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國民政府(1925年7月1日—1948年5月20日),是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的中央政府機構與最高行政機關。由海陸軍大元帥大本營改組,1925年至1928年與北洋政府相互...
中華民國政府(The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是中華民國的政權機構,其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912年肇建於南京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之後歷經北洋政府、國民政府...
中華民國(1912-1949),位於亞洲東部、東臨太平洋。是辛亥革命以後建立的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簡稱民國。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革命黨在南京建立臨時政府,各省代表...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官方使用“行政區域”一詞)指代中國在中華民國時期的行政管理區劃,包括北洋政府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分為省(地方、行政區)、道(行政督察區)等級別...
次年(1928年)9月,林森任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委員;10月,林森任國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長。民國十八年(1929年)1月,林森任國民政府任務委員會委員長、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
南京國民政府(1927年4月18日~1948年5月20日),是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時期的最高行政機關,統轄全國各地的中央政府,由以蔣介石為核心的中國國民黨建立,寧漢合流後成為...
中華民國大總統是1911年12月—1928年北洋政府時期中國國家元首的稱呼。初屬臨時大總統,首任臨時大總統為孫文,此後1913年10月10日後,中華民國選舉出第一任正式大...
中華民國時期法規辛亥革命後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中華民國時期(1912~1949)歷屆政府頒布的法規,包括南京臨時政府法規,北洋政府法規和國民黨政府法規3個部分。...
中華民國官制,簡稱民國官制。"中華民國"(簡稱民國)是從清朝滅亡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期間的國家名稱和年號。中華民國時期政權組織形式先後實行過總統制、責任內閣制...
重慶國民政府(1937年12月1日——1946年4月23日),是抗日戰爭期間中國的陪都、中國大後方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治舞台、世界反法西斯...
民國軍閥是指20世紀初影響中國政治格局的主要力量,名義上服從「中央政府」的統治,但他們在地方上建立自己的勢力並為擴大自己的勢力採用各種手段,以軍隊作為主要政治...
國民政府委員會為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最高決策機關。該委員會采合議制,設有主席一職。該委員會擁有選任中國政府行政院內閣,立法院,司法院,軍事委員會委員等重要機構...
中華民國國徽是從清朝滅亡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期間的中華民國主權的象徵和標誌。中華民國(1912-1949)共使用過兩款國徽:北洋政府的十二章國徽,南京國民政府的青天白日...
北洋軍閥,是民國軍閥勢力之一,由袁世凱掌權後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袁世凱死後,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各領導人以省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
汪偽國民政府又稱汪偽政權等,是抗日戰爭期間以汪精衛(本名汪兆銘)等投靠日本的中國國民黨黨員為首建立的政權,其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為名,實際上則是日本在...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江蘇省江寧府城成立,改江寧府為南京市,定為中華民國首都。1912年4月2日 ,臨時政府北遷北平,稱北平,定為首都;裁南京市,稱江寧...
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民政府於1925年7月1日在廣州成立,當時正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它採用委員製取代大元帥府的一長制,汪精衛、胡漢民、廖仲愷、張靜江等16人為委員...
中華民國國軍陸海空軍的階級,軍士官分別在其官階前冠以其所屬軍種,例如:陸軍一級上將、海軍上校、空軍中尉、陸軍上士等是[1]。1949年政府遷台後,陸續取消了準尉...
中華民國國旗,是中華民國的國家象徵之一。辛亥革命部分省份暫用鐵血十八星旗;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和北洋政府時期法定採用五色旗,由趙鳳昌設計,由紅、黃、藍、白、...
中國國民黨從1928年北伐成功、國民政府統一全國起,至1948年改組中華民國政府。於1949年國共內戰中失利,從中國大陸撤守至台灣島。現為中國台灣地區政黨。 2017年8月...
浙江奉化人,是近代中國著名政治人物及軍事家,歷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中華民國特級上將、中國...
公元1912年,公曆閏年,共366天,52周零2天。農曆壬子年(鼠年),無閏月,共354天。20世紀第2個10年,中華民國成立。清朝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