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家

水家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之一,同法家兵家儒家墨家等同,乃集天下治水之能士始成水家,代表人物:治蜀之李冰,秦國鄭國渠等。

基本介紹

鄭國(戰國時期水利家)
鄭國,戰國時期韓國卓越的水利專家,出生於韓國都城新鄭(現在河南新鄭市)。成年後,鄭國曾任韓國管理水利事務的水工(官名),參與過治理滎澤水患以及整修鴻溝之渠等水利工程。後來被韓王派去秦國修建水利工事,從而“疲秦”,而鄭國渠修建之後,關中成為天下糧倉,贏得了“天府之國”的美名。雖然鄭國作為間諜不成功,但是作為一名卓越的水利專家,治理水患,改變了關中農業區的面貌,使八百里秦川成為富饒之鄉。鄭國渠和都江堰靈渠並稱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李冰(戰國時期水利家)
李冰(生卒年、出生地不詳),戰國時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公元前256年—前251年被秦昭王任為蜀郡(今成都一帶)太守。期間,李冰治水,創建了奇功,其建堰的指導思想,就是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他徵發民工在岷江流域興辦許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為著名。幾千年來,該工程為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奠定堅實的基礎。後世為紀念李冰父子,在都江堰修有二王廟。都江堰也成為著名的風景名勝。
他在修完都江堰後,在四川什邡洛水鎮修建水利工程,後病逝與此,葬於洛水鎮旁邊的章山之上。被後人尊為川主。[1]在洛水旁邊的高景關和洛水之間的地段關口兩側後人修建有大王廟、二王廟紀念李冰父子。鄧小平、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為李冰陵園題字。
除都江堰外,李冰還主持修建了岷江流域的其他水利工程。如“導
李冰父子塑像[5]
洛通山,洛水或出瀑布,經什邡、郫,別江”;“穿石犀溪於江南”;“冰又通笮汶井江,經臨邛與蒙溪分水白木江”;“自湔堤上分羊摩江”等等。上述水利工程,史籍均無專門記敘,詳情多不可考。
李冰任蜀守期間,還對蜀地其他經濟建設也做出了貢獻。李冰“識察水脈,穿廣都(今成都雙流)鹽井諸陂地,蜀地於是盛有養生之饒”。在此之前,川鹽開採處於非常原始的狀態,多依賴天然鹹泉、鹹石。李冰創造鑿井汲滷煮鹽法,結束了巴蜀鹽業生產的原始狀況。這也是中國史籍所載最早的鑿井煮鹽的記錄。李冰還在成都修了七座橋:“直西門郫江中沖治橋;西南石牛門曰市橋,下石犀所潛淵中也;城南曰江橋;南渡流曰萬里橋;西上曰夷里橋,上(亦)曰笮橋;橋從沖治橋而西出折曰長升橋;郫江上西有永平橋。”這七座橋是大幹渠上的便民設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