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拓唐李從證墓誌拓片是民國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民國拓唐李從證墓誌拓片
- 館藏地點:浙江省博物館
- 所屬年代:民國時期
- 尺寸:縱61,橫61.1
民國拓唐李從證墓誌拓片是民國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民國拓唐李從證墓誌拓片是民國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首題"唐故宣義郎行內侍省內仆局丞員外置同正員上柱國李府君墓志銘並序"。唐大中五年正月(851年)。27行,行29字,正書。原石有橫向裂痕一道,淡墨...
民國拓唐李□墓誌拓片 民國拓唐李□墓誌拓片是民國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首題"唐故河南府司錄參軍趙郡李府君墓志銘並序"。唐會昌元年十一月(841年)。30行,行30字,正書。石面中央有縱向裂痕一道。民國拓本。鑑藏印"吳士鑒考藏金石之印"朱文印記。
民國拓唐李從規夫人尹氏墓誌拓片 民國拓唐李從規夫人尹氏墓誌拓片是民國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首題"唐故□□□夫人墓志銘並序"。唐元和五年(810年),22行,行21字,正書。尾刻同治元年柳宗芳小楷題跋二行,民國拓本。鑑藏印"吳士鑒考藏金石之印"朱文印記。
民國拓唐李仍叔女墓誌拓片 民國拓唐李仍叔女墓誌拓片是民國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首題"唐渤海王五代孫陳許殷蔡觀察判官監察御史裹行李仍叔四歲德孫墓志銘並序"。唐元和十三年七月(818年)。15行,行15字,隸書,民國拓本。鑑藏印"吳士鑒考藏金石之印"朱文印記。
拓本實物最早見於唐代。拓本的名目很多,以時代而論,時代較早的拓本稱唐拓、宋拓(北宋拓、南宋拓)、元拓、明拓、清初拓、乾隆拓等,稍後的嘉道拓、鹹同拓、光緒拓、民國拓等。倘原石久佚,存世僅一本的拓本稱“孤本”;僅存數本的拓本稱“珍本”,損泐較少的早期拓本稱“初拓本”;某某字未損的所稱“某某...
韓橁墓誌出土於遼寧省朝陽市。出土時間在民國時期,具體地點已不可考。志文於1936年首次發表在《人文》7卷3期。拓片則於2009年首次發表在《遼上京地區出土的遼代碑刻彙輯》上。韓橁墓誌現館藏於朝陽市博物館。文物特徵 墓誌一合,近方形,長157厘米,寬148厘米,為灰砂岩石質。志蓋正中陰刻楷書豎排“韓公墓誌...
第三種是北京圖書館藏手抄本《納蘭明珠家墓誌銘》一書中的納蘭性德墓志銘。第四種是文革後期,北京海淀區上莊鄉附近皂角屯納蘭家族墓地所發現的,納蘭性德墓碑石刻銘文。由趙迅同志拓片著文公諸於世的。石碑現藏於北京首都博物館。納蘭性德墓志銘 皇清通議大夫一等侍衛佐領納蘭君墓志銘 內閣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教習庶...
千唐志齋所藏志石,據1935年上海西泠印社發行編目記載,共1578件,後迭經變亂,散失不少,今存各類藏石1419件,計唐志1191件,西晉1件,北魏2件,隋2件,五代22件,宋88件,明30件,元1件,清2件,民國7件。此外,還有墓誌蓋19件,其它各類造像、經幢、碑碣及書法、繪畫石刻54件。現館藏志石多達已二千...
世界唯一北宋交子拓片,防偽標誌是風俗畫,交子以楮樹皮為原料不易保存,清代研究人員用製作交子的原始印版拓印了這件“北宋交子舊版拓存”,是國內研究紙幣發展史的唯一實物資料。 它和現在的人民幣長得可是大不一樣,豎長形的版面分為三個部分,上部有十個方孔圓錢符號彰顯貨幣屬性,中部整齊排列29個字,下部刻有宋代...
商承祚幼承庭訓,專意學習唐楷,於顏體所得尤多,商承祚認為:“顏字氣勢雄厚,有骨,有筋,有肉。”是最好的範本。商承祚平日所作行楷,亦純為顏體,略參何紹基筆意,遒勁醇雅。商承祚從小酷愛古文物及古文字,乃決心向這方面努力發展。為求深造,民國十年(1921年)秋天到天津,拜著名古文字學家上虞羅振...
