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社火(濬縣民間社火)

民間社火(濬縣民間社火)

民間社火(濬縣民間社火),河南省濬縣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濬縣民間社火是河南省濬縣傳統的民眾性娛樂活動,每年的正月初九和正月十五為其出會日。濬縣民間社火歷史悠久,早在唐宋已初具規模,明清至民國達到成熟,走向鼎盛,其表演形式主要包括舞獅、高蹺、秧歌、旱船、竹馬、龍燈、抬歌和背歌、抬老四、頂燈、大頭舞、散河燈等。

2008年6月7日,民間社火(濬縣民間社火)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Ⅹ-54。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民間社火(濬縣民間社火)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民俗
  • 申報地區:河南省濬縣
  • 遺產編號:Ⅹ-54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文化特徵,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濬縣民間社火歷史悠久,其發生、發展的歷史與濬縣民間文化的歷史同步。濬縣民間社火早在後趙已有雛形,至唐宋已經形成,明清至民國已經成熟並至鼎盛,新中國成立初至“文革”進入新生轉折,“文革”時期陷入冷落沉寂,“修纂集成”的搶救又至復甦,改革開放以來及實施“保護工程”得以振興。
濬縣民間社火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底蘊,它最初是用來祭祀神靈,祈求風調雨順、人壽年豐的朝拜活動,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將戲劇中的人物、音樂、舞蹈融於社火表演,逐漸成為當地民眾自娛自樂的民間文化活動。

民俗內容

濬縣民間社火的傳統形式主要有舞獅、高蹺、秧歌、旱船、竹馬、龍燈、台閣和背閣、抬老四、頂燈、大頭舞、散河燈等。
舞獅是濬縣民間社火傳統項目之一,其主要表演形式有獅子滾繡球、滾翻、撲食、抖鬃、梳毛、躥火圈、追逐、爬行、雙獅爭球等。濬縣舞獅與其他地方不同的是,表演時獅子在前,後跟武術隊。
濬縣民間社火濬縣民間社火
高蹺表演者腳踩二尺高木拐,邊走邊舞,團隊少則20人,多則30餘人。扮演人物多取自民間故事或戲劇。高蹺皆以穿黑袍、塗金面者領頭。演出前,先由金臉人敲棒。以示預備,然後按隊伍分隊走圓場,邊走邊舞,形成圓陣,進行表演。
秧歌是民間歌舞形式之一。表演方式為畫地為台,邊歌邊舞。秧歌隊領頭者是兩個韃子,身披黃馬褂,頭戴紅纓涼帽,手持馬鞭。壓尾者是打傘人,手撐一柄紅沿黃羅傘,上掛一個眼睛盆,一盞紅紗燈,象徵前途光明。濬縣秧歌具有以唱為主的獨特風格。傳統秧歌曲詞有《全家富》《要賠送》《十二月》《馬二頭坐坐》《做陀螺》《楊八姐鬧酒店》《韓湘子渡林英》《十對花》《怕老婆頂燈》《賣餃子》《捉跳蚤》《八不連》《訪婆家》《織手巾十二月》《勸誡吸毒品》《戒賭曲》《戒酗酒歌》《祭塔》《算卦》《踢紗燈》等。
花船又名旱船,系用竹桿撐起的布船。船上有挑花船棚,演員多是女角或男扮女裝。演員裝扮角色取自民間故事,如《趙匡胤千里送京娘》《陳妙常趕船》《白蛇大鬧金山寺》《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等。演出時作行船動作,緊慢結合,緊則如順流而下,慢則似逆水而上。
竹馬系用竹篾扎作馬形,外糊紙數層,彩繪著色,再塗桐油。後來有用平絨、人造毛錦竹馬的,馬身下用白布作圍裙,畫馬腿作賓士狀。演員立於地,露出馬背,化妝為各種角色。其中多是武將,有瓦崗寨英雄、楊家將、木蘭出征,梁山好漢等。表演時,先跑圓場,隨後有“穿花棚”“蒼龍擺尾”“挖門”“走馬穿花”“燕擺翅”“日月穿梭”等舞蹈,表演時以戰鼓、四大扇等打擊樂伴奏。竹馬也配清唱,清唱開始,馬舞停止。
龍舞多在夜間表演,龍燈以布製成龍身專袋,內以竹篾支撐外畫龍鱗,是為龍身。又用竹篾捆綁成龍頭、龍尾造型,外糊紙著色。頭、身、尾相連,長約三丈,可任意彎曲。
濬縣民間社火濬縣民間社火
抬閣係數人合抬一塊木板,板上載有化裝戲劇人物,不作表演。背閣是一武士背後捆一鐵制背架高約二米。將化裝好的少兒固定在支架頂端呈“騎鶴”“站立”“站花”“站刀尖”“吊鞦韆”等狀。上面幼童不作表演動作,靠下面背閣武士晃動,使其搖頭、擺袖。
抬老四亦稱繃桿轎。兩人抬一三四米長富有彈性的木棍,上坐一頭戴紅纓帽,翻穿羊皮襖的人,名曰“老四”,(清代地方官吏裝束)邊走邊繃,老四作各種滑稽動作。抬繃桿者與老四不時對話。
大頭舞用紙裱糊成兩個大頭,一男一女,男為和尚,女為少婦。人物取自《目蓮救母》。“五四”運動以後倡導男女平等,反對封建,便改為海洪和尚戲柳翠。演出時,演員各頂一大頭,走自由步,作接吻、擁抱等各種舞蹈動作,配以嗩吶吹奏。

