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山摩崖石刻

齊山摩崖石刻

齊山摩崖石刻,位於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齊山之上,所處時代為唐至民國時期。齊山素有“江南名山之勝”之稱。自唐代以來,齊山便吸引了無數名人雅士、達官顯貴,如唐代的李白、杜牧;宋代的司馬光、王安石、陸游、包拯、朱熹、岳飛;明代的王守仁、馮叔吉;清代的趙國麟等。他們在此留下了200餘處石刻。

齊山摩崖石刻是一千多年來遺留下來的池州文化發展史實物之一,是文物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池州歷史文化名城的精髓。

1989年5月,齊山摩崖石刻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3日,齊山摩崖石刻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齊山摩崖石刻
  • 地理位置: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齊山之上
  • 所處時代:唐至民國
  • 保護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開放時間:7:30一18:00
  • 編號:7-1532-4-035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文物特徵,文物遺存,文物價值,保護措施,參觀信息,地理位置,開放時間,交通指引,

歷史沿革

宋代,名臣包拯任池州知州時在寄隱岩處手書的“齊山”二字,每字0.9平方米。無名氏篆書“小九華”,運筆清秀流暢,書體瘦長挺拔。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人、時任池州知府兼提舉江東茶鹽稅的史定之在山澗處留題“左史洞”“華蓋洞”“史岩”等題刻。
明代,馮叔吉(曾任池州知府、後擢安徽道副使)在奇峰俏岩之處題留的“玉簫峽”“玄武石”“驤首石”等題刻。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福建人趙世顯任池州推官時楷書“陽春嶺”。
清雍正年間,書法家李暲手書《岳武穆詩碑》,“經年塵土滿征衣,得得尋芳上翠微。好山好水觀未足,馬蹄催趁月明歸”。清乾隆三年(1738年),安徽巡撫趙國麟於登齊山並題刻的楷書“萬壑雲濤”。

文物特徵

齊山摩崖石刻,絕大部分為陰刻。少者兩字,多者百字,書體真、行、草、隸、篆俱全,風格各異。有的運筆清秀流暢,筆畫圓熟道勁;有的書體瘦長挺拔、筆鋒勁利剛健;有的點畫平直“蠶頭燕尾”,凝重而有韻致,方中有圓,刻工精細。齊山摩崖石刻一筆一畫,凝聚了先賢精妙的審美情趣,字少的言簡意賅,字多的活潑形象,流派紛呈,是中國書法的精品展覽館。
齊山摩崖石刻
齊山摩崖石刻

文物遺存

齊山摩崖石刻主要分布於蒼玉峽、小九華、寄隱岩、華蓋洞、左史洞和陽春嶺等處,現存100多處,由200餘方單體題刻所組成。另齊山西南山麓稱玉蕭峽觀音洞窟內外有佛像6尊、浮雕一幅。石刻本體大理石質,年代最早的為唐代,最多的為明代,宋代次之,最晚的為中華民國。石刻多豎排右讀,陰刻為主,少數陽刻;文字少者幾字,多者幾百字。占壁面積小的僅幾平方厘米,大的達數平方米,有的鑿壁峭崖,有的刻於幽洞,峰峰可見題字,洞洞可見銘刻,雕刻精緻,風格各異。此外,蒼玉峽處元至正年間的石窟造像六尊和巨龍戲珠圖一幅,技法高超。
齊山摩崖石刻
齊山摩崖石刻
齊山摩崖石刻是一部看得見、摸得著的史書,再現了自唐以降一千多年來中國歷史文化的畫卷。晚唐杜枚登臨齊山,賦詠感懷後,登齊山、留題刻成為歷代達官顯貴、文人騷客覽勝抒發情懷的重要方式,還有唐代的張祜、羅隱、杜荀鶴,宋代的王安石、蘇東坡、朱熹、梅堯臣、陸游,元代的薩都刺,明代的王陽明、湛若水、湯顯祖、吳應箕,清代的李暲、趙國麟、施閏章、袁枚、謝錫伯,民國的周馥、周學熙、黃賓虹等都留有作品。

文物價值

齊山摩崖石刻尚保存數尊精美的石刻佛教造像,是民間信仰的產物與結晶,對研究宗教史與石雕藝術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填補了安徽皖江以南地區以摩崖石刻造像寄奉情思的空白。歷史文人在齊山留下了眾多的題刻和詩文,內容豐富,對研究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特別是歷史名流行蹤提供了極其重要的資料。齊山摩崖石刻是歷史遺留下來的池州文化發展史實物之一,是文物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池州歷史文化名城的精髓。

保護措施

1989年5月,齊山摩崖石刻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5月3日,齊山摩崖石刻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由於年代久遠,加上長期經受著自然界風沙、雨雪、陽光等多種因素影響,石刻表面凹凸不平,風化較為嚴重。經過多次研究和論證,對字跡模糊的石刻分別採取清洗石苔、化學封固、塗漆描紅等技術手段進行了搶救性保護。

參觀信息

地理位置

齊山摩崖石刻位於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齊山之上。
池州齊山風景區

開放時間

7:30一18:00。

交通指引

池州市內乘坐15路、18路、1路、7路、游1路等公車均可到達齊山景區,步行前往齊山摩崖石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