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視角的經濟研究

民族視角的經濟研究

民族視角的經濟研究是由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 王文長。

基本介紹

圖書信息,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圖書信息

出版時間:2008-12-01 版 次:1 頁 數:441 裝 幀:平裝 開 本:32開 所屬分類:圖書 > 經濟 > 經濟學理論與讀物

內容簡介

民族是人類歷史進程中特定階段的社會存在形式,它從文化、政治等各個層面影響著經濟發展,而經濟發展又是民族存在和演化的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標誌著中華民族的統一,並以法律的形式承認中華民族的56個支民族,其中漢族人口占百分之九十以上,55個在總人口中的比例居少數的民族,稱為“少數民族”。不論漢族還是55個少數民族,都是中華民族的一員,權利、地位、義務、責任是平等的,都在為中華民族的振興而努力。雖然歷史上少數民族經濟發展相對滯後,但在中華民族總體現代化過程中,各少數民族勞動者積極主動,取得了飛躍進步。少數民族經濟是中華民族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少數民族經濟也是經濟,具有經濟的一般性,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範疇都適用於對少數民族經濟的認識。因為這種一般性,所以出現了對少數民族經濟理論研究的質疑:既然少數民族經濟也是經濟,只要套用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範疇解決實際問題就夠了,何必再對之進行理論研究呢?然而,科學研究並不僅局限於一般性,一般性與特殊性的內在統一才構成科學的規定。經濟學自從形成以來,一直關注著各國、各民族的特殊經濟矛盾,所有已經出現的經濟學說,實際上都是對特定國度、民族經濟矛盾的理論探討。

