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革命時期牡丹江黨史大事概要

主要記錄民主革命時期牡丹江黨史大事的概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民主革命時期牡丹江黨史大事概要
  • 發生時期:民主革命時期
牡丹江團組織建立,牡丹江黨組織建立,寧安縣委成立,中共穆稜縣委成立,日軍侵占牡丹江,六大代表途經牡丹江,鏡泊湖連環戰,攻打寧安縣城,吉東局建立,吉東特委成立,抗聯五軍成立,抗聯四軍成立,抗日聯軍西征,八女投江,葫蘆崴子山地戰大捷,抗聯教導旅建立,抗聯小分隊空降海林,牡丹江解放,牡丹江地委、市委建立,牡丹江地區司令部成立,二戰最後一場戰鬥,牡丹江市政府成立,炮兵學校、航空學校遷到牡丹江,牡丹江日報創刊發行,牡丹江市政綱要通過,寧安學院舉行開學典禮,牡丹江土改工作團成立,陳雲視察牡丹江,楊子榮智擒“座山雕”,牡丹江廣播電台建立,牡丹江省委建立,丹江省與松江省合併,牡丹江軍分區委員會成立,北山烈士紀念碑揭幕,東北第一紡織廠開工,牡丹江市黨員代表大會召開,牡丹江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召開,

牡丹江團組織建立

1920年8月,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之後,牡丹江地區各學校的青年團體不斷接到滬、京、津發來的團章和信件。1924年,牡丹江乜河鎮旅哈爾濱市學生段中和(吉林省第六中學學生,原名段毓濤,曾用名段新民)、張德濟(原名張戈)回到家鄉,積極開展革命活動,並介紹了5名進步青年學生為社會主義青年團員。12月,成立了臨時團支部,由段毓濤兼任團支部書記。他們通過“讀書班”、“識字班”等形式秘密傳閱黨中央刊物《嚮導》和其他進步書籍,組織青年開展反帝反封建鬥爭。1925年1月,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改名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牡丹江地區團組織隨之改稱“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牡丹江黨組織建立

1925年10月,中共哈爾濱特別支部書記吳麗石來牡丹江籌建黨的組織,11月,特支在牡丹江建立了秘密聯絡站和活動據點。1926年春,中共北滿地委派中共黨員段中和、張德濟回牡丹江,發展了7名黨員,在牡丹江天和東鞭桿鋪建立了黨支部。1926年4月,中共北滿地委派員沿中東鐵路開展建黨活動,組建了中共綏芬河鐵路支部,有黨員5人。10月,在橫道河子建立海林地區第一個黨支部,潘慶來、王錫雲相繼任支部書記,有8名產業工人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27年9月,北滿地委又派杜省物(又名杜省吾)任中共牡丹江支部書記,為牡丹江第一任黨支部書記。同時,段中和在乜河鎮開辦了平民學校,積極開展建黨活動,在伐木工人中集體發展了10名中共黨員,組建了中共乜河鎮黨支部。

寧安縣委成立

1930年11月,根據鬥爭形勢的需要,北滿特行委指示,建立中共寧安縣委,書記金誠。1931年11月,中共滿洲省委根據吉東、綏寧地區黨的組織及活動的狀況和戰略地位,為加強對中東鐵路牡綏段沿線及整個綏寧、吉東地區(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雞西市及吉林省延邊州)的抗日鬥爭的領導,決定撤銷中共寧安縣委,成立中共寧安中心縣委,隸屬中共滿洲省委領導。

中共穆稜縣委成立

1930年10月,經中共滿洲省委和北滿特委批准,成立中共穆稜縣委,書記金瑞鉉,隸屬於中共北滿特委領導。 1932年2月,根據日趨嚴峻的鬥爭形勢需要,寧安中心縣委以中共穆稜區委為基礎,建立中共穆稜縣委,縣委書記全鳳來。穆稜縣委下轄6個區委、1個直屬黨支部和兩個黨小組。

