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旅遊

氣候旅遊

所謂“氣候旅遊”,主要是人們在酷熱、嚴寒、潮濕和霧霾等不舒適的氣候環境條件下,為趨利避害追求健康生活而引發的差異化的旅居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與候鳥式遷徙現象類似,因此也被不少人稱作“候鳥式旅遊”。當然,不能將氣候旅遊一概統稱為“候鳥式旅遊”,因為在氣候資源舒適宜人的地域空間,“留鳥式”的原住民,與“候鳥式”的旅居者,都是同時享益的。比如全境大部分地區四季如春、全年旅遊氣候舒適度最高的雲南省,是最為吸引外來“候鳥”人流的黃金氣候旅遊空間,然而本地人亦大多數安處鄉土,一般都不願長期遠離家鄉,被稱之為“家鄉寶”。近年來,以避暑游、避寒游、避霾游、踏春遊、金秋遊、海浴游、冰雪游、滑雪游、經緯游、觀日出、觀雲海、觀候鳥、賞百花、賞月華、賞紅葉、摘時果等等為主要取向的氣候旅遊,已經成為越來越收到關注的民生問題與時尚話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氣候旅遊
  • 外文名:Climate Tourism
  • 本質:一種旅居生活方式
  • 分類:避暑游、避寒游、避霾游
  • 相關:與候鳥式遷徙現象類似
概念,相關學科,前沿研究,研究亮點,

概念

這種生活方式與候鳥式遷徙現象類似,因此也被不少人稱作“候鳥式旅遊”。當然,不能將氣候旅遊一概統稱為“候鳥式旅遊”,因為在氣候資源舒適宜人的地域空間,“留鳥式”的原住民,與“候鳥式”的旅居者,都是同時享益的。比如全境大部分地區四季如春、全年旅遊氣候舒適度最高的雲南省,是最為吸引外來“候鳥”人流的黃金氣候旅遊空間,然而本地人亦大多數安處鄉土,一般都不願長期遠離家鄉,被稱之為“家鄉寶”。
作為國土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氣候資源是一個新的科學概念。氣候資源是一個新的科學概念,約形成於本世紀70年代。《世界氣象組織第二個長期計畫草案(1988-1997)》第一句就提出:“氣候既是有益於人類的一項重要自然資源,又可能導致自然災害。”
氣候旅遊

相關學科

一、理清國土經濟學與氣候經濟學、旅遊經濟學的學科交叉複合關係
作為國土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氣候資源是一個新的科學概念,約形成於本世紀70年代。《世界氣象組織第二個長期計畫草案(1988-1997)》第一句就提出:“氣候既是有益於人類的一項重要自然資源,又可能導致自然災害。”所謂“國土氣候旅遊經濟學”,是國土經濟學的細分學科,是國土經濟學與氣候經濟學、旅遊經濟學的交叉複合,並與相關聯的國土資源學、國土空間理論、地理學、旅遊學、氣候學、氣象學、天文學、物候學、生態環境學、城鄉建設與人居學、健康養生學、氣候減災避災學等多學科交叉複合的一個學術研究新領域。未來不僅將發展成為一門研究如何利用特色與稀缺氣候資源生產有價值的氣候旅遊產品,並將它們在不同的主體之間進行合理配置的新學科,還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進入生態文明時代的產物。
基於“大國土”理念,該課題主要是從國土氣候旅遊資源、國土氣候旅遊空間、國土氣候旅遊經濟的角度導入該課題研究的。氣候(包括氣象、天文、物候)資源及其不同稟賦區位,是國土資源和國土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近年來以適宜避暑游、避寒游、避霾游、踏春遊、金秋遊、海浴游、冰雪游、滑雪游、經緯游、觀日出、觀雲海、觀候鳥、賞百花、賞月華、賞紅葉、摘時果等等為主要取向的氣候旅遊資源及其功能空間,則是國土氣候資源、國土氣候空間的細分部分,有的甚至屬於稀缺的氣候資源財富和珍貴的功能空間區位。與觀光旅遊經濟和傳統旅遊經濟不同的是,“國土氣候旅遊經濟”的靈魂在於國土經濟、氣候經濟與旅遊經濟的深度交叉與有機融合,重在套用國土經濟學原理,進一步從國土資源、國土空間、國土經濟學的角度,研究中國本土氣候旅遊資源最佳化利用、空間最佳化格局、產業最佳化開發問題,特別是避暑、避寒、避霾旅遊等重要功能與國土空間的規劃、規制、利用、保護、整治、改造以及市場發展中的經濟因素、經濟現象和經濟規律問題,以促進國土氣候旅遊科學發展,防止盲目無序開發,促進傳統的旅遊空間格局、旅遊經濟發展更多注入綠色、低碳、環保、生態、休閒、度假、康療、養生、養老、教育、會展等時代元素,最終目標是為人類提供應對氣候變化、追求高品質健康生活和促進地球可持續發展的氣候旅遊產品研發和系統服務。

