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遊者

民俗旅遊者是指以觀賞、了解、領略、參與不同於旅遊者自身文化形態的異地的民俗風情為主要目的,暫時到一個不是自己常住的國家或地區去旅行遊覽的任何人。其中,在當地逗留時間超過24小時者,為“長途民俗旅遊者”;在當地逗留時間不足24小時者,為“短途民俗遊覽者”;旅遊範圍僅限於本國的,稱為“國內民俗旅遊者”;旅遊活動涉足他國的,稱為“國際民俗旅遊者”。民俗旅遊者通過參與民俗旅遊活動,可以親身經歷旅遊目的地民眾的傳統民俗生活,體會到當地傳統的民俗文化,領略到當地人民獨特的生活方式、思想意識和審美情趣,實現反觀自我、確證自我與完善自我的旅遊目的。[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民俗旅遊者
  • 目的:參與不同於旅遊者自身文化形態
  • 時長:不足24小時
  • 別稱:“國內民俗旅遊者”
民俗旅遊者的特徵,民俗旅遊者的類型,民俗旅遊者心理行為特徵,

民俗旅遊者的特徵

民俗旅遊屬於文化旅遊範疇,具有神秘性、參與性和苦樂性等特點。因此,民俗旅遊者在進行異域民俗旅遊活動時,常常會表現出明顯的文化背景特徵和行為取向等特徵。
(1)文化背景特徵
民俗旅遊者參與民俗旅遊活動,不僅是為了感受異域自然風光的奇特和美麗,而且是受到了當地居民奇特神秘的傳統民俗文化所吸引。他們入村過寨、走街串巷,觀民居、看民俗、體民情,融入與自我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異域民俗的文化情景氛圍當中,自然而然地會產生出自我文化與異域文化的比較和判斷。這種比較和判斷的標準,就是民俗旅遊者自身的文化價值觀。如日本旅遊者看廣西龍脊梯田,他們就會將之與日本的水田稻作方式進行比較。民俗旅遊者所希望的,不只是提高自我文化素養和補充民俗文化知識,而是希望脫離原有的生活環境,脫離原有的文化視角,以一種全新的角度去看待自我價值和生存境遇。一般來說,對民俗文化有較濃厚興趣的人,一般都接受過較高程度的學校教育,或者具有比較特殊的生活感受,或者具有比較專業的興趣愛好。這樣的旅遊者,往往具有強烈的求知慾望和好奇心,一旦受到文化差異和特殊情境的刺激,就會情不自禁地反觀自己,引發種種對人生,對歷史,對人類,對財富,對人際,對紛爭,對苦惱,對不同生活方式的理解和思考。
(2)行為取向特徵
民俗旅遊者無論是出於獵奇心理,還是出於考察需要,對千姿百態的異國情調和色彩繽紛的異域風情都充滿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他們或參觀了解,或詢問記錄,或進入尋常百姓人家一起生活,或直接體驗別人平凡而現實的生活態度。這就是受到異域民俗文化感染之後產生的一種行為取向。民俗文化,本來就是普通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和行為邏輯。這種生活方式和行為邏輯,是過慣了競爭的、緊張的現代生活的人們所沒有的東西,是一種值得人們尊敬追慕的美好價值。民俗旅遊,往往帶有濃厚的避世、桃源和夢鄉色彩。這種色彩,可能是當地民住文化本身所具有的,也可能是旅遊者移情幻化出來的;它可能是一幅壯錦,一個世外桃源,一種理想國,一種烏托邦、伊甸園、香格里拉,也可能是原始部落深山古寨、昔日村莊、古城老街。總之,民俗旅遊地一般都是一處美麗的、不同於現代城市的、另類的溫馨生活場景。民俗旅遊者去了解、領略、參與、體驗這種“美麗”“另類”的生活文化時,往往都有一定的美好的心理準備和心理暗示。為了追求新鮮、刺激和夢幻般的感受,哪怕遇到這樣或者那樣的不習慣,他們也能泰然處之,有時甚至能夠樂在其中。民俗旅遊者注重態度,作為民俗旅遊接待硬體“先天不足”的補償,他們比較看重當地人美好的人情態度。有道是.“出門看天色,進門看臉色”,倘若東道主熱情、真誠、周到,給他們一個“圓夢”的機會,即使吃住將就,衛生條件有限,他們也會十分滿意。

