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宮博物館

民族文化宮博物館建於1959年,是1995年北京市首批登記註冊的55座博物館之一。設有辦公室、陳列研究部、文物部、資料部、項目開發部、中國博物館學會民族博物館專業委員會秘書處辦公室等6個部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民族文化宮博物館
  • 類型:博物館
  • 種類:文化宮博物館
  • 建立:1959年
  • 註冊時間:1995年
  • 地理位置:中國北京
民族文化宮博物館-簡介,民族文化宮博物館-館內收藏,民族文化宮博物館-圖書文獻,展覽與藏品,銅鼓,錢幣,僧人生活用具,擦擦,誥命,

民族文化宮博物館-簡介

博物館已徵集、收藏全國55個少數民族的文物約5萬件(套),圖片資料6萬餘幅,圖書文獻資料2,000餘冊,音像資料500餘盤。編撰出版了多部民族文化、民族文物、民族博物館學研究專著。舉辦了各種類型的民族文物、民族文化展覽和陳列百餘個。1959年的民族文化宮博物館
民族文化宮座落在北京長安街西側,建於1959年9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首都北京著名的十大建築之一。
民族文化宮博物館於1959年10月建成並正式對外開放,1979年改稱民族文化宮展覽館,1997年9月恢復民族文化宮博物館名稱。1995年12月,民族文化宮成為北京市首批登記註冊的55座博物館之一。
民族宮博物館現設有陳列研究部、文物部、資料部、外聯部4個部門。
民族文化宮博物館的展陳,是在舉辦全國民族工作成就展覽中起步的。1959年10月1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十周年之際,伴隨著民族文化宮的落成, 《十年來民族工作展覽》經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宋慶齡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自審定後對外展出。劉少奇、周恩來、陳毅、李富春彭真李先念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民族領袖,以及西哈努克親王、墨西哥總統等國際友人,都曾親臨民族文化宮博物館,出席展覽開幕儀式,參觀展覽和相關會議活動,通過這次展覽,展示出各民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所取得的光輝成就,教育和鼓舞了各族人民,使民族平等、團結政策深入人心。經歷了“十年動亂”之後,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周年之際,經過再次籌辦,1979年10月1日《全國民族工作展覽》與觀眾見面。
八十年代後期以來,博物館在陳列體制上實行基本陳列與專題展覽相結合。成功展出《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陳列》(1990年9月開展)、《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系列展——服飾、樂器、工藝美術品》(1994年9月開展)等基本陳列展和《中國苗族服飾展覽》 、《中國彝族服飾展覽》 、 《中國西藏社會歷史資料展覽》等專題展覽。還有部分專題展覽到全國各地進行巡展,如《歷世達賴、班禪敬獻中央政府禮品展覽》 、《中國少數民族服飾展覽》等。其中《中國西藏文化展覽》、《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服飾藝術展覽》等十多個專題展先後在日本、美國、法國、前蘇聯、馬來西亞、韓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成功展出。此外,民族文化宮博物館還承接來華的如《江上波夫收藏絲綢之路文物展》、《日本國池田大作攝影藝術展》等國外優秀文化藝術展覽,豐富了展出內容。這一系列的展覽,為服務於“三中全會”後黨在新時期的民族工作、民族文化建設和國家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為搶救民族文化遺產、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國際經濟文化交流發揮了積極作用。
民族文化宮博物館內藝術品
民族文化宮博物館共收藏全國各地少數民族古代、近現代藏品五萬餘件,藏品分為:生產工具、生活用品、服裝服飾、民間樂器、錢幣印璽、文書封誥、工藝美術、宗教用品等,從物質文化到精神文化包羅萬象,豐富多彩。另有圖片資料60000餘幅,圖書文獻資料2000餘冊,音像資料500餘盤。作為全國各少數民族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留物,這些藏品和資料不僅得以科學地收藏和保管,而且為舉辦不同類型的民族文化展覽、開展多種形式的學術研究和交流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自1959年以來,民族文化宮博物館共舉辦國際、國內民族文化、經濟技術展覽500餘個,年均接待觀眾20萬人次。
民族文化宮博物館有一支較強的專業隊伍,幾十年來積極開展民族學、博物館學的研究和探討,發表和編輯出版了許多學術論文和著作。如: 《東方霓裳—解讀中國少數民族服飾》 、《民族文博研究》 、 《中國苗族服飾》 、《中國苗族服飾文化》、 《中國彝族服飾》、《中國西藏秘寶和傳統工藝》 、《中國西藏社會歷史資料》 、《民族學博物館學散論》 (論文集)、《中國少數民族面具》 、 《中國少數民族佩飾》 、《民族博物館的理論與實踐》(論文集)等著作和畫冊。

