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鐘山古建築及石刻

石鐘山古建築及石刻

石鐘山古建築及石刻,位於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是唐朝至民國時期的建築遺址。

石鐘山古建築類型以祠堂、樓、亭、寺廟等傳統公共建築為主,如忠烈祠、太平樓、懷蘇亭、報慈禪林等,構成了歷史建築的主要部分,是體現石鐘山歷史文化風貌的重要內涵和基本依託。石鐘山共有200多塊石刻和石刻,是解讀石鐘山文化的重要史證材料。石鐘山石刻,有魏徵書《遵王之義》四言詩,當代郭沫若書《登湖口石鐘山》五言詩;還有蘇軾的《梅蘭竹菊圖》,黃庭堅的《翠蓋龍旗》七律詩,翁方綱書寫的蘇軾《石鐘山記》,清代曾國藩書“上諭”及“上諭亭”,親書上諭《石鐘山楚軍水師昭忠祠記》等。此外,有“瑞雲洞”“英雄石”“系馬樁”諸勝跡及宋代王安石、明代常遇春、鄭板橋等名人所刻。石鐘山古建築及石刻營造的歷史環境氛圍,構成石鐘山歷史文化景觀的歷史文化價值,包含有重要的歷史文化信息。

2013年5月,石鐘山古建築及石刻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鐘山古建築及石刻
  • 地理位置: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
  • 所處時代:唐朝至民國
  • 保護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7-1101-3-399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主要建築,文物遺存,文物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唐代至清鹹豐七年(1857年)間,石鐘山有超過50處古建築。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建碑,鐫蘇軾《石鐘山記》;清乾隆年間,建懷蘇亭;1979年,移於紺園前。
清鹹豐八年(1858年),建報慈禪林;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重修;1966年,報慈禪林大雄寶殿及海島毀;1980年,大雄寶殿修復,大雄寶殿改名觀音閣。
清鹹豐八年(1858年),建忠烈祠(又名昭忠祠),是曾國藩上諭敕建,祭奠在湖口與太平軍交戰的死難湘軍官兵;1956年,忠烈祠改名“太平堡壘”;1959年、1980年,相繼維修忠烈祠;1994年,恢復名忠烈祠。
清鹹豐八年(1858年),建浣香別墅。
清鹹豐年間,建太平樓。1956年,重修太平樓。
2009年,江西省基層文物保護經費130萬元,用於石鐘山古建築太平樓、忠烈祠、報慈禪林、浣香別墅維修。2010年,石鐘山古建築動工大修。
2022年,湖口縣文廣新旅局完成石鐘山古建築及石刻消防工程。

建築格局

石鐘山古建築類型以祠堂、樓、亭、寺廟等傳統公共建築為主,如忠烈祠、太平樓、懷蘇亭、報慈禪林等,構成了歷史建築的主要部分,是體現石鐘山歷史文化風貌的重要內涵和基本依託。石鐘山共有200多塊石刻和石刻,是解讀石鐘山文化的重要史證材料。

