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服

民族服是指具有傳統民族形式的服裝。又稱民俗服。是民族政治、經濟、 思想、文化的反映,體現著民族心理素質。民族服裝在特定的社會生活及自然環境中形成,符合民族的生活習慣和審美意識。其民族特徵主要表現於服裝的造型、款式、色彩、材料和服飾件等方面。世界各國的民族服裝品種繁多。各民族的服裝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如阿富汗的披掩全身的斗篷式女裝查連,菲律賓的由紗雅裙和班諾蘿上衣組成的女套裝他儂,日本的和服,印度的女裝紗麗,印度尼西亞男女皆穿的圍裹裙莎蘢,蘇格蘭的男式褶裙凱爾特,夏威夷的直統型連衣裙姆姆(muumuu),印第安民族的披風式外衣龐裘等。這們是人們了解世界獨特文化的一大視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民族服
  • 含義:指具有傳統民族形式的服裝
  • 目的:反映民族政治、經濟、 思想
  • 服裝服飾種類:繁多,異彩紛呈
概述,中國民族服,漢族服裝,回族服裝,滿族服裝,藏族服裝,印度民族服,

概述

民族服是指具有傳統民族形式的服裝。又稱民俗服。是民族政治經濟、 思想、文化的反映,體現著民族心理素質。民族服裝在特定的社會生活及自然環境中形成,符合民族的生活習慣和審美意識。其民族特徵主要表現於服裝的造型、款式、色彩、材料和服飾件等方面。
中國民族服裝服飾種類繁多,異彩紛呈;百花齊放,各展風采;源遠流長。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民族傳統文化,這種文化不僅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主要標誌之一,同時,更主要的是這個民族繁衍、生息發展的根本支撐,是一個民族的根和魂。中國民族服裝服飾有極強的區域性特點。中國56個民族分布在四面八方,呈現“大分散、小聚居”之勢。中國幅員遼闊,東西南北自然生態環境差異性大,經濟發展不平衡,分居各地的民族為適應所處自然環境,謀求自身發展,創造了不同民族、不同區域的服裝服飾。
世界各國的民族服裝品種繁多。各民族的服裝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如阿富汗的披掩全身的斗篷式女裝查連(chadri),菲律賓的由紗雅裙(saya)和班諾蘿上衣 (panuelo)組成的女套裝他儂(terno),日本的和服,印度的女裝紗麗,印度尼西亞男女皆穿的圍裹裙莎蘢(sarong),蘇格蘭的男式褶裙凱爾特,夏威夷的直統型連衣裙姆姆(muumuu),印第安民族的披風式外衣龐裘等。

中國民族服

中國民族服裝服飾種類繁多,異彩紛呈 .

漢族服裝

從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幾千年時間裡,漢民族憑藉自己的智慧,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漢服文化,發展形成了具有漢民族自己獨特特色的服裝體系——漢服體系。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繫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配飾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髮綰成髮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女子髮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髮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髮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回族服裝

圓頂白帽,用白布縫製而成。帽口比帽頂略大,邊緣淺,以能戴到上耳根部為宜。一般為里、面雙層,有的在帽頂添上阿文。威寧回族中圓頂白帽,是男子服飾的標誌。阿訇和阿文學生常戴,節日時則絕大部分人都戴。蓋頭和鳩尾式包頭,是威寧回族婦女穿戴中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特殊標誌。蓋頭以青色、白色或淺綠色布料做成三角形狀頭巾。節日期間,部分婦女戴之。鳩尾式包頭,以青色綠帕或青布包成,發不外露,中間形狀似鳩尾,為回族婦女常扮頭飾,稻田壩一帶中老年婦女中尤為流行。
威寧北部、西南部的回族服飾,與雲南昭通、魯甸接壤,男性多包白帕而不露頭頂,或戴白帽而不折邊。阿詭的白帽頂繡阿文,上裝多為短便衣,少數穿長衫,褲腳7-9寸寬。姑娘喜戴耳墜,通常一隻墜一個銀鈴,少數一隻墜配兩個銀鈴,以輕便、秀氣為宜。不包包頭,戴繡花勒子或頂紅、綠色方巾,頭髮多系獨辮。上身穿著大襟短服,腰系繡花圍腰,講顏色,求鮮艷。腳履精製繡花鞋,手戴銀鐲頭,銀戒指。婚後包鳩尾式包頭,發不外露,衣服稍長。隨著年齡的增長,色彩由鮮變素。老年婦女,頭上多包白包頭,鳩尾包頭外勒白頭巾。
西南部與會澤、宣威為毗鄰的鄉村,青壯年男子大多頭包青、藍、白布,成大套頭。身穿緊身短對襟衣,袖口細而短,幾件疊加而穿。衣扣多用膠線或布條結成,又有用古銅毫銀毫錢幣焊作紐扣者,成對成排。有的上衣,外套褂褂。褂褂用青藍布裁前,白線縫製,下沿八個衣袋相連,黑白相間,色澤分明,異常醒目。褲子為大褲腳,褲口最寬者須用解放前八幅小布縫成,腰部折成皺褶。已婚男子腰系白布挑花腰帶,帶頭有須,下拖至膝頭,行走時隨風飄動。已婚男子的腰帶,體現著女方手工針線的好孬,是評價女方的依據之一。男子多履挑花的布耳草鞋。部分青年喜用青絲帕或白布包於頭上,黑、白交叉均勻,有稜角,俗稱“喜鵲花包頭”,雙耳佩戴銀耳墜。婚後多挽髻,套髻罩,上別銀插簪,有的頭上再系一串小銀鈴,行走時,鈴聲叮噹,清脆悅耳。上穿大襟短衣,常用天藍色布料,系花圍腰。下裝依上裝而配,一般以衣褲不同色彩為宜。腳穿大花鞋,多為大紅大綠的滿幫花,有的鞋頭上綴一朵紅纓。