文化特徵

濬縣民間社火伴隨民俗活動產生和發展,形成了對民間習俗的依存性特徵。
在歷史的長河中,隨著時間的推移,濬縣民間社火的表演活動已形成程式性特徵。
濬縣民間社火的表演形式有源於宮廷的舞蹈,也有來自民間的時令小調,又有從戲曲、曲藝中引進角色、樂曲,還有從外地民間直接納入的小節目,因而形成了劇目的多源性特徵。
濬縣民間社火既有宮廷樂舞、民間武術,又有外來劇目長期共存、各自發展,因而形成了宮廷、本土、外來劇目的共存性特徵。
濬縣民間社火不僅類別多,品種全,扮相美,而且劇目、曲調唱詞貼近生活,具有豐富性特徵。
濬縣民間社火濬縣民間社火
濬縣民間社火中的秧歌踩拐帶唱源於明、清宮廷,在中國民間秧歌中甚是少見,因而形成踩拐秧歌社火的稀有性。
吳三桂之女逃入濬縣,留下踩拐秧歌,唐、宋時期傳人濬縣的獅子舞及武術把子,形成了濬縣民間社火的傳奇性特徵。
濬縣民間社火不像其他表演形式那么繁複、華麗,它畫地為台,即興演出,彰顯出一種特殊的簡樸美。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學術價值
濬縣民間社火作為宮廷民間歌舞的縮影,有利於民間藝術的弘揚,其踩蹺秧歌、群獅舞等表演形式對豐富和完善宮廷民間舞蹈產生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文化價值
濬縣民間社火由單純的祭祀儀式,經千年演變而逐漸增加了娛樂成分,成為規模盛大、內容豐富的民間文化娛樂活動,是對民間文化發展史、民俗文化寶庫的補充。
濬縣民間社火濬縣民間社火
實用價值
濬縣民間社火豐富了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提高了人民民眾的素質,對濬縣乃至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傳承狀況

隨著社會的發展,濬縣民間社火賴以生存、發展的社會基礎發生了變革,再加上傳統娛樂活動逐步由現代娛樂活動代替,社火在廣大鄉村中的展示平台日益減少,一些頗有造詣的藝人因年歲已高逐步退出表演舞台,有些絕技難以得到傳承,濬縣民間社火急需搶救保護。

傳承人物

孫書林,男,漢族,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民間社火(濬縣民間社火),河南省濬縣申報。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濬縣人民文化館獲得“民間社火(濬縣民間社火)”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03年2月,河南省濬縣舉辦了首屆民間社火大賽。
濬縣民間社火濬縣民間社火
2015年3月3日,第三屆中國(鶴壁)社火大賽暨第十二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社火評獎活動在濬縣舉辦。
2016年2月23日,河南省濬縣正月古廟會舉行了民間社火大賽。
2017年2月5日,大頭娃娃、秧歌、舞獅、高蹺、旱船等節目在河南省濬縣老城街道進行了巡演。
2019年2月13日,河南省濬縣舉辦了第十一屆中國(鶴壁)民俗文化節精品社火展演。
2019年2月20日,河南省濬縣各村(社區)民間社火隊伍在濬縣浮丘山進行了巡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