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墨丹青繪抗戰
- 外文名:Paint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with ink and painting
- 採訪對象:郭永潔
- 記 者:柏 華
- 時 間:2020年9月3日
背景介紹,報導正文,
背景介紹
2020年再察堡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五周年紀念日。
報導正文
水墨丹青繪抗戰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之際訪畫家郭永潔
本報記者 柏樺
2020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75年時光荏苒,中華大地被戰爭撕裂的千瘡百孔的傷口早已癒合,勝利的歡呼和喜悅在歲月的長河中漸行漸遠,曾經的戰爭和苦難的歷史似乎順理成章地成為學術、文化研究的對象,淡出現實的視野。但是,紀念的聲浪卻掀起新的高潮。我們沒有忘記,藝術家們更沒有忘記。
“如果文人能把‘紙彈’當作子彈,那我只能拿起我的畫筆,來記錄歷史幾酷,提醒大家銘記歷史,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畫家郭永潔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自己的話語。一幅幅以抗日戰爭為題材、需要耗時一至兩年完成的丈六巨幅國畫,在郭永潔的筆下一點一滴繪就,一場場艱苦卓絕的反侵略戰役,在這些畫作中被全景式呈現,一段段壯烈悲痛的歷史記憶被喚醒、被了解、被銘記。
前事不忘 後事之師
2018年,郭永潔創作的抗戰重大歷史題材國畫作品《南京大屠殺》,在南京舉行的風從長安來——長安畫派當代名家精品展中引起當地觀眾和媒體的廣泛關注。2020年,郭永潔再次為廣大觀眾捧出力作——歷時一年完成的丈六國畫巨作《雪峰山會戰》,獻禮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
發生於1945年4月9日至6月7日的湘西雪峰山會戰,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正面戰場與日軍的最後一場大決戰,又稱芷江保衛戰。雪峰山會戰創造了國共正面戰鬥與游擊戰術、軍民團結抗日和空軍配合陸軍作戰的典範,也是中國對日最後一場空陸立體大戰。它的勝利在中國抗戰史上具有重大的轉折意義,拉開了中國抗戰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反攻的序幕,加速了日本軍國主義徹底覆滅的進程。
“八年烽火起盧溝,一紙降書落芷江!”1945年8月21日至23日,侵華日軍副總參謀長今井武夫率日本洽降代表團在芷江與中國陸軍參謀長蕭毅肅簽訂了受降備忘錄。1945年9月9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區受降儀式正式在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大禮堂舉行。
屹立於湖南懷化芷江侗族自治縣七里橋村磨溪口的“芷江受降紀念坊”,建於1946年2月,後被命名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紀念館”,是中華民族偉大不朽的歷史豐碑,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重要歷史見證。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今年,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雪峰山會戰》的完成對於銘記中華民族抗日戰爭歷史、緬懷致敬抗日烈士,具有重要的意義。
砥礪奮進 振興中華
“我從2004年開始創作抗戰歷史題材系列作品,至今已經完成了26幅,包括《長城抗戰》《盧溝橋抗戰》《台兒莊戰役》《東北抗日聯軍》《中國遠征軍》等。之所以選擇這個題材,就是想用波瀾壯闊的抗戰畫面警醒大家銘記歷史。”從洛南縣城的一名中學美術教師到專門從槳陵試蘭事抗戰歷史題材系列國畫創作的美術工作者,為了心中的夢想,郭永潔在創作抗戰歷史題材系列國畫的道路上已經艱難地走過了16個春秋。
2001年,郭永潔開始全心投入美術創作之中,一家三口人的生計,全靠妻子的工資來維繫。大幅畫紙價格不菲,囊中羞澀的他不得不將整幅畫作的構思在腦中深思體精夜熟慮後,先在小小的稿紙上勾畫好每個局部,再起筆盼估店在畫紙上繪製。室內空間有限,他就以地板為畫案,每天跪在地上畫。他每天起早貪黑,不是在查資料就是在構思圖稿。為了創作,他多方蒐集歷史圖片、文獻資料、新聞報導和影視作品,十幾年下來積累尋辣嘗了幾十萬字的文字資料。而夜以繼日的超負荷工作,也讓他整個人蒼老了許多。