圖書目錄

總序

第一章 民族經濟研究導論
1.1 民族視角的經濟研究
1.1.1 問題的提出及研究的依據
1.1.2 民族角度的經濟分析框架
1.2 民族經濟研究的理論定位
1.2.1 民族經濟的內涵與分類
1.2.2 研究對象與任務
1.2.3 研究領域之間的關聯
1.2.4 關於民族經濟研究的方法論
1.3 民族經濟視角的發展
1.3.1 發展的內涵及發展現的演進
1.3.2 經濟成長與經濟發展
1.3.3 經濟發展的形式與主體
1.3.4 民族經濟的發展與民族發展
1.3.5 民族經濟研究視角的調整
第一篇 民族行為方式的歷史分析
第二章 民族的結構與分類及民族關係的歷史約束
2.1 民族關係對民族分布的歷史約束
2.1.1 民族衝突、同化、融合、遷徙的歷史過程及對民族關係形成的影響
2.1.2 民族遷徙的歷史規律
2.1.3 民族分布的歷史地理
2.2 中國的民族結構與分類
2.2.1 中國的民族結構
2.2.2 按地域分的民族類型
2.2.3 按生產生活方式分的民族類型
2.2.4 按宗教信仰分的民族類型
2.3 生態環境與民族性格
2.3.1 民族生存環境的分類
2.3.2 不同生態環境對民族性格的影響
2.3.3 不同民族性格的不同民族行為表現方式
2.4 民族地位與民族行為
2.4.1 在民族間不平等背景下的民族心態及行為方式
2.4.2 在民族平等下的民族心態及行為方式
第三章 生產力結構的歷史基礎
3.1 不同民族類型的生產力結構背景
3.1.1 各民族間生產力結構的差異
3.1.2 各民族內部生產力結構的差異
3.2 生產力結構對民族行為的決定
3.3 建立在各具特色生產力結構之上各具特色的生產方式
第四章 民族的制度結構
4.1 民族制度的形成
4.1.1 制度的概念
4.1.2 民族制度與經濟基礎
4.1.3 民族制度形成的歷史背景
4.2 不同民族的制度差異
4.2.1 不同民族的制度差異及共性
4.2.2 民族制度對民族行為的約束
4.3 多民族國家的制度結構
4.3.1 民族問的相互聯繫不可阻擋
4.3.2 民族制度的相互約束
4.4 民族意識在經濟生活中的表達
4.4.1 民族意識對經濟生活的影響
4.4.2 民族意識在經濟生活中的表達方
4.4.3 民族意識淡化與強化的趨勢及其與民族經濟發展的辯證關係
第五章 經濟倫理的民族差異
5.1 民族行為的價值取向
5.1.1 不同民族行為具有不同價值取向
5.1.2 民族行為的倫理約束
5.2 民族行為的經濟倫理
5.3 動態過程的經濟倫理
5.4 民族行為的經濟內涵
5.4.1 民族特點在經濟生活中的表現
5.4.2 民族行為的經濟分析
第二篇 民族經濟的結構變遷
第六章 社會形態與制度環境的變遷
6.1 社會形態的民族差異
6.1.1 原始公社制度殘餘
6.1.2 奴隸制度
6.1.3 封建經濟制度
6.2 民族經濟歷史差異的空問結構
6.3 民族經濟制度環境的變遷
6.4 制度變遷對民族行為的調整
第七章 生產組織
7.1 不同制度環境中的生產組織形式
7.2 生產組織的選擇與調整
7.2.1 生產組織選擇的民族習慣
7.2.2 生產組織的適應性
7.2.3 生產組織的調整
7.3 生產組織的功能和費用
第八章 民族視野的經濟結構分析
8.1 經濟結構形成的約束條件
8.1.1 經濟結構形成的資源基礎
8.1.2 經濟結構的制度約束
8.1.3 民族經濟的結構特徵
8.2 產業結構的民族痕跡
8.2.1 民族行為的產業偏好
8.2.2 產業適應的歷史慣性
8.3 民族發展對經濟結構的選擇
8.3.1 經濟結構對民族發展的適用性
8.3.2 經濟結構選擇的方式
第九章 分工與市場發育
9.1 交換的民族形式
9.1.1 差異與交換
9.1.2 交換的方式
9.2 交換與分工
9.2.1 環境的約束
9.2.2 交易條件約束下的交易制度
9.3 分工形態與市場發育
9.3.1 從自發分工到自覺分工
9.3.2 市場的導引力
9.4 市場發育與民族經濟的成長
第十章 民族經濟的運行
10.1 民族經濟運行的區間
10.2 封閉型的民族經濟運行
10.3 開放型的民族經濟運行
10.4 民族經濟運行由封閉到開放的約束條件
10.5 民族經濟運行的動力及趨向
10.5.1 民族經濟運行的動力結構
10.5.2 民族經濟運行的效率趨勢及生產力的累積趨勢
第三篇 利益協調與發展政策
第十一章 民族經濟的利益建構
11.1 民族經濟發展的資源基礎
11.2 資源開發的態勢與民族經濟的發展
11.3 資源開發與民族利益的協調
11.4 民族現代化過程人力資源的開發與流動
11.5 面向發展競爭的民族利益關係和諧建構
第十二章 民族經濟發展的政策支持
12.1 政策供給與民族經濟的發展
12.2 扶持民族經濟發展的政策內涵
12.3 國家扶持民族經濟發展的政策實踐
12.4 政策支持的形態及效應
12.5 民族經濟發展的長期政策
第十三章 民族經濟發展過程的貧困攻堅
13.1 貧困“黑洞”
13.2 貧困現象中的民族行為分析
13.3 貧困攻堅的長期性
第十四章 民族經濟的特色塑造與可持續發展
14.1 民族經濟的特色稟賦
14.1.1 民族經濟特色稟賦的含義
14.1.2 民族經濟特色稟賦的內容
14.2 民族經濟特色的內在活力
14.2.1 民族經濟的特色
14.2.2 民族經濟的比較優勢
14.3 民族經濟特色的可持續發展內涵
14.3.1 民族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壓力
14.3.2 民族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
14.4 民族經濟的發展創新
附錄1:《國務院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若干規定》
附錄2:研究思路的歷史:95大綱
主要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