日軍侵占牡丹江

1932年2月17日,日軍佐佐木部隊長率領700多人的步兵、騎兵、炮兵,由哈爾濱沿中東鐵路進犯牡丹江,首先占領了海林,並由此進犯牡丹江地區。3月初,日軍天野部隊再向海林發動進攻,侵占了海林後,又向寧安進攻,侵占了寧安。5月21日,日軍進攻牡丹江站,並占領了鐵嶺河及市內全境。1933年1月1日,日軍廣瀨第十師團第八旅團第三十九聯隊侵占穆稜、林口,4日,侵占綏芬河,10日,侵占東寧。至此,牡丹江地區全部被日軍占領。

六大代表途經牡丹江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國共產黨在莫斯科召開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6月初,部分代表在國際交通站的統一安排下,由國際交通員帶領,從綏芬河出發,前往莫斯科,其中有瞿秋白、蔡暢等19人。7月中下旬,部分代表經綏芬河地下交通站護送,先後回國。代表有周恩來、羅章龍、鄧穎超、李立三、蔡暢、鄧中夏、向忠發、張國燾、項英等51人。據不完全考證,從綏芬河出入境的六大代表有68人,達到六大代表總數的50%以上。在中共歷史上綏芬河被譽為“紅色國際通道”。

鏡泊湖連環戰

1932年3月,日軍上田支隊從敦化向寧安進攻,增援侵占海林、寧安的天野(少將)部隊。獲悉這一情報後,李延祿率救國軍設伏阻擊。19日凌晨,日軍走到地勢險要的小龍灣(俗稱“牆縫”),救國軍乘敵不備予以猛烈攻擊,打死打傷日軍200多人。第二天,李延祿又派一支小部隊,在日軍必經的松乙溝設伏,利用春天草乾風大,放火燒死日軍數十人。23日凌晨,日軍天野部隊襲擊寧安關家小鋪。東北軍二十一旅六六零團八連連長張憲廷率部禦敵,在敵強我弱的情勢下,經過激戰,打死日軍100多人,八連官兵全部陣亡。兩三天后,天野殘部乘火車向哈爾濱敗退,受李延祿指令,李延青率鐵路工人抗日游擊隊又在高嶺子伏擊,經過激戰,打死200多日軍,天野也被擊斃。天野是在牡丹江地區被擊斃的第一個日軍高級軍官。這幾次戰鬥都發生在鏡泊湖山區,被稱為鏡泊湖連環站。

攻打寧安縣城

1932年10月10日,周保中率救國軍等2000人左右,攻打被日軍占領的寧安縣城。周保中親率“敢死隊”與日軍激戰,半個多小時後,日軍第一道防線被突破,攻城部隊衝進城裡與日軍展開巷戰。戰鬥中周保中腿部受傷,仍堅持指揮戰鬥,激戰數小時。天亮前,周保中指揮攻城部隊撤出寧安縣城。22日,周保中率領救國軍包括劉萬奎部、李荊璞部等總計1000多人,第二次攻打寧安縣城,兩次戰鬥消滅日偽軍數百人,繳獲大批槍枝彈藥和物資。

吉東局建立

1933年5月1日,在下城子中共黨員王勝魁家,召開了中共吉東局第一次擴大會議,孫廣英、楊波、吳福海,綏寧、饒河中心縣委書記、東滿特委書記及其所屬各縣、區委書記參加了會議。會議由孫廣英主持,他傳達了中共中央駐共產國際代表國關於設立吉東局的指示和中共滿洲省委關於組建吉東局的意見,報告了組建吉東局的方案和籌備工作情況;會議採取提名和選舉相結合的辦法,產生了吉東局,孫廣英任書記,機關設在王勝魁家。吉東局領導綏寧中心縣委、饒河中心縣委和東滿特委及所屬地區的黨的工作和抗日鬥爭。

吉東特委成立

1934年10月下旬,吉東工作會議在穆稜召開。會上成立了中共吉東特委,地點在穆稜縣下城子區河西屯,後遷入牡丹江,特委書記楊松、組織部長李范五、宣傳部長孟涇清、工運部長趙采青、共青團書記張林。特委領導饒河中心縣委及寧安、穆稜、密山、勃利縣委及東寧區委,特委隸屬中共滿洲省委和中共中央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共同領導。

抗聯五軍成立

根據中共中央《八一宣言》中提出的建立抗日聯軍的號召,1936年2月22日,周保中與楊靖宇、王德泰、趙尚志、李延祿等聯合發表《東北抗日聯軍統一軍隊建制宣言》。下旬,中共吉東特委和東北反日聯合軍第五軍在寧安召開會議,正式將東北反日聯合軍第五軍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軍長周保中。抗聯第五軍下轄兩個師五個團,還設軍部直屬警衛營、教導隊、婦女團,全軍700多人。

