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治法是指運用中藥調理氣血的方法,是運用中醫理論對氣血失衡的治療,對氣的異常、血的異常、氣血關係的異常辨證時要分清虛實及主次關係,才能取得更好的療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氣血治法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 概念:泛指運用中藥調理氣血的方法
氣血治法是指運用中藥調理氣血的方法,是運用中醫理論對氣血失衡的治療,對氣的異常、血的異常、氣血關係的異常辨證時要分清虛實及主次關係,才能取得更好的療效。
氣血雙補為治法,即補氣與補血同時進行,適用於表現為氣血兩虛的疾病。氣血兩虛,多因久病消耗,氣血兩傷所致;或先有失血,氣隨血耗;或先因氣虛,血化障礙而日漸衰少,從而形成氣血兩虛。“氣主呴之”,“血主濡之”。氣血兩虛...
1.氣血兩虛證 經行身痛 臨床表現:經行時肢體疼痛麻木,肢軟乏力,月經量少,色淡質薄;面色無華;舌質淡紅,苔白,脈細弱。治法:養血益氣,柔筋止痛。方劑:當歸補血湯加白芍、雞血藤、丹參、玉竹。針灸補法:三陰交、足三里、氣海...
治法:補氣養血,固腎安胎。常用方劑:胎元飲、泰山磐石散等。2.氣血不足 收攝失司證 難產。臨床表現:臨產陣痛輕微,宮縮時間短而弱,間歇時間長,產程進展慢,或下血量多,色淡或胎膜早破,面色無華,神疲肢軟,心悸氣短,舌淡,...
治法:補氣活血 代表方劑:補陽還五湯等。5、氣隨血脫 主證:面色蒼白,汗出肢冷,舌淡無華,精神萎靡、眩暈或暈厥、冷汗淋漓、四末不溫,或有抽搐,或見口乾。舌脈:舌淡,脈芤或微細。治法:益氣固脫。代表方劑:獨參湯等。
氣血兩清指用辛涼合甘鹹寒藥物,治療氣分和血分熱邪的方法。適用於氣熱熾盛,內逼血分,氣血兩燔之候。症見壯熱、吐衄血,甚或昏狂譫妄,口穢噴人,舌質深絳等。方用加味化斑湯等。解讀 氣血兩清為治法名,適用於瘟疫熱毒為患、...
治法 益氣補血。常用方劑 八珍湯。常用中藥 人參、黃芪、白朮、茯苓、熟地黃、當歸、白芍、炙甘草。常用腧穴 足三里、三陰交、脾俞、胃俞、氣海等。預防調護 1.消除及避免引起氣血虧虛的病因是預防氣血虧虛證的根本措施。2.避風寒,適寒...
氣血學說的創立,無疑是來源於實踐而建立於《內經》。《素問》八十一篇中都或多或少的直接涉及氣血理論,至於《靈樞》除專談“腸胃”解剖的第三十一及專論標本治法的第二十五,兩三短篇外,其餘都無不論及氣血,且內容都十分重要,為...
氣血瘀滯證,中醫病證名,是指多因久病或跌打損傷,化學灼傷等,致氣血運行不暢,瘀滯於內所表現出來的局部有腫塊或皮損,舌質紫暗有瘀點、瘀斑,脈澀或弦的一類病證。 目錄 1 病因 2 病機 3 辨證要點 4 治法 5 常用中藥 6...
至清代,葉天士根據前人有關營衛氣血的論述,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在《溫熱論》中將衛氣營血作為溫病的辨證綱領,用以分析溫病病情淺深輕重及其傳變規律,把溫病的發生髮展過程概括為四類不同證候,並提出相應的診法和治法,從而創立了衛...
觀其全證,為熱毒之邪充斥於氣分、營分、血分,可謂“氣血兩播”之證也。中醫套用 一、治法 本證為熱毒之邪充斥於氣分、營分、血分,並來勢兇猛,病勢危篤,非余氏清瘟敗毒飲的清熱解毒、涼血救陰,則不足以殺其炎炎之勢。唯該方...
本書是國醫大師研究中醫氣血理論與臨床實踐的學術專著。上篇為基礎理論篇,主要論述氣血的概念及其生理功能,氣血的病因病機與病理,氣血的辯證與治則、治法;下篇為臨床套用篇,重點介紹套用氣血理論治療內科雜病的經驗。圖書目錄 封面 作者...
