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鏈
整個水務產業鏈包括供水、污水設備生產製造,原水收集與製造、存儲、輸送,水的生產和銷售,水的供應網管、中水回用,污水排放,污水收集與處理、污泥處理等。
在整個水務行業產業鏈中,污水處理行業偏向下游產業,行業的上游產業主要包括排出污水的工業行業、污水設備製造業等,其中工業企業的發展狀況對於污水處理行業影響較大,工業污水和居民污水通過污水處理後再排入自然水體或通過中水回用返回企業和居民用戶。
行業特徵
1、經營壟斷性強
除了
自來水廠的工程建設以外,水務行業其他的各個環節都具有典型的自然壟斷性質。水務行業是資本高度密集的行業,自來水管網等固定資產生命周期很長,給水處理設施的使用年限至少為25 年,輸配水管線管網的年限一般都是50 年甚至更長,通常認為進行重複建設是不符合經濟效率原則的,因而只有一家企業在一定的區域內進行壟斷性經營。
2、長期發展相對穩定
從中國的用水結構來看,近幾年變動不大,農業、工業和生活用水三者合計占比在98%左右。長期來看,隨著用水效率的不斷提高,工業用水的增速將放緩,居民用水將伴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呈現出逐年穩定增長的趨勢。由於供水行業需求彈性相對較小,而且產品價格受政府統一控制,因此,在未來若干年內,隨著中國用水量的逐年上升,供水行業也將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保持相對穩定的發展。
3、市場化水平低、行業盈利低微
在中國,水務企業大多具有事業單位性質,水務行業特別是供水行業採取的是地方政府獨家壟斷經營的方式,行政色彩相對濃厚,供水企業的商業運作與管理創新受到較大的限制。由於水務行業市場化程度不高,水不被真正的視為商品,供水水價低於供水成本,造成供水管理單位長期虧損。
城市水價構成中,主要只考慮了淨水成本補償,而對供排水管網建設和污水處理成本補償不足。水價沒有建立根據市場供求和成本變化及時調整的機制,供水價格普遍偏低,虧損較為嚴重。由於以上原因,水務企業在經營方式上形成了“低水價+虧損+財政補貼”的模式,從而造成了行業經營效率不高、盈利能力低微的局面。
定價機制
水務行業是關係國計民生的公共事業,政府對行業運行加以較為嚴格的監督和管理,集中體現在供排水價格的定價機制上。中國水價制度經歷了公益性無償供水、政策性低價供水、按成本核算計收水費、按商品價格管理四個階段。總體來看,水價改革呈現價格不斷上漲、價格分類不斷簡化、逐漸推行階梯式水價等特徵。
目前,全國36 個大中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價格平均為2.7 元/噸,其中58%的城市水價在2 元-3 元/噸,33%的城市水價大於3 元/噸。根據國外水價管理經驗,城市居民用水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合理比重為2-3%,而中國水費支出占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不超過1%。中國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水費支出占家庭平均收入的2%~3%是比較適宜的。中國城市水價遠未達到世界銀行提出的居民可承受上限,與有關部門提出的占家庭收入適宜比例也有一定距離。因此,水價仍然具備較大的上漲空間。
水價與成本長期倒掛使得行業內企業盈利狀況普遍不佳,另一方面,水價偏低造成居民節水意識缺乏,資源嚴重浪費。《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再次提出要繼續推進水價改革,完善水資源費、水利工程供水價格和城市供水價格政策。
價格變化
從定價模式來看,中國水價仍然由各地物價局舉行價格聽證會的方式決定,但是自來水價格正在逐步實現市場化調整。伴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供水成本的不斷提升,中國自來水價格也不斷上漲,從2001年的1.06元/噸上升到2011年的2.71元/噸,年均上漲幅度為8.14%;工業用水價格從2001年的1.48元/噸上升到2011年的3.75元/噸,年均上漲幅度為8.06%。為體現水資源的稀缺性,充分發揮水價的調節作用,國家正逐步推行工業和服務業用水超額累進加價制度,居民生活用水採用階梯式水價制度。
2012年2月14日,廣州市公布自來水價調整方案,居民水價從1.3元/噸最高上調至2.02元/噸,同時以22噸為紅線,實施階梯水價。這是自2010年長沙、西安等城市上調水價以來,國內首個一線城市上調水價。
在廣州公布水價上調方案之前,全國已有北京、重慶、江蘇、山東等近20個省市相繼預披露水價改革方案。方案中除普遍提及的上調水價、實施階梯水價外,還涉及相關配套改革措施。比如,2009年北京制定3年水價調整的規劃方案,2012年是規劃的最後一年,目前北京非居民用水已在嘗試階梯水價;山東省明確未來將實行累進加價徵收水資源費制度,提出超計畫10%加收1倍,超計畫10%-30%加收2倍,超30%以上部分加收3倍;江蘇省“十二五”水價改革方案提出未來將加快推進居民階梯式水價,並將調整水資源費和城市供水價格改革等列入水價改革進程。據中國水網預計,廣州水價上調,將拉開未來水價集體調整的序幕。