抗聯四軍成立

1936年3月上旬,李延祿在勃利縣參加了由勃利縣委召集的會議。會上傳達了中共中央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的指示,將東北抗日同盟軍第四軍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四軍,軍長李延祿。東北抗日聯軍第四軍下轄三個師。

抗日聯軍西征

1938年5月1日,抗聯第四、第五軍領導幹部在寶清召開會議。會議根據中共吉東省委確定的西征方針,制定了具體的行動計畫。5月27日,東北抗日聯軍第四軍主力與在寶清的第五軍第二師會合,從寶清大葉子溝出發,開始西征。7月到達葦河縣樓山鎮,12日拂曉,抗聯西征部隊攻占樓山鎮。這次戰鬥擊斃、擊傷和俘虜日偽軍140餘人,繳獲大量槍枝、子彈、糧食等軍需品。樓山大捷,鼓舞了當地廣大民眾的抗日熱情,同時也使日軍偽軍大為震驚。

八女投江

1938年10月20日,東北抗聯第二路軍西征部隊100多人,在回歸途中的烏斯渾河邊同日偽軍遭遇。抗聯五軍婦女團的八名女同志,在指導員冷雲率領下,主動承擔掩護大部隊突圍轉移任務。彈盡路絕後,投身於波濤滾滾的烏斯渾河,英勇殉難。這八位女英雄是冷雲、安順福(朝鮮族)、胡秀芝、楊貴珍、黃桂清、郭桂琴、李鳳善(朝鮮族)、王惠民。這就是壯烈的“八女投江”。

葫蘆崴子山地戰大捷

1939年4月10日,抗聯第二路軍總指揮部直屬警衛部隊及第五軍部隊在烏斯渾河右岸的老頭溝一帶集結,準備突圍。日軍自上午8時至下午1時尾追不休,逐抗聯部隊於興隆溝北方10餘公里的葫蘆崴子複雜山地,周保中和柴世榮率領的部隊與日偽軍遭遇.柴世榮軍長在左翼占領陣地,周保中在右翼高地指揮,以梯形交叉火力猛烈打擊日軍。戰鬥持續到晚6時,擊斃日偽軍100餘人,擊傷20餘人。二路軍總部警衛隊機槍班班長——神射手畢世信等戰士壯烈犧牲。

抗聯教導旅建立

1938年以後,抗日聯軍進入最艱苦時期。1941年春,按照抗聯黨委統一部署,戰略轉移進入蘇聯境內。為適應敵後游擊戰爭需要,參加學習爆破技術、跳傘的訓練。1942年8月1日,東北抗日聯軍700多名指戰員整編成為蘇聯遠東軍區第88獨立步兵旅(抗聯教導旅)。周保中為旅長,李兆麟為政治委員,崔石泉旅副參謀長兼任旅黨委書記。教導旅始終保持抗日聯軍的獨立地位,1942年9月13日,教導旅召開全體黨員大會,成立了“獨立步兵旅中共東北黨組織特別支部局”(亦稱東北黨委會)。東北黨委會既是旅黨委,又是東北黨組織在同中共中央失去聯繫的情況下全東北黨組織的臨時最高領導機關,東北地區黨組織又重新實現了統一。教導旅在配合蘇聯紅軍進攻東北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抗聯小分隊空降海林

1945年8月9日,抗聯部隊第三軍第四師第二十四團團長李明順帶領一支小分隊,空降海林。其主要任務是:深入敵後,掌握敵情,發動民眾、組織武裝、阻擊逃竄的敵人,配合蘇聯紅軍解放全東北。當晚9時30分許,李明順、姜德、趙奎武、孫吉友飛抵海林拉古南甸子上空跳傘。孫吉友因降落傘出故障,不幸犧牲。李明順等3人安全著陸。

