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區劃

水土保持區劃是指在綜合分析不同地區水土流失發生髮展演化過程以及地域分異規律的基礎上,根據區劃的原則依據和有關指標,按照區內相似性和區間差異性把侵蝕區劃為各具特色的區塊,以闡明水土流失綜合特徵,並因地制宜地對各個類型分別提出不同的生產發展方向和水土保持治理要求,以便指導各地科學地開展水土保持,做到揚長避短,發揮優勢。使水土資源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水土流失得到有效的控制,收到最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水土保持區劃屬於綜合部門經濟區劃,需要綜合考慮區域經濟因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土保持區劃
  • 外文名: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zoning
水土保持區劃目的和任務,水土保持區劃的原則與適用範圍,水土保持區劃原則,水土保持區劃適用範圍,水土保持區劃內容,水土保持區劃命名,水土保持區劃步驟與方法,水土保持區劃步驟,水土保持區劃方法,

水土保持區劃目的和任務

水土保持區劃目的是為分類分區指導水土流失防治和水土保持規劃提供基礎的科學依據。
其任務是在調查研究區域水土流失特徵、防治現狀、水土保持經驗、區域經濟發展對水土保持要求和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正確處理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關係,提出分區生產發展方向、水土保持防治途徑、任務和措施部署。
全國水土保持一二級分區圖(2013年)全國水土保持一二級分區圖(2013年)

水土保持區劃的原則與適用範圍

水土保持區劃原則

區劃的原則是由區劃的尺度、目的及區劃對象的特點所決定的。
(1)區內相似性與區間差異性
水土保持區劃遵循區域分異規律,即保證區內相似性和區間差異性。相似性和差異性可以採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指標反映。自然環境條件是水土保持區域特徵和功能特徵形成和分異的物質基礎,雖然在大尺度範圍內,某些區域內其總體的自然條件趨於一致,但是由於其他一些自然因素的差別(如地質地貌、氣候、土壤等),使得區域內自然社會條件、水土流失類型及水土保持功能、結構也存在著一定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同一分區內,自然條件、自然資源、社會經濟情況、水土流失特點應具有明顯的相似性;同時,同一分區內對水土保持的功能需求及生產發展方向(或土地利用方向)與防治措施布局應基本一致,做到區內差異性最小,而區問差異性最大。
(2)以土壤侵蝕區劃為基礎
土壤侵蝕區劃屬於自然區劃,它是不考慮行政區界和社會經濟要素的,一般均按水土流失類型如水蝕、重力侵蝕、風蝕、凍融侵蝕劃分。
(3)按主導因素劃分
水土保持區劃的主要依據是影響水土流失發生髮展的各種因素,應從眾多的因素中尋找主導因素,以主導因素為主要依據劃分。水土保持區劃具有自然與社會雙重性,不同地區各因素所起作用的程度不同,其中往往一個或幾個因素起主導作用,突出主導作用因素才能反映水土流失治理的本質。
(4)自然區界與行政區劃相結合
水土保持區劃應首先考慮流域界線、天然植被分界線等自然區界,同時充分考慮行政管理區界,適當照顧行政區劃的完整性,二者綜合考慮,儘量保證地貌類型的完整性。
(5)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
在進行區劃時應由上一級部門制訂初步方案,下達到下一級部門,下一級據此制訂相應級別的區劃,然後再反饋至上一級,上一級根據下一級的區劃匯總並對初步方案進行修訂。這樣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多次反覆修改最終形成各級區劃。

水土保持區劃適用範圍

水土保持區劃作為部門經濟區劃,涉及行政區劃、經濟地理區劃等多方面,適用於大區域範圍,尤其是省級以上或大江大河區劃十分重要,縣、市、區應根據地方實際需要確定。

水土保持區劃內容

(1)區劃指標
根據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水土流失特徵篩選確定劃分指標體系。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自然條件地貌地形指標(大地貌、地形);氣象指標(年均降水量、汛期雨量、年均溫度、≥10%的積溫、無霜期、大風日數、風速等);土壤與地面組成物質指標(岩土類型、土壤類型);植被指標(林草覆蓋率、植被區系、主要樹種草種等)。
②社會經濟情況人口密度、人均土地、人均耕地;耕地占總土地面積的比例、坡耕地面積占耕地面積的比例;人均收入、人均產糧等。
③水土流失情況水土流失類型指標、土壤侵蝕狀況、土壤侵蝕強度和程度、人為水土流失狀況、水土流失危害等。
(2)分區方案
根據區域大小確定逐級分區方案,當一級分區不能滿足工作需要時,應考慮二級以上分區,同時應明確分級分區界限確定原則(自然區界與行政區劃結合)及各級分區的區劃指標。一級區以第一主導因素為依據,二、三級區劃以相對次要的主導因素為依據。
(3)生產發展方向與防治途徑及總體部署
根據分區特徵和分區方案,明確發展方向(土地利用調整方向、產業結構調整方向等)和水土流失防治途徑(主攻方向)、措施總體部署、主要防治措施及其配置模式。

水土保持區劃命名

區劃命名的目的是反映不同類型區的特點和應採取的主要防治措施,使之在規劃與實施中能更好地指導工作。命名的組成有單因素、二因素、三因素、四因素4類。不同層次的區劃,應分別採用不同的命名。目前我國水土保持區劃的命名採取多段式命名法,即地理位置+地貌類型+水土流失類型和強度+防治方案。
(1)單因素和二因素命名
一般適用於高層次區,如全國一級水土保持分區有3個,即以水蝕為主的水土保持
區、以風蝕為主的水土保持區、以凍融侵蝕為主的水土保持區;二級區有9個(地理位置和地貌特點),如有東北低山丘陵漫崗區、西北黃土高原區、南方山地丘陵區等。
(2)三因素命名
在二因素基礎上,再加侵蝕類型和強度,共三因素組成。一般適用於次級分區。如黃土高原北部黃土丘陵溝壑劇烈水蝕防治區、陰山山地強烈風蝕防治區等。
(3)四因素命名
在三因素基礎上,再加防治方案。一般適用於更次一級區,如北部黃土丘陵溝壑劇烈水蝕坡溝兼治區、南部沖積平原輕度侵蝕護岸保灘區等。

水土保持區劃步驟與方法

水土保持區劃步驟

①準備工作。
水土保持綜合調查。
③收集有關專業的區劃成果。
④典型區域詳查。
⑤區劃。
⑥區劃成果的整理(水土保持區劃圖,反映各區的位置、範圍和區劃分級;水土保持區劃表、調查表;水土保持區劃報告,闡明區劃依據、各區的特點、區劃分級和命名)。

水土保持區劃方法

區劃方法一般有定性和定量兩大類。
水土保持區劃應採用在定性分析的基礎上進行定量計算分析的區劃方法,實現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的結合。
對於較高級別的區劃,採用自上而下的、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分析方法;對於較低級別的區劃,採用自下而上的、定量分析的方法,即以目前國內外流行的統計分析軟體(如Matlab)為平台,運用層次分析法、系統聚類分析法(HCM)等方法進行分區,同時參閱全國已有的區劃研究成果,並結合地域一致性等原則對單純定量區劃的結果進行合理調整。這樣,既體現了多因子的綜合比較分析,相互平衡,又克服了單純數學方法所造成的分區過於分散、不符合區域劃分原則的不足,從而實現水土保持區劃的科學性與實用性統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