民族文化宮博物館-館內收藏

民族文化宮博物館內工藝美術品
作為一個一流的專業性博物館,多年來民族文化宮博物館以其收藏的大量精美的民族文物而享譽國內外。其中尤以少數民族地區敬獻中央禮品、服飾、樂器、宗教用品為特色。 工藝美術品 中國少數民族工藝美術源遠流長,各民族工藝品質樸凝重。少數民族精美的工藝品多出自農牧漁獵民和工匠之手,與其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節令時序、宗教祭奠等習俗緊密相連,並沿著造物之路延伸,經過世代傳襲變異,積澱升華而具有“永恆的魅力”。它們既根植於各民族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又成長發展在多民族相互交融輝映的文化氛圍之內,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
中國少數民族工藝美術以實用工藝為主,陳設工藝也占有主要位置。工藝美術品分為陶瓷工藝、編織工藝、雕塑工藝、金屬工藝、織染繡與服飾、漆器工藝、民間繪畫與剪紙藝術七大類。人們可以從中觀賞到品類豐富的少數民族工藝品中,了解其世代傳承的延續變化,多元化多層面的發展態勢和積澱升華而形成的迥然相異的美學風格,深切感受到少數民族工藝品所具有的永恆魅力。
宗教用品 民族文化宮博物館宗教用品
宗教信仰,是精神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我國各少數民族中,宗教對於社會生活生產文化藝術和風俗習慣等諸多方面都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我國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大致可以分為五種情況,一是原始宗教信仰,主要存在於20世紀50年代前後仍保留濃厚原始公社殘餘的一些民族中,以自然崇拜和多神信仰為主,包括圖騰崇拜、祖先崇拜、巫教、薩滿教等;二是藏傳佛教,主要信仰的民族有藏、蒙古、土、裕固、納西、門巴等民族;三是小乘佛教,主要信仰的民族有傣、布朗、阿昌、德昂等民族;四是伊斯蘭教,主要信仰的民族有回、東鄉、撒拉、保全、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烏孜別克、塔塔爾等民族。此外,在我國南方一些少數民族中部分人信仰基督教,俄羅斯族和鄂溫克族的部分人信仰東正教等。
作為一個全國性民族博物館,蒐集收藏、陳列研究反映少數民族民眾宗教信仰的有代表性的實物,以加深各民族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尊重,進一步促進民族團結。 館藏代表性宗教實物主要包括:經籍典章、偶像法器、服裝服飾、樂器、繪畫等。
樂器
中國少數民族樂器種類豐富,源遠流長,在中國輝煌燦爛音樂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歷史上曾對中原音樂文化產生過深刻影響。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樂器現存有五百餘種。一般是北方少數民族多使用弦樂器,流傳影響甚廣;南方少數民族多使用打擊樂器和管樂器,地域特色鮮明。這些樂器種類繁多,形制各異,洋溢著濃郁的民族鄉土氣息,廣泛運用於各民族人民的勞動生活,娛樂社交,婚喪嫁娶,節慶聚會,宗教祭祀等活動。
