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音韻學三論》是201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喬秋穎、王任趙、史晶璐、胡林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民國音韻學三論
- 作者:喬秋穎、王任趙、史晶璐、胡林霞
- ISBN:9787532583577
- 頁數:264頁
- 定價:68元
-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年4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民國音韻學三論》是201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喬秋穎、王任趙、史晶璐、胡林霞。
《民國音韻學三論》是201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喬秋穎、王任趙、史晶璐、胡林霞。內容簡介本書是對民國時期的學者研究漢語上古音、中古音成果的專題考察。分為民國上古聲紐研究考論、沈兼士《廣韻聲系》諧聲系統探析、...
一卷。版本信息 有嘉慶道光間刊本、民國十七年(1928)上海中國書店影印嘉慶道光本、1957年四川人民出版社據渭南嚴氏《音韻學叢書》原版重印本。作者簡介 清江有誥(?一1851)撰,有誥,字晉三,號古愚,安徽歙縣人。清代著名音韻學家。見《清史稿》卷四八一、《清碑傳集補》卷四、《中國古代語言學家評傳》。
《民國名人傳記叢書:錢玄同》是2013年黃山書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余連祥、孫郁。該書將錢玄同置於近現代這樣一個需要巨人並產生了巨人的廣闊時代,追溯了錢玄同從一個崇拜皇權、篤信經學的儒學轉變為一個激進的啟蒙思想家的歷程,系統評價了錢氏在新文學運動、新文化運動、國語運動、古史辨運動、音韻學、經學、國民啟蒙...
現代漢語國語(舊稱為國語,指民國二十一年頒布的新國音,相對於老國音而言)的聲調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這跟傳統的四聲“平、上、去、入”不同,但是,還是從“平、上、去、入”分化及歸併而成的。北平話的前身“早期官話”在元代周德清編纂《中原音韻》的時候,就已經存在著兩...
今存宋本僅有三種,其一是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宮天祿琳琅舊藏的南宋潭州刻本;其二為翁同龢舊藏南宋明州刊本,民國時翁氏後人攜往美國,今已為上海圖書館購回。其三是日本宮內廳書陵部所藏南宋孝宗淳熙十四年田世卿安康金州軍刊本;這三種宋本,金州本據一已經失傳的四川刻本重刻,潭州本與金州本相同之處頗多,...
《中國音韻學概要》是1943年在國立編譯館出版的書籍,作者是劉思生。圖書摘要 分緒論、音理兩編。附錄:(一)論字音之起源;(二)論字音之衍變 圖書目錄 引言 第一編緒論 1音韻學與音韻學史 2音韻學之功用 3音韻學研究法 4古今音韻變遷之大勢 5古今標音方法之演進 第二編音理 第一章聲類 1聲之定義...
喬秋穎主要研究方向為音韻學、古漢語教學與研究、中國語言學史。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為音韻學、古漢語教學與研究、中國語言學史。主要成就 出版專著《江有誥古音學研究》(黃山書社)、《民國音韻學三論》(上海古籍出版社),曾獲江蘇省政府哲學社會科學三等獎;擔任古代漢語、音韻學、語音學、漢語史等課程的教學,...
《清史稿》《民國續修興化縣誌》《清代七百名人傳》《清代樸學大師列傳》等均有劉熙載傳。劉熙載畢生事業,主要在治學與教學兩方面,兩者相輔相成,身兼學者與導師。他博學多能,治經,無漢、宋門戶之見,不好考據,熟於周秦諸子之書。“自六經、子、史外,凡天文、算術、字學、韻學及仙釋家言,靡不通曉。而...
民國年間,經學大師歙縣吳承仕為徽派樸學的後繼者,在音韻訓詁和古代名物制度的考辨方面造詣很深,他繼承徽派樸學的治學方法,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對中國現代學術產生廣泛深入的影響。簡介 樸學又稱為漢學、考據學等,這是相對於理學的空疏而言的。徽派樸學主張學問重史實依據,解經由文字入手,以音韻通訓詁,以訓詁...
