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格

(1).指詩文的氣韻和風格。

(2).指人的氣度和品格。

與詩學有關的古代美學概念

如宋代的《宣和畫譜》云:“杜牧作行草,氣格雄健。”又宋葉夢得《石林詩話》卷上云:“歐陽文忠公詩始矯昆體,尊以氣格為主,故其言多平易疏暢,律詩意所到處,雖語有不倫,亦不復問。”

氣,指人的精神氣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氣格
  • 讀音:qì gé 
  • 解釋:指詩文的氣韻和風格
  • 出處:《詩式》
讀音,引證釋義,美學概念,相關信息,

讀音

qì gé 氣格

引證釋義

(1).指詩文的氣韻和風格。
唐 皎然 《詩式》卷一:“語與興驅,勢逐情起,作不由意,氣格自高。”
《舊唐書·韓愈傳》:“常以為自 魏 晉 已還,為文者多拘偶對,而經誥之指歸, 遷 雄 之氣格,不復振起矣。”
《朱子語類》卷一三九:“人之文章也只是三十歲以前,氣格都定,但有精與未精耳。”
王世貞 《藝苑卮言》卷四:“七言古詩,唯 杜子美 不失初 唐 氣格。”
(2).指人的氣度和品格。
范仲淹 《兵部侍郎致仕胡公墓志銘》:“公少而倜儻,負氣格。”
陸游 《答陸伯政上舍書》:“ 石守道 、 李泰伯 氣格相上下。”
王錂 《春蕪記·訪友》:“看你氣格清標,體貌閒麗。”

美學概念

與詩學有關的古代美學概念
如宋代的《宣和畫譜》云:“杜牧作行草,氣格雄健。”又宋葉夢得《石林詩話》卷上云:“歐陽文忠公詩始矯昆體,尊以氣格為主,故其言多平易疏暢,律詩意所到處,雖語有不倫,亦不復問。”
氣,指人的精神氣質。
詩論中,它指詩人精神氣質流注於作品所形成的蘊含、生機、氣勢,而不同於具體內容。”文以氣為主,詩亦然。”(衛宗武《趙帥乾在莒吟集序》)學詩當知“氣充言雄之旨”(宋濂《林伯恭詩集序》),“氣足則生動。理與意皆輔氣而行,故尤必以氣為主,有氣即生,無氣則死。但氣有大小,不能一致。”(錢泳《履園譚詩》)“凡詩、文、書、畫,以精神為主。精神者,氣之華也。”(方東樹《昭昧詹言》卷一)皆肯定氣貫通詩篇,是詩歌的精神和生命。
格有二義。清薛雪《一瓢詩話》:“格有品格之格,體格之格。體格一定之章程,品格自然之高邁。品高雖被綠蓑青笠,如立萬仞之峰,俯視一切;品低即拖紳搢笏,趨走紅塵,適足以誇耀鄉閭而已。所以品格之格與體格之格,不可同日而語。”
“品格”指旨義趣尚,屬詩歌內容;“體格”指體制格式,主要屬詩歌形式。
格與氣並稱,主要取其第一義,如上述葉夢得贊歐陽修詩“氣格”即是。又如明謝榛《四溟詩話》卷一:“詩文以氣格為主,繁簡勿論。”清翁方綱《石洲詩話》卷五:“愚謂長源《懷淮陰侯》詩:‘清水波濤喧隴阪,散關形勢軋興元。’氣格亦不減古人也。大約以幽、並慷慨之氣出之,非盡追摹格調而成。”都是以氣格指詩歌生氣充盈,品格高遠,氣勢宏放。以氣格論詩,主要強調作詩要抒發真情實意,內蘊充實,境界闊大,筆力高健深厚,首尾一氣貫通。它的反面是詞氣卑弱,滯澀晦暗。劉熙載還進一步指出:“氣有清濁厚薄,格有高低雅俗,詩家泛言氣格,未是。”(《藝概·詩概》)他肯定清厚高雅的“氣格”,其實與前人通常談到的氣格意思相近相通。

相關信息

顧太清詞之“氣格”論
魏遠征 : 晚清詞論家況周頤評太清詞"佳處在氣格",極為精當。這種"氣格"是由太清特有的胸次、襟抱所決定,形成這種"氣格"的原因三方面:其一,太清長期樂道學佛而達到內在精神的高度自由;其二,太清作為乾隆玄孫奕繪的福晉享有皇室宗親的富貴和閒暇,其日常生活狀態是高雅的藝術化、文人化的;其三,滿族文化傳統的習俗使滿族女性有著奔放不羈、曠達灑落的性格。其"氣格"內涵為:高雅脫俗、澄明清朗、磊然暢適、自然渾成、真摯樸厚、豐盈深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