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繡活是中國傳統手工藝, 是集傳統民間美術、民俗知識和傳統手工技藝於一身,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實用價值及收藏價值。近三千多年來,經過歷代民間藝人的傳承延續、不斷創新,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和完整的體系。
民間繡活遺產包含高平繡活、麻柳刺繡、西秦刺繡、澄城刺繡、紅安繡活、陽新布貼。於2008年6月14日,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Ⅶ-7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民間繡活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14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申報地區:山西省高平市
- 遺產編號:Ⅶ-77
歷史源流
傳承意義
製作工藝
特色繡活
高平繡活
高平繡活是高平市傳統民間傳統工藝之一,與高平文明的發展一脈相承,與高平人民的服飾文化和生活習俗息息相關,是高平市傳統民間藝術園林中一朵奇葩。
高平繡活歷史悠久,現仍有留存的遺物,據專家考證可以追溯到明代中期。高平刺繡分絲線繡和布貼繡兩大類。絲線繡有平針繡、打籽繡、盤金繡、披金繡等針法。平針繡表現力最豐富,打籽繡結實耐磨,盤金繡、披金繡使畫面顯得富麗堂皇。
繡則不同,裁剪衣物剩下的各色布頭便是刺繡的好材料,製作時把布頭按照構思要求剪裁成人物、動物、花卉、草木等形狀,然後堆貼在底面上鎖邊繡成,成品樸素大方,色彩艷麗。
2006年,“高平繡活”被公布為“山西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澄城刺繡
澄城刺繡是一種集觀賞與實用價值於一身的傳統民間手工藝術。她在美化生活的同時,還潛移默化地陶冶著人們的情操,被廣泛地套用在生產生活和婚喪嫁娶、節日祭祀等各種傳統民俗活動中,承載著厚重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理念,淵源流長數千年,是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關中平原東北部的澄城縣是這種傳統民間藝術的發祥地,這裡自秦漢時始設縣邑,境內溝壑縱橫,宜牧宜農,老百姓過著男耕女織的農家生活;這裡民風淳樸,澄城人被稱為“澄城老哥”,更是彰顯出澄城人重情信義的稟性,農業耕種歷史的沉澱為澄城刺繡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也給澄城刺繡打上了深厚的農耕文明的烙印。
澄城刺繡的繡品種類非常繁多,按照功能可以分為四十餘種。生活中套用比較多的有:枕頂、被面、鞋墊、圍裙等十餘種。走進一戶澄城普通家庭,你會發現像是走進了一座民間藝術的殿堂,繡在枕頂上、被面上的“花好月圓”、“龍鳳呈祥”,繡在圍裙上、信插上的“風穿牡丹”和四季花草圖,讓你目不暇接。如果有幸,前些年的嫁妝,繡有“魚戲蓮”的雲肩、“魚蓮變娃”的裹肚。更有寓意老人長壽的松柏、仙鶴,為企盼兒子長大後功名富貴繡的“五子登科”“官上加官”馬夾,為護佑孫子、外孫健康成長的“布老虎”。
紅安繡活
紅安繡活是流行於湖北紅安一帶、以連襪繡花鞋墊為突出代表的傳統民間刺繡藝術。據傳,紅安繡活始於漢,勝於明清。在紅安,連襪繡花鞋墊既是一種平常的生活實用品又是具有特別意義的民俗藝術。婦女們把它作為展示才華的平台,還把它作為社會交流的饋贈禮品和傳情的信物。紅安繡活涉及繡制、交流、展示、饋贈等一系列活動構成的鄉風民俗氛圍,極大地激發了民眾參與製作的熱情。
陽新布貼
布貼亦稱補花,是刺繡的一種形式。它利用做衣被剩下的邊角碎料,在在黑色或深藍色的布料底布上精心拼貼成五彩斑斕的圖案,用漿糊貼牢後,再用針線沿邊鎖繡。
陽新古屬楚,公元前201年建縣。陽新是“布貼文化”的中心區域,雖然無任何文字可考,但在出土文物中時常見到。以下是首都博物館展出的1000年之前的荊楚文物——布貼和刺繡。
它用於裝飾衣服、鞋帽、披肩等穿戴物和帳沿、飄帶、布枕及童玩等。鄂東南陽新一帶農村姑娘出嫁,大都隨身攜帶一個別致的“布角包”,內裝縫製嫁衣嫁妝時餘下的各種布頭。過門後,為未出世的小寶寶縫製布貼衣物、抱裙、涎兜、鞋帽等,很少花錢,作品漂亮結實耐磨。陽新布貼呈現黑漆點金般的色彩特徵,造型野逸質樸,構圖浪漫,不拘時空,天上人間,不拘常理,隨意組合。在製作上精工細繡,紋樣眾多,形成豐富的體系,從冠至履,從童裝到玩具,從新娘婚嫁用品到婦女家用,以及廟堂蒲團、吊幡等,實用物具達5系30餘品種,令人眼花繚亂,美不勝收。作品多取材於傳統民間故事、戲曲人物、民俗風情和鄉間景物,如觀音坐蓮、鳳戲牡丹、福壽八寶、金雞鯉魚、桃榴茶蘭等。也有日常生活、農作物和山林水澤等,無需譜本,不須用筆,心象所至,信手拈來,從不雷同。
陽新農村女孩十二三歲便開始在長輩傳導下,拼貼縫紉。到了出嫁時,便將嫁衣所剩布角,裝進“布角包”帶到婆家,待“有喜”時,便做起各式好看的布貼物。在親戚朋友家有小孩做滿月、生日等喜慶之事時也可作為賀禮相送。
麻柳刺繡
西秦刺繡
夏布繡
遺產名錄
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