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服飾博物館

中國民族服飾博物館

中國民族服飾博物館是一個集收藏、研究和教學於一體的文化研究機構,位於北京服裝學院綜合大樓三層,展廳面積一千六百多平方,設有對外開放的綜合展廳、苗族服飾廳、金工首飾廳、織繡染品廳、老照片廳和民間傳統服飾工藝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民族服飾博物館
  • 外文名:Chinese National Costume Museum
博物館簡介,組成部分,金工首飾廳:,綜合服飾廳:,織染繡品廳:,民族服飾博物:,苗族服飾廳:,

博物館簡介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民間服飾博物館收藏有中國五十六個民族的服裝、飾品、織物、蠟染、刺繡等傳統民族服飾精品一萬多件,其中清代至二十世紀初的傳世服飾藏品,占總數的二分之一,很多為一流精品,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這些精美而古樸的服飾中不乏東方文化之珍品。博物館的苗族 服飾收藏水平在同類研究機構中是首屈一指的。全方位收藏苗族百餘個支系的精彩服裝、繡品、織物、銀飾等一千多件,並實地拍攝了大量相關的圖片資料。博物館亦注重金工首飾、民間織物及蠟染工藝品的收藏和研究,並已分類形成系列。同時收藏有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拍攝的一批十分珍貴的民族考察圖片資料,這些內容構成了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的收藏特色。
民族服飾博物館由金工首飾廳、綜合服飾廳、織染繡品廳、民族服飾博物、苗族服飾廳一共五部分組成。

組成部分

金工首飾廳:


中國許多民族都有佩帶銀飾的習慣,在傳統觀念中銀飾可以辟邪,有吉祥幸福的寓意;在現代觀念中,銀飾是富有和美麗的顯示。各民族崇尚銀飾的習俗,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容。北方民族與南方民族,由於地理環境、文化背景和生活習俗不同,顯示出迥然不同的裝飾風格,甚至在同一民族中不同支系間,銀飾也有很大的差別。例如,苗族中的雷山短裙苗,其銀飾從造型到裝飾紋樣都體現出原始粗獷的文化特徵,而文化更為發達的施洞清江苗銀飾卻精緻細密。所以,這些差異極大的豐富了銀飾的種類。
銀飾可分為頭飾、耳飾、項飾、胸飾、鐲、戒以及鑲飾衣物的銀泡、銀花、銀片、銀鈴等等。銀飾的製作工藝十分複雜,有鑲嵌法,鑲珠嵌玉;有鏨花法,雕龍刻鳳;有花絲法,盤絲編花;還有各種焊接、鍛造、鏤空、繞絲、點珠等金工技法,嫻熟的技巧也從另一方面成就了豐富多彩的銀飾。

綜合服飾廳:


中國民族服飾南北方有著明顯的差異,長衣盛飾是中國北方各民族服飾的重要特色,屬於平原文化的北方各民族的服裝款式在豐富中趨於統一,多為大襟或斜襟式寬大厚實長袍,服裝材料以皮毛、氈、氆氌和錦緞為主,裝飾物則以華貴的金銀、珠玉、珊瑚、松石為主。滿、蒙、藏、鄂倫春、鄂溫克、維吾爾、塔吉克、哈薩克、柯爾克孜、裕固等民族均是如此。
屬於山地文化的南方各民族的服飾多為上衣下裳式,服裝材料以棉麻為主,其服裝的款式變化之多和裝飾形式之豐富可謂瑰麗多姿,這是山地文化的特徵所決定的。南方民族中,服飾最華麗的是施洞苗族的銀裝繡衣;最古樸的是黎族、佤族的貫頭衣;最奇的是瑤族的狗尾衫;最秀麗的是傣族的短衣筒裙;而佩戴裝飾物最豐富的是哈尼族僾尼少女,鮮花、草珠、海貝、羽毛、甲殼蟲,自然界一切美麗的東西都可以成為她們的飾物。
中國民族服裝的形制可分為長袍、長衫、連衣裙、大襟衣裙、大襟衣褲、對襟衣裙、對襟衣褲、斜襟衣裙、貫頭衣等基本款式,在這些形制中包含著服裝的原始形態及其發展進程,因此中國民族服裝被譽為"一部活的服裝發展史"。

織染繡品廳:


中國各民族都有紡織的傳統,北方民族善於紡織毛織品,南方民族擅長紡織棉、麻布或織錦。早在漢代,中國織錦工藝就已很發達,此後不斷發展,傑作倍出。南方民族的織錦吸收了歷代織錦的精華,並融入了本民族的生活習俗與文化特徵,使織錦成為我國南方民族中最具特色的民間織造藝術。
刺繡是伴隨著織物的誕生而逐漸興起的,其用絲、棉線在布帛、綢緞上借用針的運行形成花紋圖案。刺繡在民間服飾中運用極廣,南北方民族都用繡來裝飾衣物。刺繡的種類很多,有辮繡、鎖繡、絞繡、堆繡、馬尾繡、縐繡、數紗繡、十字繡、打籽繡、蹙金繡、錫繡、鏤空繡、剪貼繡等等。
唐代時,蠟染的繪製工藝便已發展到鼎盛階段。當中原蠟染漸被緙絲、織錦、刺繡等工藝取代時,在西南、中南的苗、瑤、布依、仡佬等民族中,蠟染卻依然世代相傳,並以其樸素清新的風格展現出永恆的魅力。
織、繡、染不僅形式多樣、工藝精湛,更有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沒有文字的民族運用織、染、繡的繪畫功能,用花紋圖案來描繪原始圖騰、記述歷史神話、再現風情民俗、寄寓精神嚮往,使其價值遠遠超出了實用與裝飾的作用。

民族服飾博物:


這裡展出的是一批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民族考察圖片,由著名的民族學家、攝影家莊學本先生所拍攝。莊先生拍攝的這些照片內容十分豐富,反映了當時彝族、羌族以及藏族的社會歷史、政治經濟、宗教文化和生活習俗等方面的實際情況。具有很高的民族學價值和歷史意義。
我們從照片的內容可以看出作者具有敏銳的民族學眼光,同時也具有高超的攝影技術和審美意識,作者優秀的綜合素質使得這批照片不僅具有學術性也具有藝術性。照片內容有戰爭場面、有宗教儀式、有日常生活、還有很多反映服飾演變的圖片,非常清晰的展現了上個世紀初,四川與西藏接壤的西康地區各民族的社會面貌。有些內容在社會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已經完全消失了,由此這批老照片顯得更加的珍貴、更具有史料的價值。

苗族服飾廳:


在中國南方民族中,苗族服飾是最為豐富多彩的。苗族有一百餘個支系,就有百餘種服飾,從精細華美的施洞苗服飾到原始粗獷的南丹苗服飾,風格款式各異。貴州是苗族服飾最為精美之地,刺繡、蠟染、紡織、銀飾都極為出色,充分體現出富有特色的苗族服飾藝術。
苗族是一個民族意識和藝術才華都很強的民族,他們不僅將文化傳統傾注於口頭文學,更將它傾注於服飾圖案之中,其不僅有記述人類起源神話的"蝴蝶媽媽"和苗族祖先英雄故事的"姜央射日月"等圖案,更有追述苗族先民悲壯遷徙史的"黃河","長江","平原","城池","洞庭湖","駿馬飛渡"等主題圖案。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象苗族這樣將服飾圖案作為史書,深切地表達歷史並作為苗族群體的標誌世代相傳。苗族服飾無處不向世人昭示:我們是苗族,我們來自黃河之濱,長江之畔,我們長途跋涉,歷盡艱辛,我們有自己獨特的燦爛文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