑑別。

症狀,病理,臨床診斷,與其他病區別,

症狀

主要臨床表現為:咳嗽氣喘,痰涎多而稀白,面色蒼白或晦暗,形寒肢冷,甚則胸滿息促,不能平臥,頭暈目眩,面目浮腫,苔白膩,脈濡緩或滑。

病理

如飲證病中出現水寒射肺證,臨床表現以懸飲為特點者,則胸脅脹滿,咳唾,轉側及呼吸時疼痛加重,氣短息促,苔白脈沉弦,此由飲倚胸脅,水邪迫肺所致,《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雲:“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治宜攻逐水飲,體強者用十棗湯(《傷寒論》),體弱者用葶藶大棗瀉肺湯(《金匱要略》)。臨床表現為支飲者,則咳喘胸滿,
甚則不能平臥,痰如白沫量多,久咳則面目浮腫,舌苔白膩,脈弦緊,此由飲犯胸肺,肺氣上逆所致,《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治宜溫肺化飲,方用小青龍湯(《傷寒論》)。若水腫病中出現水寒射肺證,臨床特點為面浮身腫,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氣促怯寒,腰部冷痛,此由腎陽衰微,水氣上逆於肺所致,治宜溫腎助陽,化氣行水,方用真武湯(《傷寒論》)。若癃閉病中出現水寒射肺證。

臨床診斷

臨床特點為小便量少,甚至無尿,面色白光白,神疲腰痛,
頭暈泛惡,氣喘胸悶,此由腎陽衰微,尿毒內攻,迫水逆肺所致,《景岳全書·癃閉》曰:“小水不通是為癃閉,此最危急證也,水道不通,則上侵脾胃而為脹,外侵肌肉而為腫,泛及中焦則為嘔,再及上焦則為喘……。”治宜溫陽益氣,利尿降逆,方用濟生腎氣丸(《濟生方》)加減。若喘證病中出現水寒射肺證,臨床特點為咳嗽喘促,呼多吸少,動則喘息更甚,小便不利,甚則肢體浮腫,舌質淡,脈沉細,此由腎陽虛而水逆,上凌於肺所致,治當納氣歸腎,溫陽行水,方用黑錫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合真武湯。
總之,水寒射肺證主要是見於水氣為患的疾病中,或陽衰陰盛,水勢泛溢而上射於肺,或寒水積滯體內而為外寒引發。病之本責之脾腎,病之標在於肺。在其病機演變過程中,常伴見兩種情況:一是水氣上逆,停聚胸膈時,每累及心陽,致心陽不振,心氣不寧而心悸;二是脾腎陽虛,水氣不化,聚而上泛,演變為痰,而出現喉間痰鳴,胸膈滿悶等寒痰阻肺見症。

與其他病區別

水氣凌心證與水寒射肺證:兩證病理相似,症狀迥異,常合併出現。在病理上,兩證均為脾腎陽虛,氣化障礙,水液瀦留所致,水氣上逆於肺,則為水寒射肺證,上逆於心則為水氣凌心證。在病史上,兩證均有飲證、水腫等水氣病史。在症狀上,水氣凌心證的症狀特點為心悸;水寒射肺證的臨床特點為咳唾喘促。以此可資鑑別。
腎陽虛水泛證與水寒射肺證:腎陽虛水泛證系腎陽虧損,不能主水,則膀胱氣化不利,小便量少;同時亦影響脾的運化,致水濕泛濫而形成水腫,症見全身浮腫,下肢尤甚,按之凹陷,腰痛酸重,畏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潤,脈緩。水寒射肺證則多由素體脾腎陽虛,水氣停聚,復感寒邪,
寒邪引動內飲所致;亦可由腎陽虛水泛證基礎上,水邪上凌於肺而發生,其臨床特點為咳嗽氣喘 ,痰涎多而色白,胸脅支滿等。一為泛濫於肌膚,一為上泛於肺,此為鑑別之要點。
寒痰阻肺證與水寒射肺證:兩證病因病理相互影響,臨床表現相似,需嚴加鑑別。寒痰阻肺證多由風寒失治,寒入於肺腧,寒痰交阻所致,亦可由中焦虛寒及久病陽虛而寒痰上乾於肺而致;水寒射肺證則多由脾腎陽虛,水氣內停,外寒引動,逆於肺臟所致。兩者一為寒痰犯肺,一為寒水犯肺。在病理上,二者則可互相影響,寒痰阻肺證可累及腎陽不足而致水氣泛濫,逆於肺臟;
水寒射肺證亦可因水飲聚積而演變為痰,出現寒痰阻肺見證。在症狀上,寒痰阻肺證必咳嗽氣喘,咯痰色白清稀,喉間痰鳴,胸膈滿悶;水寒射肺證則無喉間痰鳴,胸膈滿悶等寒痰之症,可資鑑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