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壺口瀑布—民國石刻位於陝西省延安市宜川縣壺口鎮壺口瀑布景區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民國石刻
- 地理位置:陝西省延安市宜川縣壺口鎮壺口瀑布景區內
延安壺口瀑布—民國石刻位於陝西省延安市宜川縣壺口鎮壺口瀑布景區內。
延安壺口瀑布—民國石刻位於陝西省延安市宜川縣壺口鎮壺口瀑布景區內。1介紹及歷史在壺口瀑布旱地行船的古航道上,有一塊巨幅石刻,這塊石刻的內容,其實是和旱地行船有緊密聯繫的。因過去交通運輸工具不發達,壺口中游沿河兩岸各地所產...
明鏡石刻 位於福建省平潭縣北厝鎮小灣山頂。民國4年(1915年)6月,福建巡按使許世英巡視平潭至此,觀“美人照鏡”勝景,書“明鏡”兩字,字徑80厘米。上款“中華民國四年”,下款“秋浦許世英”,字徑12厘米。翌年6月,平潭知事戈乃康將其刻于山巔橢圓形巨岩上,遠望如鏡。左側刻石為戈乃康題記,楷書直下,計10行...
摩崖石刻坐南向北,從右至左橫刻“抗戰建國”4個楷體大字,每字見方1×0.80米;大字後豎刻“神聖抗戰於今兩年仰賴領袖德威將士劾命寇□日盛全國軍民益堅□建國必成之信念本團奉命駐築志切殲倭恭以四字明訓鐫石心勵衷茲”7行小字,每字見方0.10×0.10米,落款為“中華民國廿八年七月七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
齊山摩崖石刻,位於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齊山之上,所處時代為唐至民國時期。齊山素有“江南名山之勝”之稱。自唐代以來,齊山便吸引了無數名人雅士、達官顯貴,如唐代的李白、杜牧;宋代的司馬光、王安石、陸游、包拯、朱熹、岳飛;明代的王守仁、馮叔吉;清代的趙國麟等。他們在此留下了200餘處石刻。齊山摩崖石刻是...
百萬莊民國墓園石刻,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城區百萬莊路8號陸徵祥家族墓地,陸徵祥出任外交總長時將其祖母及父母的遺骸從上海遷葬於此。墓坐東南朝西北,前方後圓、下方上圓,建築分上下兩層,上為墓室、下為墓穴。墓室建築面積約18平方米,又分為前後墓室。整個建築為磚石結構,磨磚對縫,樑柱均為花崗岩雕琢,屋頂...
民國刻“觀自在”位於溧城鎮大石山頂岩石壁上,其中有宋淳祐年間(公元1241—1252年)趙旰夫所書陰刻“龍洞”字樣;有明嘉靖(公元1522—1566年)進士彭謙(湖南株洲人,嘉靖進士,工部觀政。)於公元1525年作七言詩《登龍山》一首;有陰刻“龍門”、“過此一關,遺我百慮”和“高明”等摩崖石刻以及民國廿...
白石岩摩崖石刻位於金平縣金水河鄉白石岩西南藤條江邊。高1.5米, 寬0.94米, 書抗日必勝四字,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刻。1941年底,日本帝國主義侵犯東南亞國家,占領越南領土,並企圖進犯雲南,於一河之隔越南八貢、十二樓等地覬覦金平,當地各族人民紛起抵抗,立此石碑以激勵抗日鬥志。1986年公布為金平苗族瑤族傣族...
禹門口抗日紀念摩崖石刻,位於山西省運城市河津市清澗街道辦龍門村西2000米禹口呂梁山脈石崖上,是中國抗擊日寇侵略、國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的見證,與歷史上的禹門口戰役有關。2016年6月6日,禹門口抗日紀念摩崖石刻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2月20日,駐榮河日軍企圖偷襲...
明鏡摩崖石刻位於平潭縣北厝鎮小灣村北山頂。福建巡按使秋浦許世英於民國4年(1915年)過此,書“明鏡”二字,楷書直下,刻於突兀山巔的橢圓形巨石上;字徑0.80米,上下款小字徑0.12米。其右為民國5年,平潭縣長戈乃康記事石刻,楷書直下,計10行,每行12字,字徑0.12米。1988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分文不受,川商感激,故鐫刻此碑以作紀念。該石刻見證了赤水河流域在中華民國年間的商業活動及環境.更見證了劉純武的人品和政績..然而在無產階及階段的文化大革命中,造反派欲引爆此石刻,因擔心毀及石刻旁長途電話而未成,卻強令當地地主分子等人鑿壞字型以毀之,故有今日模糊狀,尤以小字為最,故年月不祥。
民國紀念石人 民國紀念石人為民國時期石雕。按人生時坐像雕刻,栩栩如生,略小於真人。眉眼鬍髭鬚髮、中式棉衣、扣袢開叉、衣紋褶皺、手指棉靴等,無一不體現原設計者的用心,以及雕鑿者的領悟實施。現收藏於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
此為李鼎新於民國11年秋所題。李鼎新(1862~1930年),字承梅,閩侯(今福州)人。民國11年以海軍總長身份視察馬尾。喇伯順洋行石刻 “H.C.R.喇伯順”在馬尾鎮馬限山西南麓,喇伯順洋行舊址附近石壁上原有多處“H.C.R.喇伯順”題刻。後逐一被毀,僅存一處在聖教醫院食堂後,也於20世紀90年代被毀。
千唐志齋石刻位於洛陽市新安縣鐵門鎮的西北隅,由張鍅收集。清末修隴海鐵路取線邙山腳下,掘出的志石被棄置於民間田舍,散及尋常百姓家,張鍅留意及此,遂廣為搜求,闢地建齋,妥為保存。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張鍅先生隱居鐵門,營園林廣及百畝。民國二十年(1931年),張鍅開始廣泛搜羅墓誌石刻,兼及碑碣、...