顧炎武被稱作是“開國儒師”、“清學開山”始祖,是著名經學家、史地學家、音韻學家。學識淵博,在經學、史學、音韻、國小、金石考古、方誌輿地以及詩文諸學上,都有較深造詣,建樹了承前啟後之功,成為開啟一代學術先路的傑出大師。他繼承明季學者的反理學思潮,不僅對陸王心學作了清算,而且在性與天道、理氣...
蔡是二甲進士出身的翰林,曾任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教育總長,而陳只是個秀才,蔡禮賢下士風度誠然令人敬佩。陳獨秀起初不想受聘,說要回上海辦《新青年》,當他看到蔡是那樣的誠懇待他,又答應把《新青年》搬到北大辦,便答應回滬稍稍整理即來北京。陳獨秀在攜眷去北京之前,對原岳王會友人岳相如說:“我從沒在大學...
民國時期,隨著漢語言文字的發展,“蘭學”聲韻學方面的研究隨之推進,並從整體上促進了“蘭學”。相繼出現了方國瑜《蘭廷秀〈韻略易通〉跋》、張世祿《中國音韻學史》;上海書局鉛印本《滇南本草》和中國藥物研究所經所長利彬編繪的《滇南本草圖譜》。該圖譜繪製精美,並由陳立夫為之作序,還有龍雲“金碧之光”的...
她的太外祖勞乃宣是著名的音韻學家,著有《等韻一得》等書,清末曾任刑部大臣,京師大學堂第九任總監督。京師大學堂是北京大學的前身,他也可以說是北京大學的一任校長。祖母勞緗,“識天文,精算術,通音律,善詩詞”,曾任北京女子師範教師。民國初年推行的注音字母,在創造和推廣中也有她不可磨滅的功勞。祖...
由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1941年10月10日公告,共列出十八個韻。 名稱 對應之注音符號 對應之漢語拼音 名稱 對應之注音符號 對應之漢語拼音 一麻 ㄚ a, ia, ua 十姑 ㄨ u 二波 ㄛ o, uo 十一魚 ㄩ ü 三歌 ㄜ e 十二侯 ㄡ ou, iu 四皆 ㄝ ...
黃侃先生是中華民國元老,更是著名的國學大師,與章太炎合稱為“章黃學派”,具有極大的影響。黃侃作為“章黃學派”的領軍人物,在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領域,其學術堪稱博大精深。可惜英年早逝,其重要成果一直未能整體輯集、排印出版,不能為學界所利用。今由黃侃先生哲嗣黃延祖對黃侃著述進行全面整理,比勘...
詩中用韻訛誤還來自日常語音的影響,不同的偏差間還可以看出方言的痕跡。第15象 “休、戈、頭”相押,便是方言影響 。圖文細節 從圖文的細節來判斷,《推背圖》也不會是唐朝的作品。第39象預言“日本侵華”,“旭初升,人都哭”,比喻日本軍國主義勢力強大,中國人都在哭泣。此乃典型的民國思維,只有民國人才...
錢玄同從1913年到北京高等師範執教,連續在北京師範大學任專任教授二十餘年。他講授的課程,以音韻學為主,還有“說文研究”、“經學史略”、“周至唐及清代思想概要”、“先秦古書真偽略說”等。並長期任國文系主任。1917年(民國六年),加入中華民國國語研究會為會員,會長是蔡元培。該會宗旨是研究本國語言選定標準...
國學院畢業後,王力接受趙元任的建議,去了當時世界語言學的中心——巴黎。1927年(民國十六年),赴法國巴黎大學留學,與研究實驗語音學。在巴黎期間,深受其老師房德里耶斯和丹麥語言學家葉斯柏森的影響。1931年(民國二十年),以論文《博白方音實驗錄》獲法國文學博士學位。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回國,歷任...