治法:補腎納氣。常用方劑:金貴腎氣丸合參蛤散等。3.脾氣虛(脾居中焦,主運化、司升清、統血行。脾氣虛弱,不能運化水谷精微,氣血生化乏源。)(1) 一般脾氣虛證 臨床表現:飲食減少,食後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形體消瘦,大便溏薄...
補氣養血,就是通過食藥增補氣血。氣血不足即中醫學中的氣虛和血虛。氣血不足的結果會導致臟腑功能的減退,引起早衰。如果把人體比作生長植物的話,氣就是陽光,血就是雨露,二者共同作用於人體,使其茁壯成長。一旦氣血不足,將導致人體...
肺主氣,主一身五臟六腑之氣;中焦脾胃受納水谷,脾氣健運,氣血得以化生,故氣虛多與肺、脾二髒相關。益氣指補益氣的一種治法。適用於肺氣虛以少氣懶言,動輒喘促,面色蒼白,怕風自汗為主症;脾氣虛以脘腹虛脹,神疲倦怠食慾不...
若已動血耗血而呈氣血兩燔,則需於清氣同時,伍以涼血散血之品,體現氣血兩清治法。本法常選用清氣分熱邪的石膏、知母、金銀花、連翹、梔子、黃連、黃芩之類與涼血解毒的犀角、生地黃、玄參、丹皮、大青葉、板藍根、紫草、青黛等藥組合...
調理沖任 調理沖任是2004年公布的中醫藥學名詞。定義 用具有調理沖任氣血作用的方藥治療沖任不調證的治法。出處 《中醫藥學名詞》。
脾經所生之血在此聚集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氣(血的氣態物),所處為地之上部。運行規律:循脾經上行箕門穴。功能作用:化血為氣,運化脾血。功能作用 化血為氣,運化脾血。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穴義〗胃經氣血由此輸供頭以下的身體各部。〖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性溫熱。〖運行規律〗經水循胃經地部下行水突穴。〖功能作用〗接收胃經氣血並分流胸腹。〖治法〗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之。命名 (1)人迎。人,民眾也...
清熱調血湯是一劑中藥方劑,主要功效用婦人經水將來,腹痛,乍作乍止,氣血俱實。來源 《古今醫鑒》卷十一。處方 當歸、川芎、白芍藥、生地黃、黃連、香附、桃仁、紅花、延胡索、牡丹皮、蓬莪術。治法 清熱除濕,化瘀止痛。主治 婦人經...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熱脹的濕熱風氣。運行規律 大部分脹散於經穴之外的天部,小部分則循經傳輸於顱息穴。功能作用 燥濕化氣。【治法】寒則補而灸之或點刺出血,熱則瀉針出氣。穴位相關視頻 【瘈脈穴(chimaixue)定位】:在頭部,耳...
第四章 血證治法 一 血虛的治法 二 血熱的治法 三 血寒的治法 四 出血的治法 五 血脫的治法 六 血瘀的治法 第五章 血證的現代研究 第一節 血瘀證及活血化瘀研究 第二節 血虛的研究 下篇 各 論 第六章 補血方藥藥理與臨床 一...
治法 溫經散寒,調理氣血。常用腧穴 關元、血海、三陰交、歸來、命門。常見病 月經後期。常見證型 虛寒證 臨床表現:月經後期,量少,色淡紅,質清稀,小腹隱痛,喜暖喜按;腰酸無力,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脈沉遲或細弱...
耳和髎”,本書將其改為“禾髎”。)(2)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理同禾髎名解。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性寒冷。運行規律 由天部冷降後歸於地部。功能作用 清熱降濁。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配環跳、承筋治脛痹不仁;配血海、膝關、犢鼻、豐隆、曲池、合谷治膝關節炎。治法 寒則瀉之或點刺出血或灸,熱則補之或水針。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飛落的經水及天部的寒濕水氣。運行規律 循膽經下走陽陵泉穴。功能作用 清熱降溫。
別名 頂中央穴,三陽五會穴,天滿穴,天蒲穴,三陽穴,五會穴,巔上穴。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天部的充盛陽氣。運行規律 散熱冷縮後循督脈下傳前頂穴。功能作用 昇陽舉陷,益氣固脫。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配陰陵泉穴治五淋;配中極穴治癃閉;配關元穴治陰挺。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水濕之氣。運行規律 吸熱後橫向外走三陰交穴。功用 外散寒冷水濕。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