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歷程
2005年10月、西洋坪大橋開工建設。
2007年11月16日,西洋坪大橋竣工投用。
2014年5月,西洋坪大橋正式命名為“水仙花大橋”。
2016年4月4日,水仙花大橋南端互通立交項目的前期工作正在進行。
2018年10月,水仙花大橋南端互通立交橋建成通車。
橋樑位置
水仙花大橋位於中國福建省漳州市,連線薌城區與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大橋北起西洋坪路與瑞京路交匯口,南至西環城路、南江濱路交匯口,是連線薌城區和圓山新城的重要交通紐帶,大橋南側連線水仙花基地和西環城市片林公園。
建築設計
建築結構
水仙花大橋由主橋、南北引橋、南立互動通組成。
水仙花大橋主橋橋型採用平行拱肋三跨飛燕式中承式鋼管混凝土系桿拱橋,大橋採用鋼管混凝土桁架拱圈,主橋主跨為中承式鋼管混凝土拱橋;兩邊跨為上承式, 主跨為中承式,本橋橋面較寬, 為減少拱肋片數,將拱肋設計在機非分隔帶的位置,主拱圈採用鋼管砼結構,邊拱採用鋼筋砼結構,主拱拱肋為鋼管混凝土弦桿和鋼管腹桿組成的桁架構成,橋面設柔性吊桿、拱上立柱、鋼筋混凝土橫樑與縱梁,拱肋之間設定了水平橫撐以保證其橫向穩定性;腹桿和下弦管平聯採用空心銅管,全橋拱肋用鋼量主跨橋面兩拱肋間設定風撐,每道風撐均為一字型空心銅管桁架,邊跨飛燕為鋼筋混凝土矩形結構;水仙花大橋與南江濱路立互動通設立A、B、C、D、FD匝道,其中,A為水仙花大橋下至南江濱路,B為南江濱路上至水仙花大橋,C為南江濱路往西環城路,D為ABC的合併段,FD為西環城路往南江濱路。
設計參數
水仙花大橋全長2100米,橋樑總長770米,主橋長230米,主橋橋面寬度33米。主橋主跨為淨跨徑150米,矢高30米,矢跨比為1/5,鋼結構總噸位890多噸,兩個邊跨各長40米,邊孔為1/ 8,邊跨與中跨的跨度比為0.27;主孔橫橋設定2片拱肋,其橫向軸線距為19.5米,每片拱助為4肢鋼管組成桁架式斷面,標準段上下弦鋼管外徑均為850毫米,壁厚14毫米,拱腳至橋面段上下弦鋼營外徑850毫米,壁厚16毫米,空心銅管桁架斷面為(33x27)米,共重約99噸邊跨飛燕。水仙花大橋與南江濱路立互動通占地面積約15.6萬平方米,設立5個匝道。
設備設施
水仙花大橋全橋橋墩、橋面、欄桿、鋼管拱肋上等都安裝投光燈,在燈光的點綴下,水仙花大橋展現出韻味十足的意境。
運營情況
2007年11月16日,水仙花大橋(原西洋坪大橋)竣工通車,全橋免費通行,不實施收費制度。
建設成果
水仙花大橋鋼管拱混凝土泵送施,按施工部位將鋼管拱混凝土分成兩個部分,其一為拱腳鋼管內1.5米混凝土,與封鉸混凝土同時灌注,採用天泵直接,將混凝土送入鋼管內,採用開口振搗的施工方法,在鋼管上開灌注孔,灌注混凝土完成後封死;其二為鋼管拱弦管混凝土,採用從兩邊拱腳鋼管開口焊高壓管,然後接高壓泵,拱頂開出氣孔並接反壓管,兩邊對稱泵送混凝土一次頂升到位的施工方法;為減少輸送泵倒用次數,加快進度。在拱腳處弦管開口焊接高壓泵管,高壓泵直接接泵管通過止流閥與拱腳開口處泵管相接,設計中考慮在從拱腳至拱頂的2/3,高度處開始開20毫米排氣孔,在弦管拱頂處開4219毫米冒漿孔一個,並接2米高泵管加壓,考慮到鋼管拱跨度較小,排氣孔過多影響灌注連度,通過對主鐵助泵送混凝土施工的精心準備和組織,並採取有效的質量控制和監測監控措施,泵送混凝土施工各項指標均達到預定目標;該橋鋼管拱安裝架設方案,通過採用兩側棧橋及跨橋大型龍門吊機分段吊裝,施工方法安全可靠,利用既有場地,減少空中對接頭作業,大大縮短了工期保證了質量。
價值意義
水仙花大橋互通立交橫跨東西、縱橫南北的交通樞紐,構建出九龍江南岸立體交通網路,不僅可緩解主城區的交通壓力,還將成為城市又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海峽導報》 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