前沿研究

二、把最佳化國土氣候旅遊空間開發格局置於課題研究前沿
簡略地說,國土氣候旅遊經濟學,是基於對國土氣候旅遊資源、國土氣候旅遊空間研究的基礎上而在國土經濟學學科建設中正在形成的一個分支學科。《中國國土氣候旅遊經濟發展報告》的一個有益探討,就是總結了十年國土氣候旅遊市場競爭發展實踐經驗,在釐清“國土氣候旅遊經濟學”基本概念上作了應有的努力。該課題站在國土氣候旅遊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國土氣候旅遊空間最佳化發展格局、國土氣候旅遊經濟健康有序發展的角度,重視深入研究國內外氣候旅遊基本特徵、氣候旅遊經濟現象、經濟作用,氣候旅遊產業、市場、消費發展及其運動變化規律,特別是注意到依據全國國土主體功能區規劃和各地國土功能區規劃,探討了氣候旅遊的空間功能科學布局、定位與最佳化問題,探討了氣候旅遊與生產、商品、市場、價格、交換、消費、投資、管理、運營諸環節的關係,探討了氣候旅遊需求與環境保障、資源保護及供給的關係,氣候旅遊產業與空間規劃布局、土地與資源集約化利用等關係問題。這些很新鮮的問題交織在一起,還將進一步催生該領域研究的若干新視閾。
在國土範圍,所謂“氣候旅遊”,主要是人們在酷熱、嚴寒、潮濕和霧霾等不舒適的氣候環境條件下,為趨利避害追求健康生活而引發的差異化的旅居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與候鳥式遷徙現象類似,因此也被不少人稱作“候鳥式旅遊”。當然,不能將氣候旅遊一概統稱為“候鳥式旅遊”,因為在氣候資源舒適宜人的地域空間,“留鳥式”的原住民,與“候鳥式”的旅居者,都是同時享益的。比如全境大部分地區四季如春、全年旅遊氣候舒適度最高的雲南省,是最為吸引外來“候鳥”人流的黃金氣候旅遊空間,然而本地人亦大多數安處鄉土,一般都不願長期遠離家鄉,被稱之為“家鄉寶”。因此,我們必須站在國土主體功能區科學規劃的立場上,將重點放在進一步深入研究最佳化國土氣候旅遊空間開發格局的研究方面,為國家發展氣候旅遊經濟戰略提供更多決策參考建議。而國土範圍具有優越旅遊氣候資源稟賦的區域、地域、城市自身,亦須珍惜資源,揚長避短,從長遠和全局的角度重視最佳化國土氣候旅遊空間開發格局,從全局和區域協調發展的角度創新國土空間最佳化發展規劃,按照主體功能區的定位最佳化國土氣候旅遊空間開發格局,科學理性地把握國土氣候旅遊空間最佳化開發的節奏、秩序與時序,努力提升國土空間氣候旅遊經濟最佳化發展的信息化與科技支撐水平,並建立完善最佳化國土氣候旅遊空間開發格局的監測和執法機制。
三、尋找國土氣候旅遊經濟健康有序發展的“落地”抓手 “溥天之下,莫非國土”。當前國土氣候旅遊經濟的主要任務,是要在探求有關氣候旅遊資源稟賦、區位優勢、特色價值的同時,又必須認真探求其經濟規律、經濟機制、經濟手段與產業化發展,當前還必須結合十三五規劃期即將到來的實際,考慮重要氣候旅遊經濟帶、城市群、重點城市與資源節點的空間區位、空間定位戰略規劃及資源的合理、高效、集約、可持續利用等問題。希望課題組在本次結題報告基礎上,進一步創新開拓,補充完善課題架構體系,使之成為理論與實踐上支撐氣候旅遊資源、空間、產業發展的新動力,為國家國土氣候旅遊發展的頂層規劃和設計提供智慧服務。
中國國土經濟學會與雲南臨滄打造的“中國恆春之都”城市品牌,以及共建的以低碳避暑避寒避霾旅居模式的全國低碳國土實驗區,是該課題報告中涉及的一個氣候旅遊經濟發展的典型案例,實際上是國土氣候旅遊空間最佳化開發格局及低碳發展的一項有益實驗。國土氣候旅遊經濟的研究工作,應該與全國中小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實驗區、低碳國土實驗區、國土空間最佳化發展實驗區共建工程結合起來,與“美麗中國國土氣候旅遊名片”主題研究評價活動結合起來,與中國科協指導下業已開展的“全國綠色國土行”活動結合起來,就比較容易找到課題成果轉移服務的抓手。她說,將國土氣候旅遊資源與環境嚴格保護、空間最佳化配置和更加合理的產業化開發利用結合起來,將最佳化氣候旅遊功能空間規劃與城市、地域品牌提升、價值評估等結合起來,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豐富國土氣候旅遊和經濟發展互動影響的理論系統、政策系統,努力促進氣候旅遊各類產品品牌化,產業特色化,消費差異化等市場競爭的目標,以氣候旅遊經濟推動中國國土經濟、氣候經濟、旅遊經濟的整體發展、和諧發展和持續發展,應進一步列入我們的關注視野。