牡丹江解放

1945年8月9日,蘇聯紅軍第一方面軍所屬第一集團軍和第五集團軍向牡丹江方向突進。12日,蘇軍先遣部隊攻下樺林;13日,攻下四道嶺子;14日,攻下鐵嶺河、中下乜河、興隆;16日凌晨,蘇軍第22師從樺林強渡牡丹江;7時,向市區東北部進攻;黃昏,蘇聯紅軍第一集團軍司令部向遠東第一方面軍司令部發出了攻占牡丹江城區的戰報,牡丹江解放。在這場攻城戰中,擊斃日軍4萬餘人。

牡丹江地委、市委建立

1945年8月25日,中共牡丹江地區工作委員會成立(兼作市委工作),金光俠任書記。中共牡丹江地區工作委員會是一個過渡性的黨的地方組織。9月15日,中共牡丹江地區委員會建立,書記金光俠。中共牡丹江地委的建立標誌著抗戰勝利後牡丹江地方黨組織的正式建立。12月下旬,中共牡丹江地委召開會議,決定成立中共牡丹江市委員會,隨後,中共牡丹江市委員會成立,炮校負責人邱創成兼任市委書記。

牡丹江地區司令部成立

1945年8月,牡丹江雖然獲得了解放,但被日本帝國主義蹂躪了14年的牡丹江,到處是一片極度混亂、衰敗凋敝的景象。25日,東北抗聯幹部金光俠、陶雨峰等人受中共中央委派,隨蘇聯紅軍到牡丹江,組建了東北國民軍牡丹江衛戍司令部。牡丹江衛戍司令部歸屬東北黨委會領導,主要負責維持剛剛解放的地方治安。10月13日,中共中央東北局派往東北的幹部李荊璞、譚文邦、張靜之一行到達牡丹江,與牡丹江地區委員會書記金光俠等人研究後,組建了牡丹江地區司令部,司令員李荊璞,政委金光俠,牡丹江衛戍司令部併入牡丹江地區司令部。

二戰最後一場戰鬥

1945年8月,蘇聯紅軍對日宣戰後,百萬蘇聯紅軍越過中蘇邊境,向駐紮在東寧的日軍發動猛烈進攻。日本關東軍憑藉地下要塞負隅頑抗。在蘇軍強大的進攻下,東寧要塞內的頑抗日軍被消滅,戰役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一戰。30日,日軍第一守備區接到日本天皇的投降詔書和向蘇軍交出武器的命令,宣布投降。至此,日本關東軍長期苦心營造的東寧要塞全部土崩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一場戰鬥宣告結束。

牡丹江市政府成立

1945年10月,李荊璞、譚文邦、張靜之一行到達牡丹江後,馬上同金光俠等人秘密召開會議,研究接管市政府事宜。14日,李荊璞在蘇聯紅軍的支持下武裝接管了地方政權,成立了牡丹江市政府,李荊璞任市長。

炮兵學校、航空學校遷到牡丹江

1945年11月,中共中央東北局派劉亞樓、李亞光、朱瑞等幹部到牡丹江,與地方黨委領導共同研究在牡丹江開展建黨、建軍和建立炮兵學校和航空學校事宜。1946年5月,炮兵學校到達牡丹江;7月,軍委將東北總部炮兵旅併入炮校;8月,正式成立東北軍區炮兵學校,校長朱瑞,政委邱創成,不久,邱創成任校長。1946年3月,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在通化建立;4月,國民黨軍隊進攻四平,通化告急,中央決定將航校遷往牡丹江。5月,航校遷到牡丹江,校址在海浪機場。11月,航校由牡丹江遷往東安(今密山市)。

牡丹江日報創刊發行

1945年12月19日,中共牡丹江地委創辦的《牡丹江日報》印刷發行。報社設在平安街,陳浚擔任《牡丹江日報》社長兼總編,也是《牡丹江日報》的第一任社長和總編輯。創刊後的《牡丹江日報》,成為黨組織的有力宣傳陣地。

牡丹江市政綱要通過

1946年2月20日至22日,牡丹江市臨時參議會開幕。參加會議的有中共牡丹江地委書記李大章、牡丹江軍區司令員李荊璞以及全市各界知名人士。會議選舉褚志遠為第一屆牡丹江市民主政府市長。通過了《牡丹江市施政綱要》和《牡丹江市敵偽土地沒收分配條例》。《牡丹江市施政綱要》是牡丹江市在新中國成立前夕產生的一部政府施政綱要,也是牡丹江市第一部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制定的施政綱要。

