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氣格
- 讀音:qì gé
- 解釋:指詩文的氣韻和風格
- 出處:《詩式》
讀音,引證釋義,美學概念,相關信息,
讀音
qì gé 氣格
引證釋義
(1).指詩文的氣韻和風格。
唐 皎然 《詩式》卷一:“語與興驅,勢逐情起,作不由意,氣格自高。”
《舊唐書·韓愈傳》:“常以為自 魏 晉 已還,為文者多拘偶對,而經誥之指歸, 遷 雄 之氣格,不復振起矣。”
《朱子語類》卷一三九:“人之文章也只是三十歲以前,氣格都定,但有精與未精耳。”
(2).指人的氣度和品格。
宋 范仲淹 《兵部侍郎致仕胡公墓志銘》:“公少而倜儻,負氣格。”
宋 陸游 《答陸伯政上舍書》:“ 石守道 、 李泰伯 氣格相上下。”
美學概念
與詩學有關的古代美學概念。
如宋代的《宣和畫譜》云:“杜牧作行草,氣格雄健。”又宋葉夢得《石林詩話》卷上云:“歐陽文忠公詩始矯昆體,尊以氣格為主,故其言多平易疏暢,律詩意所到處,雖語有不倫,亦不復問。”
氣,指人的精神氣質。
詩論中,它指詩人精神氣質流注於作品所形成的蘊含、生機、氣勢,而不同於具體內容。”文以氣為主,詩亦然。”(衛宗武《趙帥乾在莒吟集序》)學詩當知“氣充言雄之旨”(宋濂《林伯恭詩集序》),“氣足則生動。理與意皆輔氣而行,故尤必以氣為主,有氣即生,無氣則死。但氣有大小,不能一致。”(錢泳《履園譚詩》)“凡詩、文、書、畫,以精神為主。精神者,氣之華也。”(方東樹《昭昧詹言》卷一)皆肯定氣貫通詩篇,是詩歌的精神和生命。
格有二義。清薛雪《一瓢詩話》:“格有品格之格,體格之格。體格一定之章程,品格自然之高邁。品高雖被綠蓑青笠,如立萬仞之峰,俯視一切;品低即拖紳搢笏,趨走紅塵,適足以誇耀鄉閭而已。所以品格之格與體格之格,不可同日而語。”
“品格”指旨義趣尚,屬詩歌內容;“體格”指體制格式,主要屬詩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