2012年2月16日,國務院發布《關於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嚴格實行用水總量控制,到2030年全國用水總量控制在7000億立方米以內。為此,《意見》提出將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嚴格水資源徵收費和取水審批管理制度,這將為各地加快水價改革步伐指引方向,未來水價逐步上調將成定局。
發展趨勢
1、城市供水管網漏損率有較大改善空間
經過加工處理的水在管網傳輸過程中往往會發生漏損,在中國這一指標平均為20%左右,在已開發國家可以降低到8%以內。漏損意味著大量寶貴的水資源的浪費,尤其在中國整體水資源短缺的情況下,無異於巨大損失。因此,通過降低供水過程中的漏損率來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的要求緊迫,城市供水管網在建設與升級改造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2、資本多元化和運營市場化是行業發展的迫切要求
《國務院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0.13號)明確指出“鼓勵民間資本積極參與市政公用企事業單位的改組改制,具備條件的市政公用事業項目可以採取市場化的經營方式,向民間資本轉讓產權或經營權”,“進一步深化市政公用事業體制改革。積極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大力推行市政公用事業的投資主體、運營主體招標制度,建立健全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制度”。因此,水務行業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就是資本來源的專業化和社會化。
3、水價上漲仍有空間
近期全國各地水價上調,使得水價改革預期漸熱。2002年到2009年間,中國的36個重點城市的居民生活用水的自來水價格年均增長率為4.69%、污水處理費年均增長率為11.9%。從國外一些城市供水運營較成功的經驗看,居民家庭水費應與電費開支相當,居民用水的需求價格曲線在水費支出占個人收入4%左右達到均衡。而中國目前城區家庭水費、電費開支懸殊(電費幾倍於水費),水消費僅占個人收入的1.2%。建設部在《城鄉缺水問題研究》中指出,為促進公眾節約用水,水費收入比達到2.5%-3%為宜。
因此,水價擁有較大的上漲空間。無論從中國水資源的稀缺狀況還是從推進水務企業提升服務品質的合理利潤要求,以及和國際水價水平進行比較來看,中國目前水價仍有較大上
漲空間。
4、價格制定模式有望轉變
水務行業作為市政公用行業,長期以來一直是實行政府定價制度。近年來水務行業市場化進程發展迅速,水價制定市場化也是業內專業人士的共同預期。清華大學中國水業政策研究中心認為,未來的水價定價政策體系將使水價定價基礎從傳統認識中以資產確定收益轉變為按照服務確定收益。
5、城鄉一體化建設需要統籌區域供水
傳統的供水模式通常是一個城市設一個自來水公司。這種模式在解決城市居民的供水需求、保障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方面曾發揮過積極作用。但是在80年代以後,隨著鄉鎮企業的興起,水廠數量眾多,分散經營,各水廠技術力量薄弱,資金有限,無法發揮規模效應。在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缺少統一規劃,取水口與廢水排放口犬牙交錯。因此,鎮、村水廠無論在解決水質和滿足水量需求方面,都存在著其本身無法克服的困難。
加大城市供水管網的建設力度,發展城鄉統籌的區域供水,擴大城鎮供水的服務範圍是保證水資源得到合理利用的有效方式之一,符合中國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需要。建設部近來大力推行以核心城市為中心的區域供水,充分發揮政府協調指導作用,同時運用市場配臵手段,打破行政區劃束縛,統籌安排,推進空間資源整合和區域基礎設施的集約利用。
6、水務行業的信息化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中國的水務行業信息化發展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住建部在《建設事業“十一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要研究推廣套用信息化關鍵技術,推進GIS、GPS和RS集成套用技術的研究開發,提高市政公用事業管理和服務的信息化水平。
北京市在20世紀80年代及以前,分別建立了分析管理系統或決策支持系統,尤其是水務局成立後,建立了北京水務的數據中心和指揮中心,信息鏈路逐步理順,數據共享開始推進。上海市提出了數字水務的理念,依託上海信息產業優勢,順應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以水務發展需求為導向、套用為核心,建設了覆蓋全市、城鄉一體的防汛自動預報決策支持系統和防汛信息服務網、水文和供排水數據採集、監控系統、視頻會議系統等系統。深圳市圍繞實現水務現代化的發展目標,先後完成了多個水務信息化套用系統的建設。
因此,通過水務行業的信息化建設,加強水務行業信息資源整合和開發利用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統一、協調的信息化標準規範,開發推廣信息化共性關鍵技術和產品,促進水務行業信息資源共享,已經成為水務行業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