博物館收藏有自唐代至民國的碑石墓誌五十餘件,其中有唐代的《故散大夫趙君墓誌》《清河縣開國夫人李氏墓誌》、明清的《明秦府中官楊公墓誌》《乾隆五十七年劉允郎墓志銘》等。其中,唐《王翊元夫婦合祔墓誌》是唐代大詩人李商隱撰並書的唐楷佳作,文章獨具匠心,書寫法度嚴謹,是了解李商隱詩文藝術的珍貴資料。除...
九、石刻磚瓦 時代較早,有代表性的石刻;刻有年款或物主銘記可作為斷代標準的造像碑;能直接反映社會生產、生活,神態生動、造型優美的石雕;技法精巧、內容豐富的畫像石;有重大史料價值或藝術價值的碑碣墓誌;文字或紋飾精美,歷史、藝術價值特別重要的磚瓦。十、書法繪畫 明代以前比較完整的書畫;唐以前首尾齊全有...
清代不僅有上述專錄一碑之文或一地之碑文者,還有一種專錄某種石刻形制之銘文的著作,即黃本驥的《古志石華》30卷,此書專門著錄墓誌碑全文,道光以前出土的墓誌,見於著錄拓本的,此書已採錄十之七八。在金石著作中,錄目、錄文本身並不是最終目的。金石學家用大量的精力梳理碑目、詮錄碑文,為的是保存這些...
民國時期碑林沿革史述略 詹望 抗戰中陝西考古會及西安碑林部分文物移藏始末 羅宏才 《顏勤禮碑》復出後諸事記略 楊娟 東漢熹平石經概述 李林娜 北魏《元繼墓誌》考釋 李陽 爾朱紹、爾朱襲墓誌研究 田中華 《千唐志齋藏志》“圖版說明”訂補舉例 王七一、李志凡 初唐書跡五碑述 高峽 《唐韋幾墓誌考》補 ...
共搜尋到曲姓墓誌拓片17條,其中最早的是河南南陽出土的唐長慶二年(公元822年)《曲系及妻蔡氏墓誌》,最晚的是山西五台出土的公元1935年《閆書堂及妻曲氏合葬志》。從上述搜尋結果可以看出,麴姓及其墓誌到公元662年戛然而止,而曲姓則從公元822年才開始鐫入碑刻,中間相隔了160年之久,筆者認為這期間正是麴姓...
在江蘇省南京市出土了東晉謝鯤的墓誌,還能見到用的仍是這樣的字型。這種字型應當說都是隸,因為其形式自秦到漢,雖有些變化,但並不太大。從字形的面積上講∶先帶長方,後變方扁,有些地方還交叉互用著。長波、短波,也同樣是交叉互用不分前後的。因此決不能說它是一種字型徹底變為另一種字型的新舊二體,...
3.經幢,有唐佛說佛頂神妙章句幢,後晉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宋佛頂尊勝陀羅尼真言幢3種。4.國學舊存石刻總計刻石21方。5.寫磚,有墨書唐郭沖墓誌並蓋,朱書明常應登為常住銀買地莂共2種,磚3方。第四陳列室:陳列金、玉,共有物品955件,分置玻璃桌櫃27張。重要物品計:1.金類、周代戈、戚,...
令人興奮的是,浙江圖書館所藏《淳化閣帖》民國時期拓本上還保留了現存帖石佚失的三則清人題跋,梁同書乾隆四十六年(一七八一)題跋,孔繼涑、孫仰魯乾隆四十七年(一七八二)題跋。現摘要如下:梁同書乾隆四十六年(一七八一)題云:“往余於先叔祖深父先生齋頭見舊拓閣帖石本也而上有銀錠文,相傳宋時賈相...
民國十七年(1928年),遷於岱廟東御座內,修築一座門式碑龕,將以上3石壘砌其中。建國後,於碑龕正面鑲裝玻璃保護。摹刻拓本 秦泰山刻石歷代多有摹刻拓本,現存清聶劍光摹刻的明拓本29字和徐宗乾摹刻的舊拓本29字兩塊刻石,均陳列於岱廟碑廊。1987年泰安市博物館複製秦刻石全文立於岱廟後寢宮。歷史文化 石刻...
李蓮英的墳墓早在1966年就被破壞了,只有墓誌銘的拓片保留了下來。李蓮英死於宣統三年,時年63歲。這時,綿延了二百多年的清王朝已是風雨飄搖,滅亡只在旦夕之間。文化大革命期間李蓮英的墳墓遭到挖掘,一名教師被委派下去清理,結果下去打開棺材以後發現他的棺材裡只有一顆頭顱和一條長辮子,屍體身軀無緣卻無故消失了,...
