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分類方法

氣候分類方法是將氣候分類的一種方法。世界各地的氣候錯綜複雜,各具特點,既具差異性,又具有相似性。遵循舍小異、存大同的原則,將全球氣候按某種標準分劃成苦幹類型,叫氣候分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氣候分類方法
  • 外文名:Climate Classification
簡介,背景,

簡介

氣候分類的方法很多,概括起來可分實驗分類法和成因分類法兩大類。實驗分類法是根據大量觀測記錄,以某些氣候要素的長期統計平均值及其季節變化,並與自然界植物分布、土壤水分平衡、水文情況及自然景觀等相對照來劃分氣候類型。柯本、桑斯威特、沃耶伊柯夫和杜庫恰耶夫等分別為這一分類法的代表。成因分類法是根據氣候形成的輻射因子、環流因子和下墊面因子來劃分氣候類型。一般是先從輻射和環流來劃分氣候帶,然後再就大陸東西岸位置、海陸影響、地形等因子與環流相結合來確定氣候型。其代表主要有阿里索夫氣候分類法、弗隆氣候分類法、斯查勒氣候分類法等。

背景

阿里索夫氣候分類法 蘇聯學者Б.П.阿里索夫1936年提出的以氣團地理型為基礎的氣候分類法,這種分類法首先根據氣團地理型的主要特徵,在每一半球上劃分出赤道帶、熱帶、溫帶和北(南)極帶等四個基本氣候帶,每一氣候帶盛行一種氣團。其次,考慮主要氣候鋒的季節位移,在基本氣候帶間劃分出三個過渡帶,即副赤道帶、副熱帶和副北(南)極帶,其盛行氣團因季節而改變。第三,在氣候帶內根據下墊面性質和大氣環流條件的差異,分為大陸型、海洋型、西岸型和東岸型等四個主要氣候型。在氣候型內按地形對氣候的影響,可分為低地氣候與高山氣候兩個副型。
斯查勒認為天氣是氣候的基礎,而天氣特徵和變化又受氣團、鋒面、氣旋和反氣旋所支配。因此他首先根據氣團源地、分布,鋒的位置和它們的季節變化,對全球氣候分為三大帶,再按桑斯維特氣候分類原則中計算可能蒸散量Ep和水分平衡的方法,用年總可能蒸散量Ep、土壤缺水量D、土壤儲水量S和土壤多餘水量R等項來確定氣候帶和氣候型的界限,將全球氣候分為3個氣候帶,13個氣候型和若干氣候副型,高地氣候則另列一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