滿族服裝

滿族的傳統服飾是旗袍馬褂。旗袍,滿語稱"衣介".分為單,夾,皮,棉四種.這種"衣皆連裳"(古代上為衣,下為裳)與漢族的上衣下裳的兩截衣裳有明顯區別.它是滿族男人喜著的服飾,也叫大衫,長袍.滿族男子穿的旗袍,其樣式和結構都比較簡單,原為滿族騎射時穿用的圓領(無領後習慣加一假領),大襟,窄袖,四面開禊,左衽,帶扣絆,束帶,適於騎馬射獵.滿族婦女穿的旗袍,樣式美觀大方,講究裝飾,領口,袖頭,衣襟都繡有不同顏色的花邊,有的多至十幾道,穿起來勻稱苗條,婀娜多姿.有一種女式旗袍叫"大挽袖",把花紋繡在袖裏,"挽"出來更顯得美觀.滿族婦女所穿旗袍,從樣式到做工都十分講究.在旗袍領口,衣襟,袖邊等處鑲嵌幾道花條或彩牙兒,有的還要鑲上18道衣邊才算是美.旗袍的樣式後來發生了一些變化,開禊從四面改成了兩面;下擺也由寬大改為收斂;袖口也由窄變肥,又由肥變瘦,使其穿起來更加合體.現在穿旗袍的已不限於滿族婦女了,它已成為各民族婦女普遍喜愛的服裝之一.

藏族服裝

藏族主要分布在中國西藏、青海、甘肅、四川和雲南等地。其服飾基本結構為肥腰、長袖、大襟長袍。穿用這種結構肥大的服裝夜間和衣而眠可以當被。袍袖寬敞,臂膀伸縮自如,既防寒保暖又便於起居、旅行,白天氣溫上升更可脫出一個臂膀,方便散熱,調節體溫。久而久之,脫一袖的裝束便形成了藏族服裝特有的風格,據史料記載和考古發現,藏族服飾的這種基本特徵大約遠在戰國以前就已形成,至今仍保留了濃厚的高原民族特點。
藏族服飾的另一特點還突出地表現在色彩的依次遞增和構圖上。牧區皮袍的花邊,常用藍、綠、紫、青、黃、米等豎立色塊,依次組成五彩色帶。女皮袍的肩部、下擺和袖口,常用近10厘米寬的黑、紅、綠、紫色條紋依次排列。她們常用十字紋樣的花領袍和靴上作裝飾,給人以“慈善”、“愛撫”、“與人為善”的聯想。她們大膽地運用紅與綠、白與黑、赤與藍、黃與紫等對比色,並且巧妙運用複色、金銀線取得明坑邙又和諧的藝術效果,配色十分大膽、精巧。
每個民族都形成自身獨特的服裝,是人們研究民族文化特色的一個視窗。

印度民族服

印度民族服分為男裝和女裝。女裝禮服通常是裙子和短上衣,男裝禮服通常是裹裙和長襯衫。
一個典型印度女性的著裝通常包括長襯衣加寬鬆窄腳褲和面紗以及裝飾了寶石、昆單寶石鑲嵌法合金珠寶、金絲繡(zari)、水晶、錢幣、例山繡、鏡面和彩鏡色瑰繡(sequin)的褶裙(ghagra)和緊身古麗再蓋上搭帕(dupatta)。印度女性民族服包括真絲紗麗、鏡面古麗、彩色裙子和襯衣褲套裝。
裹裙(dhoti)是印度最古老最本土的服飾。早在吠陀時代,男性的裹裙覆蓋了從腰部到小腿或小腿根部的裹裙。裹裙是用一根腰帶在前面打結固定。有錢有地位的男性腰帶在兩端結成球形,並飾以精緻的刺繡。長襯衫和長袖風衣則來自於貴霜王國統治者月氏人的貴霜服,一件褶飾長袖及膝襯衣,頸口開縫且進行簡單或複雜的裝飾,這種款式源自騎馬的遊牧文明,也被大多數斯基泰人和伊朗人穿著,跟安息人的服飾特別像。除這兩種外,還有一種開衫的鑲邊外套,能更適合活動。褲子夏天用亞麻、蠶絲或者棉布製作,冬天用羊毛製作。無論是寬鬆還是緊身的褲子都套進皮靴里,再帶上斯基泰尖帽子或者高頭盔或者頭巾。長袖緊身單層長風衣都是用最上等的面料製作,有著精緻的花紋,穿在長襯衫的外面,顯示了著裝者的身份。冬天的時候,印度北方男性就穿一種夾層的厚夾克,外形和風衣很像,也是很正式的服裝。印度北方的男性也穿著這種加襯厚夾克參加婚禮等正式場合。不過加襯夾克在印度要到18世紀才出現,是模仿了當時英國殖民者的大衣,在印度貴族和穆斯林之間流行。這種加襯厚夾克目前也是巴基斯坦的男性國服。另外頭巾在現代也是有身份的印度男性才佩戴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