以他主筆,與焦國理等《重修鎮原縣誌》共20卷,比較客觀完整地記載了鎮原民國以前的歷史。他還著有:《甘寧青史略》(40卷)、《經學概論》講義、《小說考證》、《十三經要略》、《求是齋集句詩抄》、《求是齋叢稿》、《西北道路志》、《歌謠匯選》、《隴上同名錄》等29部之多。他在甘肅有“學富五車,才儲...
見《清史稿》卷四七二、《民國人物傳》卷三、《中國現代語言學家傳略》卷二。創作背景 等韻,音韻學術語,指分析漢字字音結構的一種方法。古人用等的概念,製作圖表來審音定音,即以橫列五音或七音標誌聲類,縱列等呼韻讀,把韻書中的字,依類分排在圖表的四個等次中,名等韻。《音韻闡微》:“歷代韻譜...
《朱氏群書》收論著七種,有光緒八年(1882)臨嘯閣刻本;《朱駿聲文集》,有民國七年(1918)心社鉛排本。王筠 人物介紹 王筠(1784-1854),字貫山,號籙友,山東省安丘市景芝鎮宋官疃人,語言學家,文字學家。出身於安丘書香世族、官宦之家。父親王馭超,乾隆丙午舉人,考取鹹安宮教習,歷任遂寧、潛山、...
民國19年(1930),再度返回華北大學任教。民國22年(1933)到廣州中山大學任教。民國28年到上海聖約翰大學任職。民國37年(1948)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長期任廣州中山大學教授,從事漢語音韻學研究。方孝岳曾是廣東省一至三屆人大代表,1973年12月11日在湖北京山病逝。主要貢獻 方孝岳是中國屈指可數的音韻學專家...
曾鎮方是音韻學家曾運乾教授之子,幼年時曾兩度隨父親到東北奉天(瀋陽)。民國二十年(1931),他正在東北大學附屬國小讀高小一年級。9月18日深夜,他在看完電影后,一個人伏在桌上趕做第二天要交的算術作業,很晚才睡。整夜炮聲隆隆,第二天他才知道是日本人打進了瀋陽城。他只得告別美麗的校園,告別那位...
特允南通師範校友會雜誌刊發《人間嗜好之研究》(《南通師範校友會雜誌》第2期,民國元年4月)、《論哲學家與美術家之天職》(《南通師範校友會雜誌》第4期,民國3年9月)。他從1898年到上海(時年二十二歲),至1906年三十歲其間,除在東文學社、東渡日本留學,還曾任教於南通師範學校、江蘇師範學堂等。此時他...
雖然《笠翁對韻》對仗工整,適合韻律的學習,但部分韻腳在國語中的讀音已不完全押韻。對於不太了解音韻學知識的兒童而言,讀到不押韻的詩句,難免不太理解。《笠翁對韻》中也存在多處出韻現象,這些出韻大多為錯用鄰韻,如東冬、支徽、魚虞等的混用。有學者認為,《笠翁對韻》中共有22例出韻現象,且這22例...
衛聚賢是民國著名學者,其一生極富傳奇色彩,亦堪為其時學界之一怪。他拔起於逆境,以自學出身,終有志者事競成,考入清華國學研究院,得王國維等親炙,後以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鳴世,著述頗豐,且是學界中的組織者,但以其所論多怪異,研究方法又不同常人,加上他後來離開大陸,於是更為人所罕知,今天,已經沒...
唐蘭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生於浙江嘉興市秀水兜。民國初年卒業於商業學校,曾學醫、學詩詞,復就學於無錫國學專修館,遂發憤治國小,先研讀《說文解字》,後漸及群經。1917年從中醫陳仲南學醫,後在城區項家漾開設景蘭醫院。這一時期還曾從上海陳蝶仙主辦的韌園編譯社學習詩文。早在20世紀20年代初,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