西佛崖石刻位於貴州黎平縣城西隅的西佛崖,西佛崖是明末抗清英雄何騰蛟墓地,歷來為遊覽勝地。民國十六年(1927年),湘軍上校周曰癢率部進駐黎平,瞻仰何騰蛟墓。對何公民族氣節高度讚頌,即題“浩氣常存”四字,並具禮物,親登黎平書法家李伯先生宅,拜請代書。由周出資雇匠,摩刻於西佛崖。四大字為橫行楷書,...
現存廣東省湛江市博物館 簡介 寸金橋橋名石刻,原石為雙面石刻,現存於廣東省湛江市博物館。建造特點 自右至左書“寸金橋”三字,上款“中華民國十四年歲次乙丑”,下款“遂溪麻章區全體紳民仝建”,字型雄健遒勁,頗有康有為書風,書者不詳。現僅存三分之一,一面為“寸”字,一面為“橋”字,“金”字亡佚...
此藏品為清代文物。太平天國運動是在滿清統治後期的一次最為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是近代中國民主的開端.太平天國軍起義的時間非常短暫,從1850年到1864年,僅僅只有十幾年的時間,因其在世時是一個反對政府的組織,所以不允許被造像紀念,因此其遺留下來的文物極為珍貴.此尊太平天國軍的石刻造像在我們安徽省更是僅此...
有“智仁”摩崖石刻、“利民泉”摩崖石刻、“莊泉”摩崖石刻、“滌塵”摩崖石刻、“泉韻山光”摩崖石刻、“色天勝枕”摩崖石刻和“玉流池”摩崖石刻。“智仁”摩崖石刻,岩石為花崗岩石質,面積約2.5平方米。“智仁”二字每字高80厘米,寬60厘米,楷書陰刻。中華民國三十年,電白縣商會會長嚴獻之題;“利民泉...
見石刻略有不同。現存石刻跋語說,明代天啟三年(1623年)“龔重始得於柳公井中”。據 《馬平縣誌》載:清雍正六年(1728年),又有一姓王的在柳州桔子園舊地掘得。乾隆二十 八年(1763年)重修柳侯祠時,其後人獻出石刻,右江道王錦把它砌嵌於祠壁。民國17年 (1928年)柳州大火,石刻受損,民國22年,...
棗莊山亭區徐莊鎮政府駐地東一公里處的梅花山山坡上,有一塊長約12米,寬約3.5米,重約百噸的巨石,上面有民國21年所刻的900餘字。東面石刻內容主要記載了滕縣縣長趙景文、清鄉副主任黃馥棠(黃以元)組織剿匪及籌款賑災的經過。西面石刻《後來其蘇》為趙景文撰寫,黃以元書丹,主要是數次參加剿匪的人員名單。該...
摩崖石刻位於浙江省象山縣,在石浦二灣頭、後崗山東南麓朝東岩崖。摩崖所在崖面通寬近20米、通高3.5米,中部崖頂臥有面寬3米、高約2米塊岩。崖下原即港面,民國《象山縣誌》述“石浦前後二所”, 有“城下一帶水涯,可以棲泊戰船”句,即指此處至南門外江心嶼一帶。今摩崖隔駐軍操場與漁港路距海百米,...
《天一閣藏寧波地區石刻史料集錄(民國卷)》是202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天一閣藏寧波地區石刻史料集錄(民國卷)》是一部極具地方特色的石刻史料文獻彙編,內涵豐富,涉及民國時期寧波政治、經濟、文化、民俗等諸多方面。全書以碑刻年代為序編排,碑拓本250餘幅,每圖簡要按有存藏及形制、大小、...
紅軍石刻 紅軍石刻 坐落在萬家鄉西泉村。民國21年,紅軍北上抗日經此地時,用刀尖刺刻“紅軍”二字於大青石上,未署名。
石鐘山古建築及石刻,位於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是唐朝至民國時期的建築遺址。石鐘山古建築類型以祠堂、樓、亭、寺廟等傳統公共建築為主,如忠烈祠、太平樓、懷蘇亭、報慈禪林等,構成了歷史建築的主要部分,是體現石鐘山歷史文化風貌的重要內涵和基本依託。石鐘山共有200多塊石刻和石刻,是解讀石鐘山文化的重要史...
此展品為民國時期的石刻, “四行”即建國前鹽業銀行、金城銀行、大陸銀行、中南銀行的合稱。“四行儲蓄會”是四家民營銀行的聯合體,原址在西交民巷東口內。成立於1922年,1927年解體。匾為橫式,漢白玉質,正書大字。高90厘米,寬180厘米,厚30厘米。出土於天安門廣場西南側。現收藏於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
優質石材給石刻業創造了優越的條件。到清朝乾、嘉年間,石溝石刻開始興起,至同、光年間進入盛期,石刻家、書法家不斷出現,石刻和書法藝術都曾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碑刻遠銷本省各縣和周圍數省。清末、民國年間,社會動亂,石溝的石刻業仍能堅持不斷,代有傳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刻碑可以賺錢養家餬口,以資生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