民俗旅遊者的類型

民俗旅遊者是民俗旅遊活動的主體,是民俗旅遊地、民俗旅遊企業的衣食父母。可以根據民俗旅遊者的類型特點,採取不同的手段策略對不同類型的民俗旅遊者的偏好進行控制和引導。
1.消遣觀光型民俗旅遊者
民俗的範圍十分廣泛,種類也很多,其中物質民俗和行為民俗的外在視覺特徵最為明顯,如民居、服飾、廟會、節日活動等。民俗的外在視覺特徵越明顯,民俗的文化氛圍就越濃烈,其旅遊價值也就越高。消遣觀光型民俗旅遊者正是被民俗的外在視覺特徵所吸引而前來參加民俗旅遊地旅遊活動的。在民俗旅遊活動中,這一類民俗旅遊者所占的比例最大。他們生活條件優越,愛整潔,注重身體健康,家庭觀念也很強,喜歡異域的風土人情,但擔心水土不服,唯恐吃這得病,住那著涼,尤喜感嘆、攝影、攝像、購物,卻很少長時間滯留。他們出遊無季節性,對價格不太敏感。提供新鮮活潑、熱鬧刺激、優雅整潔的旅遊環境,是吸引消遣觀光型民俗旅遊者最好的辦法。
2.參與體驗型民俗旅遊者
參與是旅遊者對旅遊活動提出的進一步要求。民俗文化的公共性和群體性,意味著其中擁有許多旅遊者渴望參與的民俗活動,如賽龍舟、拔河、鬥雞、潑水、點火把、趕歌圩、放風箏等。這些活動既富於觀賞性,又具有參與性。旅遊者可以通過參與這類民俗活動,在視覺、觸覺、膚覺、嗅覺等感官方面,體驗民俗文化的意蘊,從而進一步提高民俗旅遊的情趣。目前,我國的民俗旅遊者中,屬於這種類型的旅遊者越來越多。其中最突出的大多是意志堅強、身體健康、有較高文化素質的學者、記者、作家、畫家、音樂家、攝影家和旅行家等。這些旅遊者酷愛民俗風情,不計較接待條件,只要東道主熱情歡迎,他們便會深人尋常百姓家中同吃同住同勞動,不僅大量考察記錄異地風情,還千方百計地在各種民俗事象活動中感悟、理解和揣摩,希望弄清民俗文化的本質內涵。這類旅遊者多屬公費旅遊,對價格不敏感,出遊無季節性,滯留時間長。從民俗文化的本真性、獨特性、豐富性和本質內涵上進行宣傳、展示能有效地吸引參與體驗型民俗旅遊者。
3.考察了解型民俗旅遊者
考察了解型民俗旅遊資源,屬於深層次的民俗旅遊資源。這種旅遊資源比一般性民俗旅遊資源更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神秘性和原始性,更能反映某一區域或某一民族群體的文化內涵和特質。考察了解型民俗旅遊資源的種類眾多,包括民間信仰、傳統聚落、方言土語、神話傳說、宗族社團、傳統民居、耕作習慣等,其中不乏已經開發、推介的旅遊產品,但更多的還是處於開發初期並具有原生態特徵的民俗旅遊資源。而這些開發初期的原生態的民俗旅遊資源,對於考察了解型民俗旅遊者特別具有吸引力。這類旅遊者多是善於思考、勤學好問的工薪階層、大學生和中學學生,他們喜歡食宿在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飯店、旅館,參加當地的民間民俗活動。他們一般選擇在寒、暑假或民族節日期間出遊,滯留時間中等。這類旅遊者當中多屬自費旅遊,購買力弱,除對價格較為敏感外,對食宿等服務條件沒有過多的擔心和憂慮。突出民俗文化的原生性、神秘性、詩意性和差異性,是引導考察了解型民俗旅遊者的理想方式。
了解民俗旅遊者的旅遊偏好,最根本的目的就是為了有針對性地發掘民俗旅遊資源,更好地規劃、開發、宣傳民俗旅遊產品,促進民俗旅遊消費。具體來說,了解了民俗旅遊者的旅遊偏好,就明白了應該如何喚醒旅遊地居民的參與意識,如何加強導遊人員的相關業務培訓,如何滿足不同類型民俗旅遊者的需求,如何進行民俗旅遊景區景點和基礎設施的建設,如何做好民俗旅遊的統籌安排、合理規劃、行業管理和接待服務,從而保障民俗旅遊經濟及其傳統文化健康、持續地發展。