少數民族傳統樂器多由民眾自己製作,品類豐富,特色鮮明,民眾性、自娛性很強。許多古老樂器仍傳習至今。民族文化宮博物館收藏有五十個民族的一百餘種千餘件樂器。主要分為:
吹奏樂器:包括號、笛、蕭、塤、嗩吶、蘆笙等;
拉弦樂器:包括馬頭琴艾捷克馬骨胡三弦琴等;
彈撥樂器:包括伽椰琴、熱瓦甫琵琶月琴等;
打擊樂器:包括鼓、鑼、鈸、嶺、沙巴依等。
服飾
民族文化宮博物館內收藏之服飾
中國是一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五千年歷史的積蘊,千萬里山河的滋養,各民族智慧的創造,成就了中華“衣冠之國”博大精深的服飾文化。 絢麗多姿的少數民族傳統服飾是中華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紛繁的服裝款式,精湛的服飾工藝,多彩的服飾民俗,不斷豐富裝點著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成為中華大地一道亮麗而綿延流長的文化景觀;而蘊涵其間的工藝技術等服飾元素、生活情趣、審美觀念、婚姻、道德、宗教信仰以及多民族文化交融,復成為研究中華民族深厚文化內涵和認識東方文明獨特形態的又一途徑,成為中國服裝產業成就中國氣派、鑄造民族品牌的寶貴資源。
為整理、研究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進一步豐富發展中華民族服飾文化。自1959年開館以來,民族文化宮博物館逐步對中國各民族傳統服飾進行了全面的調研和徵集,現已累積收藏各民族服裝服飾近萬件,基本上反映出中華民族傳統服飾文化的整體風貌。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先後在國內外多次舉辦《中國少數民族服飾》、《中國苗族服飾》、《中國彝族服飾》、《中國少數民族佩飾》等專題展覽,並出版了相關畫冊、論著。
民族文化宮博物館內所藏禮品
禮品 民族文化宮博物館收藏了大量的各少數民族敬獻中央人民政府及國家領導人的禮品、貢品3500多件。今天,這些禮品已成為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的珍貴藏品,成為中央政府與地方各族人民及各界人士親密關係的歷史實物見證,成為民族文化宮博物館獨具特色的典藏精品文物之一。這些貢品和禮品贈與的雙方,多為中央政府的領袖和民族地方的政治、宗教領袖或上層人士之間,因此,它們不同與民間交往中表示友好和親善的贈與物品。這些禮品記載和傳遞著地方各族人民及各屆人士對祖國大家庭的熱愛、對人民領袖的擁護與崇敬。
這些禮品涉及到藏、回、維吾爾、蒙古、滿、苗、瑤、傣、佤、彝、白、達斡爾等30多個少數民族,內容包括民族生產、生活、經濟、文化和宗教器物等方方面面。其中很大一部分禮品無論從工藝還是從材料和價值上看,堪稱文物中的精品和珍品。有些禮品還與歷史事件相關,具有重要的史料和文物價值。
在各少數民族敬獻禮品中,尤以歷世達賴和班禪敬獻中央政府的禮品歷史悠久、品種豐富。我館收藏了許多五世達賴、十三世達賴、十四世達賴和六世班禪、十世班禪、十一世班禪等敬獻清朝皇帝、慈禧太后、中央人民政府和國家領導人的貢品和禮品。這些貢品和禮品大多用金、銀、珍珠、珊瑚、琥珀、松石、蜜蠟等貴金屬和稀有寶石精製而成,文物價值極高,彌足珍貴。

