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兩清

氣血兩清指用辛涼合甘鹹寒藥物,治療氣分和血分熱邪的方法。適用於氣熱熾盛,內逼血分,氣血兩燔之候。症見壯熱、吐衄血,甚或昏狂譫妄,口穢噴人,舌質深絳等。方用加味化斑湯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氣血兩清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解讀,中醫套用,

解讀

氣血兩清為治法名,適用於瘟疫熱毒為患、氣血兩燔所致高熱煩渴,發斑出血,舌絳、痙厥神昏並見之證。宜選用清氣分熱邪的石膏、知母、金銀花、梔子、黃芩、黃連之類,與涼血解毒的犀角、生地黃、牡丹皮、大青葉、板藍根、紫草等藥組成氣血兩清方劑治療。代表方如清瘟敗毒飲。

中醫套用

一、常用清氣分熱與血分熱的中藥舉例
1、石膏
藥性:甘、辛,大寒。歸肺、胃經。
功效:生用: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煅用:斂瘡生肌,收濕,止血。
用法用量:生石膏煎服,15~60g,宜先煎。煅石膏適量外用,研末撒敷患處。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及陰虛內熱者忌用。
2、知母
藥性:苦、甘,寒。歸肺、胃、腎經。
功效:清熱瀉火,滋陰潤燥。
用法用量:煎服,6~12g。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質潤,有滑腸作用,故脾虛便溏者不宜用。
3、梔子
藥性:苦,寒。歸心、肺、三焦經。
功效: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
用法用量:煎服,5~10g。外用生品適量,研末調敷。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傷胃,脾虛便溏者不宜用。
4、金銀花
藥性:甘,寒。歸肺、心、胃經。
功效:清熱解毒,疏散風熱。
用法用量:煎服,6~15g。疏散風熱、清泄里熱以生品為佳;炒炭宜用於熱毒血痢;
露劑多用於暑熱煩渴。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及氣虛瘡瘍膿清者忌用。
5、黃芩
藥性:苦,寒。歸肺、膽、脾、胃、大腸、小腸經。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
用法用量:煎服,3~10g。清熱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熱可酒炙用,止血可
炒炭用。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傷胃,脾胃虛寒者不宜使用。
6、黃連
藥性:苦,寒。歸心、脾、胃、膽、大腸經。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可治皮膚濕疹、濕瘡。取之浸汁塗患處,可治耳道流膿;煎汁滴眼,可治眼目紅腫。
用法用量:煎服,2~5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本品大苦大寒,過服久服易傷脾胃,脾胃虛寒者忌用;苦燥易傷陰津,
陰虛津傷者慎用。
7、生地黃
藥性:甘、苦,寒。歸心、肝、腎經。
功效:清熱涼血,養陰生津。
用法用量:煎服,10~15g。鮮品用量加倍,或以鮮品搗汁入藥。
使用注意:脾虛濕滯,腹滿便溏者不宜使用。
8、牡丹皮
藥性:苦、辛,微寒。歸心、肝、腎經。
功效:清熱涼血,活血祛瘀。
用法用量:煎服,6~12g。清熱涼血宜生用,活血祛瘀宜酒炙用。
使用注意:血虛有寒、月經過多及孕婦不宜用。
9、水牛角
藥性:苦,寒。歸心、肝經。
功效:清熱涼血,解毒,定驚。
用法用量:鎊片或粗粉煎服,15~30g,宜先煎3小時以上。水牛角濃縮粉沖服,每
次1.5~3g,每日2次。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者忌用。
二、常用氣血兩清方劑舉例
1、清瘟敗毒飲(《疫疹一得》)
組成:石膏、小生地、黃連、犀角、梔子、黃芩、連翹、知母、牡丹皮、赤芍、玄參、竹葉、甘草、桔梗
用法:先煮石膏數十沸,後下諸藥,犀角磨汁沖服。如無犀角,用水牛角120g煎湯代水。
功效:瀉火解毒,涼血救陰。
主治:氣血兩燔,身壯熱,大渴引飲,嘔吐,頭痛如劈,煩躁若狂,神昏譫語。甚而發斑吐衄,舌紅唇焦,六脈沉細而數,或沉數,或浮大而數者。
2、加味化斑湯(《萬氏女科》卷二)
組成:人參、知母、石膏、甘草、黃芩、梔仁、生地、淡竹葉、豆豉
用法:水煎,食遠服。
主治:妊娠傷寒,熱病不解,遍身發斑,赤如錦文者。
三、針灸泄熱
治則:清熱瀉火,熱入營血者清營涼血,疫毒熏蒸者瀉火解毒,只針不灸,瀉法。
處方:大椎、曲池、合谷、外關
加減:風寒加風池、風門散寒解表;風熱加尺澤、魚際、少商清熱宣肺利咽;氣分熱盛加內庭、十二井、支溝通腑瀉熱;熱入營血加曲澤、委中、神門、中沖清營涼血;神昏譫語加水溝、素髎、十宣開竅瀉熱;肌膚丹痧加血海、膈俞、委中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操作:各腧穴均常規針刺,瀉法,留針0.5~1小時,間歇行針。大椎、尺澤、曲澤、十二井穴、委中、十宣點刺出血。風寒證可加灸風門、風池、大椎。每日治療2~3次。
耳針:取耳尖、神門、耳背靜脈、腎上腺。耳尖、耳背靜脈用三棱針點刺出血,余穴用毫針淺刺,強刺激,留針15~30分鐘。
穴位注射:取曲池、風門、足三里。選用柴胡注射液、銀黃注射液、魚腥草注射液或5%~10%葡萄糖液,每次每穴注射1~2ml。也可選用維生素B10.3~0.5ml,於雙風池穴位注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