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石刻

延安壺口瀑布—民國石刻位於陝西省延安市宜川縣壺口鎮壺口瀑布景區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民國石刻
  • 地理位置:陝西省延安市宜川縣壺口鎮壺口瀑布景區內
介紹及歷史
在壺口瀑布旱地行船的古航道上,有一塊巨幅石刻,這塊石刻的內容,其實是和旱地行船有緊密聯繫的。因過去交通運輸工具不發達,壺口中游沿河兩岸各地所產的糧食、油料、紅棗、藥材、皮毛、瓷器、冰鹼、食鹽等,全依靠黃河航運南銷。至民國27年(1938年),每年中游沿岸的船隻約有4000—6000隻,而每隻船的載重量為500—1500千克不等,年運貨量約為3萬餘噸。
船隻到此受壺口瀑布所阻,只得卸去貨物,人工拖船上岸。由陸地拉過壺口,在下游重新裝貨下水。千百年來,概莫能變。這種在岸上行船的現象,被稱為“旱地行船”。
旱地行船由於石岸凹凸不平,行船頗費力氣,為方便貨船暢行,多家商賈巨富便開動腦筋,開鑿了旱地行船航道,航道內下墊枕木。所有商船需經此航道由縴夫拉至水中在裝船下行。古代交通不便,黃河航運十分興盛,每年春秋二季會有大量商船載著貨物從內蒙和榆林到達東、西龍王辿碼頭,由於壺口瀑布巨大落差,旱地行船是船家必經之道,同時又缺乏有效控制,後來被不法商人切割成碎道,轉賣給多家,所有商船經此航道,轉賣給多家,所有商船經此航道均要受多人刁難,要掏很多冤枉錢,屢有爭訟之事,商家為此叫苦連天。到了民國時期,關於旱地行船的糾紛越來越多,秦晉雙方打起官司,驚動了當時的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民國八年,由中央內務部劃定範圍,收為國有,置石於古航道旁。此石高3米,寬4米,上又寬1.25米,長1.2米長方形布告。如今保存完好,宜川縣政府的其上修建碑子保護,名為碑亭。全文是“此地南長十二里,北長十二里,東至於河,西至各山頭,各溝岔,陝西省長奉中央內務部咨開,收為國有,不準民人私相買賣。此布。”由此可見,這塊碑石是當時民國政府為保證黃河航運暢通而採取的一項措施,也是將營運場地收歸國有的證據。從這段歷史插曲中,可以體會到壺口所處的重要地理位置,領略到當年壺口水運暢行的繁華場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