民俗旅遊者心理行為特徵

民俗風情旅遊者的心理行為特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民俗旅遊者的懷舊心理
能夠以民俗為品牌吸引遊客的地方,一般都是有著濃郁的民俗風情,而所謂的濃郁,實際上就是指留存的傳統文化相當濃郁,或者說時代的變遷並沒有在那裡留下明顯的印痕,因而人行其中,給人的感覺就好像是在百年前的中國或者更為遙遠的時代跋涉:房屋上長滿深褐色的苔蘚的低矮的瓦房,穿著自製的形式各異的對襟小襖在春日村頭閒談的男女,四處遊蕩覓食的家禽,凡此等等,無一不顯示著人與自然的和諧與融洽,體現著人在生活中的慵懶與閒適。而這種情懷正是當今生活在高樓如林、車輛如流、行人如織的大都市的人們所缺乏的。在競爭激烈的大都市中,人們一不小心就會面臨下崗失業的危險,為了生存和發展,人們只能夜以繼日地工作,因此儘管物質生活相當豐富,但許多人的內心卻充滿了焦慮和不安。因而迫切需要每隔一段時間能有一個短暫的休閒,使緊張的神經得到適度放鬆,從而為接下來的工作積蓄動力。在此情況下,充滿閒適與溫馨感覺的民俗風情旅遊自然也就成了眾多都市人的首選。
2.民俗旅遊者的體驗心理
由於民俗風情往往從普通大眾的日常生活中體現出來的,因此很多並不需專門的技巧就可以參與其中;諸如品嘗白族的“三道茶”,壯鄉的竹筒酒,試穿土家族的服飾,住蒙古族的氈包,學做民俗菜餚、民俗工藝以及民俗樂器的演奏等大多都是稍加指點,即能應付自如。而這種參與往往能給人以奇特的審美享受。如飲白族的隱喻人生的“三道茶”,此茶為白族迎賓之禮茶,第一道為“苦茶”,寓萬事開頭難;第二道為“甜茶”,寓苦盡甘來;第三道為“回味茶”,寓人到暮年,回想一生,必然諸般滋味齊上心頭。因此喝過此茶後,鮮有不思緒萬千的。因此民俗風情游很容易激發起遊客的參與意識,在參與過程中充分體驗各種民族風情、人生寓意。
3.民俗旅遊者的獵奇心理
民俗風情之美的獨特性,源於民族的或地域的差異性。由於民族不同,民俗也因而大相歧異,例如,婚俗如侗旅青年的戀愛習俗“走寨坐妹”,苗族婚姻禮儀“攔路歌”、唱“酒歌”、“歡搶鋪床鴨”等習俗;節慶如白族迎客的“三道茶”,傣族的新年“潑水節”,瑤族的達努節,藏族的望果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白族的三月街,回族的開齋節。競技如哈薩克等族的叨羊,回族的摜牛、漢族的龍舟比賽,白族、景頗族等的打磨秋;信仰祭祀如漢族對黃帝的祭奠,蒙古族對成吉思汗的祭奠,藏族喇嘛教的酥油燈會,苗族的跳香,佤族的拉木鼓等,所有這些都生動地展示了不同民族民風民俗的與眾不同。
地域不同,民俗也頗為不同。如中國東北有二人轉,西北有太平鼓,湖南有花鼓戲、蘇州有評彈,河南有豫劇;建築如陝北的窯洞、北方的四合院、西南的吊腳樓、福建的土樓、浙江的水鄉民居等,也都以其獨特的形象展示在遊客面前。許多民俗風情如民俗禁忌、巫術信仰、風水文化、圖騰崇拜等都帶有濃郁的神秘色彩,有著不可理解的神秘性。如藏族的民俗禁忌就極富神秘色彩,在藏區如果見到身掛紅、黃、綠布標的牛羊徜徉於郊野,是不能隨意驅趕、傷害的,因為那是藏民敬神祭品;對於盤旋於頭頂的鷹鷲,是禁止獵殺的,因為那是藏民的神鳥等等。由於人類天生有著獵奇的心理,因而這種民俗的獨特性和神秘性常常能給人以陌生、新奇的文化享受,因此獵奇往往成為民俗風情旅遊的重要心理動機。
眾所周知,民俗亦屬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通過對民俗的把握,不僅能加深對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認識,培養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發愛國主義熱情,而且通過開發民俗產業,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進國家的經濟建設。因此,民俗研究長期以來一直備受學者的關注,由於大量的民俗就在民間的日常生活之中,有的民俗研究諸如對方言的研究、對一些古墓葬的民俗學研究、對某些地區民俗情況的調查等甚至不到民間就不能夠進行研究,因此為了進行民俗研究,一些民俗工作者產生從事民俗風情旅遊的心理動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