主要建築

報慈禪林
報慈禪林由門廳、前殿、戲台及後殿組成。建築依山勢逐級升高,呈階梯狀。平面布局因地形限制呈不規則長方形,前窄後寬。門廳是一個露天的庭院。門內有門廊,通過磚砌通道進入前殿。前殿三開間,明間是過道,次間為兩層的廂房。廂房下層是僧人居住,上層是演出時演員化妝更衣的地方。在過道的後半部分建有一個兩層的小型戲台,上層為舞台,下層為過道,面向後殿。戲台為單坡推山屋頂,兩角飛檐起翹。檐枋下用正萬字拐子錦心屜掛落裝飾。舞台三面圍板用16幅高浮雕戲劇人物故事花板裝飾。正面6幅,兩側各三幅。為防雨水,前檐立柱下端採用方形石柱。戲台與後殿之間有一個露天的帶有天井功能的小院落。中間造假山,並置放一石香爐。後殿前有軒廊過道。後殿三開間,次間原為十八羅漢造像,明間供大佛像。但“文革”破四舊時均毀。後建海島神山,供觀音像,現名觀音殿。
石鐘山古建築及石刻
報慈禪林
忠烈祠
忠烈祠位於石鐘山的西北面,原名昭忠祠,是石鐘山古建築群的主體建築。昭忠祠是湖口縣保留完全徽派建築特色的唯一一處建築。昭忠祠為四合院式的高大建築,由牌坊門、前殿、正殿、後殿、兩廊、兩廡,前門基台,前後天井組成。寬約15米,深約45米,高約14米。融祠堂、廟宇、民居為一體,依山就勢,錯落有致,粉牆黛瓦,石雕、磚雕、木雕豐富,樑柱裝飾素雅。門前基台上兩側石獅一對,大門兩旁石鼓一雙。牌坊門上有浮雕人物圖畫、石刻對聯。門額廊廡壁間有詩文碑刻。門額“昭忠祠”原為彭玉麟手跡。門聯“祀重春秋,名垂竹帛;光昭日月,氣壯山河”,是彭玉麟撰並書。
石鐘山古建築及石刻
忠烈祠
浣香別墅
浣香別墅主要功能是接待上級官員及春秋祭祀時湖口縣地方官員休息的場所。浣香別墅平面呈規則的長方形,除前院略低,後面基本在一平面上。由前部分聽濤眺雨軒和後部分芸芍齋組成。聽濤眺雨軒,包括前院和前廳。芸芍齋包括後廳、且閒亭和桃花池,兩者中間用天井式庭院相連。聽濤眺雨軒前院左右各有彭玉麟親植的古樟一棵,中間為磚砌過道,踏上台階到達前廳。明間是過道,左右次間為廂房,是客人休息的地方。前廳後是四周逥廊的一個天井式庭院,中間花壇,植丹桂一棵。兩側逥廊牆壁鑲嵌歷代名人碑刻二十餘方。芸芍齋後廳同樣為三開間,明間過道,次間為廂房,是客人用餐的地方。緊靠芸芍齋建有一個六邊形的且閒亭,亭柱之間有木凳相連,可供來往行人休息小坐。後面的桃花池用石板架曲橋與桃花洞相連,池壁有歷代名人摩崖石刻十餘方。
石鐘山古建築及石刻
浣香別墅
太平樓
太平樓,歇山式樓閣,四周迴廊,總占地面積約180平米,為紀念太平軍駐守五年,故名太平樓。
石鐘山古建築及石刻
太平樓
懷蘇亭
懷蘇亭,紀念蘇軾而建,南臨湖塔,亭立石碑刻蘇軾像和方綱手書《石鐘山記》。

文物遺存

綜述
石鐘山石刻,有魏徵書《遵王之義》四言詩,當代郭沫若書《登湖口石鐘山》五言詩;還有蘇軾的《梅蘭竹菊圖》,黃庭堅的《翠蓋龍旗》七律詩,翁方綱書寫的蘇軾《石鐘山記》,清代曾國藩書“上諭”及“上諭亭”,親書上諭《石鐘山楚軍水師昭忠祠記》等。此外,有“瑞雲洞”“英雄石”“系馬樁”諸勝跡及宋代王安石、明代常遇春鄭板橋等名人所刻。
英雄石
英雄石位於上石鐘山臨湖旁。英雄石在山西北的水岸。峰骨突出水面,高十餘米,頂部有一塊略顯四方形的巨石。傳說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於鄱陽湖時,陳將張定邊追逼朱元璋帥船擱淺被圍,朱將常遇春從岸上槍挑一塊巨石向敵軍砸去,巨石穩穩落在挺立於水面的石筍上。陳軍見狀嚇得紛紛後退。英雄石上留有槍戳的窟窿。
石鐘山古建築及石刻
英雄石
古仙洞
古仙洞,王安石題刻,位於上石鐘山北洞口上部。此洞原名瑞雲洞,王安石題名後改為古仙洞。
石鐘山古建築及石刻
古仙洞

文物價值

石鐘山古建築及石刻營造的歷史環境氛圍,構成石鐘山歷史文化景觀的歷史文化價值,包含有重要的歷史文化信息。

保護措施

2013年5月,石鐘山古建築及石刻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鐘山古建築及石刻
遺址碑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石鐘山古建築及石刻位於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
石鐘山

交通信息

自駕:自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石鐘山古建築及石刻,路程約5.2千米,用時約13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