民族文化宮博物館-圖書文獻

民族文化宮博物館
中國民族圖書館是一所全國性的民族專業中心圖書館,1959年9月建成開放。原為民族文化宮圖書館,1989年4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和文化部批准,改稱中國民族圖書館。 中國民族圖書館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內花園式庭院之中,館舍面積2700平方米,有近百個閱覽座位,並擁有國內少見的封閉式書庫。
現設採訪編目部、典藏閱覽部、研究發展部等部門,有漢、蒙古、回、藏、維吾爾、朝鮮、彝、滿、水等多個民族的工作人員。
中國民族圖書館多年來以藏書豐富,獨具民族特色而著稱。現有藏書50多萬冊,以漢文和民族文獻為主,外文文獻為輔。民族文字古籍占17萬餘冊,其中不少是特種文獻、孤本。所藏的民族文獻種類繁多,有蒙古、藏、維吾爾、哈薩克、朝鮮等24種;外文有英、俄、日、德等14種。
中國民族圖書館特藏文獻中有不少國內外罕見的各種民族文字寫本、刻本、金石拓片、輿圖,還有年代久遠的稀世真品、菩提葉寫本等。漢文古籍中大量收藏了地方志、史志、民族史志、年譜、傳記,並有部分孤本。如《甘省便覽》、《西昌備乘志》等。此外還有極為珍貴的元初補雕的《金藏》,它是《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的底本之一。民族文字古籍中,有蒙古、藏、滿、彝、水等文種,僅古藏文經典就有數千包,數萬種之巨。這些古藏文珍品中有《紅史》、《薩伽班智達貢嘎堅贊本生事記》等。其它民族典籍精萃有蒙文《成吉思汗格言》、彝文《西南彝志》、水文《水書》、西夏文《佛經》等。
中國民族圖書館豐富而獨特的藏書體系不僅贏得了“民族典籍之宮”的美譽,而且為對外弘揚中華各民族的古老文化,對內開展多層次、高質量的讀者服務工作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首先,圖書館積極開展外借、閱覽、郵借等多種服務業務,每年可接待國內外讀者萬餘人。
紀念郵票
其次,設有縮微照相機、複印機、微型計算機等現代化設備幾十台,為開發文獻資源做出了努力。自1981年以來,陸續複印出版了《國朝耆獻類征初編》、《八旗通志》、《丹珠爾》和《妙法蓮華經》、《聲聞地》貝葉寫本等幾十種30萬餘冊圖書,服務範圍遍及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有的還傳播到國外。此外,圖書館編輯出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工作大事記》、《中國少數民族圖書館概況》、《中國民族年鑑》(1995年卷-2003年卷)等書。 1983年起先後舉辦民族地區圖書館館長研討班、進修班,採取多種方式培訓人才。
另一方面,與國際間的交往逐年增加,先後接待了日、美、英、印度、意、澳、德、尼泊爾、泰、匈、伊朗、蒙、朝、韓、吉爾吉斯等國的政府官員、圖書館界學者、學術團體和民族宗教界人士以及旅居國外的藏胞及台、港、澳同胞等,並派員出訪了匈牙利、澳大利亞、前蘇聯、印度、日本、蒙古、土耳其等國,與國外及台、港、澳許多學術機構和圖書館建立了友好文化交流關係。

展覽與藏品

銅鼓

直徑77厘米 高53.5厘米 重量32.5公斤 銅質出土文物。
“冷水沖型”銅鼓。古時用於祭祀和樂鼓伴奏,也用於傳信報時。此件銅鼓呈圓墩形,造型接近黃金分割比例,花紋密集精美,給人飽滿、優美、圓潤的美感。鼓面的太陽紋象徵光明和神力,寓意天堂,鼓身變形的羽人紋和船型紋代表人間,鼓足上的垂葉紋和水波紋代表水,寓意陰間。紋飾有陽光照耀、微風吹拂、碧波蕩漾、晴空萬里、白鷺飛翔、青蛙跳躍、乘騎徐行、飛舟競渡、聚樂人群等,充滿生活氣息和詩情畫意,是已出土“冷水沖型”銅鼓中的上乘之作。

錢幣

直徑2.4厘米 重5克 銅質
“常平五銖”銅錢錢文以漢字篆體書寫。
鑄造於北齊文宣帝天保四年(553年)。
這是北齊建國28年中唯一的一次鑄幣。製作精巧,分量合乎標準。

僧人生活用具

直徑13.8厘米 高5.5重米 重200克,銀質
下部雕刻蓮花花瓣紋樣,上部刻花草圖案。採用壓花、雕刻工藝。

擦擦

馬頭明王又作馬頭大士,即馬頭觀音,是密宗六觀音之一,又作馬頭明王。明王面呈忿怒相。明王三面頭上各戴天冠,正面頭頂上戴有馬頭,手臂各執法器,腳踩單層蓮台。頭戴馬頭是馬頭明王的重要特徵。

誥命

長120厘米 寬30厘米 紙質
封文用紅 黃 白三色緞書寫,右邊用漢文書寫,左邊用藏文書寫,漢文總計101字,內容為朵爾只領占 夙承梵教,恪守昆尼,化誘善類,良足嘉尚,故特封其為“輔善翊教國師”。蓋有“制誥之寶’(篆體)大印,印面長13厘米,寬12厘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