“每一次查閱紅色革命歷鴉埋滲局史資料,我都會被革命先烈的英雄壯舉所感動,每當想到他們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在饑寒交迫、四面圍困中與敵人殊死搏鬥,我都忍不住落淚。所以我要用手中的畫筆再現這段歷史,讓更多的人記住這些挽救我們民族於生死存亡關頭的英雄,提醒人們珍惜先輩用血肉之軀捍衛的和平。這條創作道路無論有多難,我都要堅持。”對於藝術的追求,郭永潔的初心從未改變,他將全部熱情投入到藝術創作中,用更多更好的作品,紀念英烈,謳歌祖國,謳歌人民,禮讚時代。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後,郭永潔產生了強烈的創作抗震救災現實題材作品的衝動。他把自己關在一間不足12平方米的房間裡,開始了漫長而艱辛的創作。經過一年艱辛努力,一幅長達125米、人物達800多個的國畫人物長卷《震起之豐碑》創作完成。2009年5月12日,《震起之豐碑》在陝西歷史博物館展出,以此緬懷汶川大地震遇難者。隨後,該作品在西北大學、陝西師範大學、第二炮兵工程大學、空軍工程大學、四川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北京大學等全國十餘所高校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巡迴展。
從2004年3月至今,郭永潔在居無定所的遷移環境裡,已經完成了不少作品,但在他的計畫中,還有許多內容沒有完成,還得咬牙繼續堅持。“文化塑造一個民族的靈魂。一個文化強國,不能沒有源遠流長、擔當歷史重任的強國文化。特別是代表著我們民族自己文化元素的中國畫,至今在抗戰歷史方面還沒有形成完整的中國畫創作體系。”多年來,郭永潔一直堅持著自己的創作,堅持讓中國畫成為中華民族偉大抗戰歷史的見證,讓中國傳統文化成為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堅韌不拔精神的傳播載體。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以史為鑑,多一些思考,才能真正明白擔當中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意義,才能理解愛國主義情懷的千鈞力量!歷史實踐證明,無論是抗戰、抗震還是抗疫,愛國主義的鮮花不會因為歲月的流逝而凋零,精神的力量不會因為歷史的變遷而枯竭。它們頑強的生命力將伴隨著一代代新人的成長注入民族靈魂的深處,經久不衰!
2001年,郭永潔開始全心投入美術創作之中,一家三口人的生計,全靠妻子的工資來維繫。大幅畫紙價格不菲,囊中羞澀的他不得不將整幅畫作的構思在腦中深思熟慮後,先在小小的稿紙上勾畫好每個局部,再起筆在畫紙上繪製。室內空間有限,他就以地板為畫案,每天跪在地上畫。他每天起早貪黑,不是在查資料就是在構思圖稿。為了創作,他多方蒐集歷史圖片、文獻資料、新聞報導和影視作品,十幾年下來積累了幾十萬字的文字資料。而夜以繼日的超負荷工作,也讓他整個人蒼老了許多。
“每一次查閱紅色革命歷史資料,我都會被革命先烈的英雄壯舉所感動,每當想到他們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在饑寒交迫、四面圍困中與敵人殊死搏鬥,我都忍不住落淚。所以我要用手中的畫筆再現這段歷史,讓更多的人記住這些挽救我們民族於生死存亡關頭的英雄,提醒人們珍惜先輩用血肉之軀捍衛的和平。這條創作道路無論有多難,我都要堅持。”對於藝術的追求,郭永潔的初心從未改變,他將全部熱情投入到藝術創作中,用更多更好的作品,紀念英烈,謳歌祖國,謳歌人民,禮讚時代。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後,郭永潔產生了強烈的創作抗震救災現實題材作品的衝動。他把自己關在一間不足12平方米的房間裡,開始了漫長而艱辛的創作。經過一年艱辛努力,一幅長達125米、人物達800多個的國畫人物長卷《震起之豐碑》創作完成。2009年5月12日,《震起之豐碑》在陝西歷史博物館展出,以此緬懷汶川大地震遇難者。隨後,該作品在西北大學、陝西師範大學、第二炮兵工程大學、空軍工程大學、四川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北京大學等全國十餘所高校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巡迴展。
從2004年3月至今,郭永潔在居無定所的遷移環境裡,已經完成了不少作品,但在他的計畫中,還有許多內容沒有完成,還得咬牙繼續堅持。“文化塑造一個民族的靈魂。一個文化強國,不能沒有源遠流長、擔當歷史重任的強國文化。特別是代表著我們民族自己文化元素的中國畫,至今在抗戰歷史方面還沒有形成完整的中國畫創作體系。”多年來,郭永潔一直堅持著自己的創作,堅持讓中國畫成為中華民族偉大抗戰歷史的見證,讓中國傳統文化成為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堅韌不拔精神的傳播載體。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以史為鑑,多一些思考,才能真正明白擔當中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意義,才能理解愛國主義情懷的千鈞力量!歷史實踐證明,無論是抗戰、抗震還是抗疫,愛國主義的鮮花不會因為歲月的流逝而凋零,精神的力量不會因為歷史的變遷而枯竭。它們頑強的生命力將伴隨著一代代新人的成長注入民族靈魂的深處,經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