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首先分析民族地區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發展的實際情況,揭示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與其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的關聯程度。其次,以民族地區、先進國家地區多個方面實際調研資料為基礎,比較分析民族地區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城鎮化不同步癥結所在,計量分析民族地區新型工業化發展態勢,實證測量民族地區服務業不協調程度。再次,實證分析運用哪些稅收手段,在科學技術、人力資本、社會資本、貿易和工農相互促進以及相應土地等配套制度改革基礎上,統一引導工業反哺農業、城鄉一體化,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風險投資高新技術等推動上述問題的解決。最後,總結有績效的稅收調控手段,提出切實可行的現代產業稅收政策。
作品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文獻綜述 第三章 民族地區第一產業發展現狀及問題分析 第四章 二元稅制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影響的分析 第五章 民族地區工業反哺農業稅收政策研究 | 第六章 民族地區城鄉稅制一體化研究 第七章 民族地區第二產業發展現狀及問題分析 第八章 民族地區新型工業化稅收政策研究 第九章 民族地區第三產業發展現狀分析及不協調測度 第十章 民族地區生產性服務業稅收政策研究 |
創作背景
“農業、農民和農村”是中國重要的“實體經濟、內需經濟和城鎮經濟”。政府在做到加大農業財政補貼“多予”同時,還須充分重視和發揮稅收政策“少取和放活”的市場調控作用,才可有力有效地促進民族地區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同時作為體現國家與農民分配關係的涉農稅收制度,理應在改革深化中重新規範國家與農民分配關係,體現中國“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戰略目的。因此,稅收政策轉型研究有利於中國繼續深化財稅體制頂層改革,切實改變偏重城市居民、工業、壟斷行業的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統籌民族地區城鄉發展,形成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基於上述認知,《民族地區產業結構最佳化與稅收政策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主張:①增值稅城鄉一體化應分三步走。第一步是逐步取消對中間環節實施減免稅的間接優惠方式;第二步是對農業生產者實行零稅率,以退稅的方式退還農業生產者在農產品生產中所負擔的投入物所含增值稅;第三步是對農民徵收增值稅,實現增值稅全產業鏈封閉抵扣。
②有針對性地完善中國新型農業合作組織稅收支持政策。對農民購進的生產資料所含的增值稅進項稅額給予退稅。農民專業合作社不適用企業所得稅法,比照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徵收個人所得稅。加大企業所得稅對農業投資的稅收優惠,多稅種配套優惠,增強稅收對合作社科技進步的促進作用。對農村金融機構實行全面的稅收優惠,引導各類社會資本回流農村。
③支持民族地區龍頭企業做強做大的稅收政策措施。龍頭企業是一個寬泛概念。公司企業、專業協會、合作社、專業化市場、“產學研”聯合組織等具備條件的都可以做龍頭。各類龍頭企業一頭聯結市場需求,一頭通過建立可靠、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大批農戶。有特色的農業與其相關的農產品加工業、市場行銷組織聚集在一起,形成專業化的農業產業區,是提高民族地區農業產業化水平和農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④降低生產性服務業所得稅稅負。打破原有區域限制,改由分支機構就地預繳所得稅,由總部年終彙算清繳,實現總部與分支機構盈虧互補,減輕其稅收負擔,以鼓勵跨區域設立分支機構,擴大物流網路系統,促進現代物流業發展壯大。同時降低高新技術服務業所得稅優惠門檻,只要符合高新技術條件就給予一定的所得稅稅收優惠。將無形資產和服務價值達到一定標準、套用高新技術的知識密集型生產性服務業,或主要為高新技術企業服務的現代中介服務業,考慮納入高新技術企業範圍,給予稅收優惠。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胡曉東,1969年生,漢族,中共黨員,碩士,
中南民族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財稅政策、稅務會計與稅務籌劃、財務會計、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