四、保護和最佳化開發國土珍貴的氣候旅遊遺產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中國國土氣候旅遊文化源遠流長。我國古代早已提出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候等,以便掌握農時和旅居。我國歷史文獻中有極為豐富的有關當時氣候的文字記載,且史料的豐富是世界各國都不能企及的。我國傳統文化中,國人早已重視氣候、物候對生活、起居、出行、休閒、康療以及人文的影響,氣候、氣象、天文、物候景觀,歷來是文人墨客競相表現的藝術題材。譬如《墨子·公孟》說:“今我問曰:何故為室?曰:冬避寒焉,夏避暑焉。”《黃帝內經·素問·移精變氣論》認為:“往古人居禽獸之閒,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漢書·元後傳》:“初,成都侯商嘗病,欲避暑,從上借明光宮。”杜甫《奉寄李十五秘書文嶷》詩之一:“避暑雲安縣,秋風早下來。”徐霞客《游嵩山日記》則說:“又北上三里……側一井,甚瑩,曰御井,宋真宗避暑所浚也”、以及康熙《避暑山莊三十六景題詩》,都是我國古代氣候旅居文化的重要例證。古人關於氣候、氣象、天文、物候旅居問題總結的寶貴知識,翻開史書可謂卷軼浩瀚,至今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中國國土氣候旅遊經濟發展報告》應該對我國古今氣候旅遊文脈及遺產作出一定的研究和總結,以利古為今用。
中國春城昆明品牌百年不變,清皇室承德避暑山莊盛名不減,近代我國早已形成的北戴河、雞公山、莫乾山、廬山四大避暑勝地至今人們耳熟能詳,以及中國國土經濟學會發現臨滄“太陽轉身,兩洋分水”(指北回歸線與印太兩大洋地理分水線)十字交叉口,是當地“恆春”氣候乃至雲南低緯度高海拔區域四季如春優越旅居氣候的策源標誌地等,這些都是中國大國土極其珍貴的旅遊氣候自然遺產,我們在研製國土氣候旅遊空間規劃與資源保護規劃時,必須留出空間,最佳化格局,像保護國家遺產與世界遺產那樣保護和最佳化開發好重點氣候旅遊遺產資源。
五、我國氣候旅遊經濟的研究需要“百花齊放”的學術氛圍
長期以來,亞太環境保護協會(APPEA)、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香港中國城市研究院(CUI)、中國氣候旅遊研究院(CCTI)、中華口碑中心(CPPC)和世界文化地理研究院(ICGA)等民間研究機構,將其中外氣候旅遊經濟調研數據、口碑調查數據,包括國內外研究氣候旅遊經濟問題相關的500餘篇(部)調研報告、課題報告、專題資料、資源稟賦評價、論文、論著及其重要專家名單等,全部提供中國國土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積極支持和參與學術交流合作,並願意在此研究領域共同深化合作。
2004-2014年期間,可謂十年磨一劍,“國際春城”昆明、“避暑之都”貴陽、“夏日聖地”哈爾濱、“生活搖籃”麗江、“崑崙夏都”西寧、“海天送爽“青島、“山海仙邦”煙臺、“世界農都”北大荒新城鎮群、“涼都秘境”六盤水等50個避暑名城形象,“萬尊顯通”五台山、“報國無塵”峨眉山、“炎涼已忘”雞公山、“晨春夜秋”天目山暨莫乾山等百座避暑名山形象,昆明福保村、喀納斯湖禾木村、漠河北極村、榮成西霞口村等百個避暑小鎮形象,以及西雙版納、三亞、臨滄、珠海、北海等冬季避寒旅遊城市形象的研究評價與廣泛傳播,充分說明城市、區域、地域氣候旅遊品牌,是激發氣候旅遊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對此,2004-2014《中國國土氣候旅遊經濟發展報告》擷其重點案例做了介紹和分析。
如今氣候旅遊蔚為市場熱潮,也吸引了旅遊、人居、氣候、氣象、國土、環境、生態、經濟、交通、物流包括新農業、新型城鎮化等多學科、多領域有關專家展開交叉互動研究,開始顯現該研究領域百花齊放之可喜局面。比如中國旅遊研究院與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發布的《2013年中國城市避暑旅遊發展報告》,從旅遊學與氣象學的角度,研究提出避暑是夏季出遊的重要動機,避暑旅遊為一些城市或景區創造了一種以氣候資源開發帶動旅遊發展的全新模式,並深入研究了避暑旅遊市場容量,提出啟動全國暑期旅遊發展規劃,其中不少建議富有見地。她認為,學術之窗宜敞不宜蔽,“百花齊放”才有利於學科學術的健康發展,相信國土氣候旅遊經濟的學術之花,一定會在“百花齊放”的局面中愈開愈鮮艷。
氣候旅遊