前者鑄於唐睿宗景雲二年,已有1200多年歷史。碑林 西安碑林始建於北宋哲宗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最初是漕運使呂大宗等人為保藏唐末五代戰亂而委棄市井的唐《石台孝經》、《開城石經》及顏真卿、柳公權等所書的著名石碑而興建的,經歷了金、元、明、清、民國歷代的維修及增建,規模不斷擴大,藏石日益增多,1961...
到唐貞觀年間,魏徵去拯救這些文化瑰寶時,已是十不存一。以後就僅剩些拓片和零星出土的碎石殘片。只能在博物館看到為數不多的珍貴的殘石拓片。規模浩大、氣勢宏偉的熹平石經,是東漢時期尊崇儒學、古文經學發達、碑刻盛行等歷史因素的結晶。它作為我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儒家經典石刻本,對校對版本、規範文字起到了重要...
石棺文的拓本,唐代就有,但沒有流傳下來。宋安國所藏石棺宋拓本,被民國秦文錦售給日本東京河井荃廬氏。此外,社會上所流傳的早期拓本有北宋的《先鋒》、《中權》、《後勁》三種,其中天一閣藏北宋拓存四百二十二字本為最。然原拓己失,現只能見到郭沫若30年代在日本收集的此三種拓本的照片。安國所藏的宋拓本《...
此碑倖免劫灰,先賢遺蹟,賴以不墜”,一定是天意所為,因而更加看重是碑,用心收藏,並以拓片相贈同道。後經考證,三老碑立於漢光武帝時代,對於研究我國碑刻制度及發展和墓誌的起源,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同時也是研究東漢時期官制與文字、書法沿革的重量級實物。學者、名家紛紛為三老碑題跋作記,始有“兩浙第一...
在我國書法發展過程中,唐楷的地位十分重要。墨道之妙,盡在其中。李振九先生帖習歐、褚、顏、柳,奠定了方正典雅、華美堂皇的書風,風韻流動之美,飄然清風之上。民國初年,書界又興臨摹北魏碑刻之風。北魏貴族墓誌,洛陽出土最多,近水桃花,先發一枝。李振九先生臨碑殷勤,深得北魏法度謹嚴,骨力深隱,穩健...
都是他的學生,民國十七年邯鄲縣教育局局長冀卓吾也是他的高足。1950年代邯鄲第一中學語文教師劉思說等也是他的高足。李景濂與吳汝綸的兒子吳闓生交往較深,吳曾為李前夫人王氏撰墓誌銘。李兩度參加清史館,也與吳推薦有關。尊崇孔教 在民國初期,基督教、天主教等教會勢力迅速發展壯大。這些教會組織不斷發表文章...
黃文弼對吐魯番學的另一個貢獻是保存並考證了吐魯番出土的一批墓誌碑銘和繪畫泥塑等。黃文弼本精於宋明理學,後轉向文獻學,參加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之後,通過實地考察,拓印碑銘、考釋簡牘、釋讀文書等,他積累了珍貴的新疆歷史文獻資料。每到一處,黃文弼都非常重視對重要碑銘的拓印。《張懷寄墓誌》是吐魯番地區...
民國年間在舊址上建縣圖書館。又建立縣文物管理所,內藏曆代名家碑刻百餘方,有宋徽宗楷書《題唐十八大學士》,米芾篆書《御製文宣王贊》等。後來由於兵火,祠內大部分文物被毀壞,米芾當年所藏碑刻早已毀失。解放後,僅存墨池、投硯亭、拜石和部分碑文,主要是清朝末期任江蘇按察使的劉秉璋攜帶至無為。建國前...
六月二十五日,作《山西右參政夏衢董公合葬墓誌銘》。九月十六日,王鐸與張鼎延、邢舜玄二親家同登金門山頂,遇雨少留山中,時有即興吟詠詩作(後皆刻入《琅華館帖》中)。歸後,復作《金門山記》述其事。張鼎延助其刻《琅華館帖》並為之作跋。初冬,王鐸方返孟津。十月十一日,作《中嶽神祝祠》《袁宜人...
主要著作有《敦煌變文匯錄》、《敦煌寫本壇經原本》、《紹良叢稿》、《紅樓夢論文集》、《唐傳奇箋證》、《唐才子傳箋證》、《清代名墨談叢》、《曹素功制墨世家》、《蓄墨小言》、《清墨談叢》、《百喻經今譯》,合著的有《唐代墓誌彙編》、《紅樓夢書錄》等。其研究領域十分廣泛,尤其是在佛學、紅學、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