研究亮點

六、以避暑避寒避霾為主題的氣候旅遊即將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亮點
以2004年有關民間環保與學術機構發布首屆中國避暑旅遊城市排行榜,昆明排名第一,以及貴陽市2005年在該榜排名首位,首次被譽為“避暑之都”,同年中國氣象學會命名六盤水市為“中國涼都”為標誌,揭開了中國氣候旅遊市場競爭與專題研究的序幕。後續十年間,連續十屆中國避暑旅遊城市排行榜以及中國避暑名山榜、中國避暑小鎮榜、全球避暑名城榜、中國冬季避寒旅遊城市榜研究評價成果的發布,持續傳播力很強,不斷激發了以避暑旅遊為先鋒產品的國土氣候旅遊市場發育與勃興。《中國國土氣候旅遊經濟發展報告》用一定篇幅記錄了中國氣候旅遊經濟創始與發展過程,過程中形成的大量創新案例、調研數據、實驗模式,特別是有關研究機構聯合研發形成的避暑旅遊地“八條標準”、“貴陽指數”——避暑旅遊城市評價指標體系、“阿西里西”指數——山地避暑旅遊評價指標體系,中國國土經濟學會合作研發的“恆春指數”——低碳避暑避寒宜居宜游評價體系等,以及“2007’首屆中國避暑旅遊經濟論壇”發布的“氣候是財富”——貴陽優越氣候旅遊資源推介、“氣候與城市——讓氣候更好地服務於人類”、“氣候出新篇——中國‘避暑之都’城市品牌深度開發研究課題評價報告”、“氣候看指數——避暑旅遊氣候研究的意義與‘貴陽指數’的具體內涵”、“氣候創模式——城市避暑旅遊經濟發展與‘貴陽指數’之價值意義”、“氣候出品牌—貴陽避暑旅遊經濟發展策略十條建議”、“氣候有商圈——雲貴高原應聯手打造世界上最優秀的避暑旅遊圈”等系列研究成果,對中國國土氣候旅遊經濟發展課題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給予課題很大的實戰、實驗與數據支撐。未來,以避暑避寒避霾為主題的氣候旅遊即將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亮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