寧安學院舉行開學典禮

1946年3月4日,由張聞天領導創建的寧安學院舉行開學典禮。張聞天發表講話,要求學員們努力學習為人民服務的本領,為建設自由、獨立、和平的新中國而奮鬥。該學院是一所新型的學校,目的是培養大批幹部,適應形勢發展需要。院長由王樹本兼任。

牡丹江土改工作團成立

1946年7月上旬,牡丹江土改工作團建立,下設三個分團,由陳伯村、何偉、李華生率領,分別進入東寧、寧安、綏東等地,領導三個地區的土改運動。經過半年的清算分地鬥爭,牡丹江1/6的地方解決了土地問題,分得土地的人口62151人,共分土地487020畝。此外,農民還分得了房屋、牲口、糧食、衣服等物品。廣大農民在經濟上翻了身,政治上當家做了主人。

陳雲視察牡丹江

1946年10月30日,中共中央北滿分局書記陳雲來牡丹江視察工作,並向地、市直機關幹部作形勢任務報告。

楊子榮智擒“座山雕”

1947年2月,牡丹江軍區偵察排長楊子榮奉命到達海林鎮分路進行剿匪。潛藏在海林縣北部深山夾皮溝的國民黨東北第二縱隊第二支隊司令“座山雕”(張樂山)是個慣匪、老匪,非常狡猾。楊子榮主動請戰,於7日帶領5名偵察員深入匪巢,機智勇敢、巧妙破亂,最後活捉了“座山雕”和25名土匪,創造了以少勝多的戰鬥範例。2月23日,楊子榮在海林縣北部梨樹溝山里鬧枝溝追剿殘匪戰鬥中英勇犧牲,時年31歲。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部授予楊子榮特級偵察英雄稱號。

牡丹江廣播電台建立

1947年8月15日,由共產黨領導的牡丹江廣播電台建立,台長徐崇華。牡丹江廣播電台是牡丹江黨組織的喉舌和聯繫民眾的紐帶。

牡丹江省委建立

1947年8月6日,中共東北局做出《關於成立中共牡丹江省委的決定》,決定撤銷中共牡丹江地委,成立中共牡丹江省委,隸屬東北局領導。8月20日,中共牡丹江地委撤銷,中共牡丹江省委成立,何偉任省委副書記,代理省委書記。中共牡丹江省委機關設在牡丹江市。

丹江省與松江省合併

1948年7月9日,東北解放戰爭即將取得全面勝利。為了合理組織人力、物力全力支援前線,經中共中央批准,東北局作出決定,中共牡丹江省委和中共松江省委合併為中共松江省委,中共牡丹江市委歸屬中共松江省委領導。

牡丹江軍分區委員會成立

1947年9月,為加強黨對軍隊的領導,中共牡丹江軍區委員會成立,由中共牡丹江省委直接領導。軍區委員會書記何偉(省委副書記兼),副書記劉子奇、楊梅生。

北山烈士紀念碑揭幕

1947年11月12日,牡丹江黨、政、軍、民各界1萬多人隆重集會,舉行“牡丹江省抗日戰爭暨愛國自衛戰爭殉難烈士紀念塔”揭幕典禮。紀念碑建在北山腳下。

東北第一紡織廠開工

1948年3月7日,李富春、蔡暢、王首道、李程來牡丹江參加東北第一紡織廠(牡丹江紡織廠前身)開工生產剪彩大會,李富春、蔡暢在女工大會上作了報告。

牡丹江市黨員代表大會召開

1949年8月2日至7日,牡丹江市黨員代表大會召開。大會的主要任務是:傳達貫徹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和中共松江省黨員代表大會精神,認清形勢,明確任務,把黨的領導重心由農村轉入城市,集中力量搞好城市建設。檢查黨員、幹部中無組織、無紀律、貪污腐化、驕傲自滿和麻痹等錯誤思想,使全市黨員幹部思想統一,步調一致,奪取解放全中國的偉大勝利。大會在第一次全委會議上,選舉並經中共松江省委批准,封仲斌任中共牡丹江市委書記。

牡丹江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召開

1949年9月28日至30日,牡丹江市召開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大會通過了關於擁護政協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關於加強中蘇友好,關於通過政府工作報告,關於勞資關係暫行辦法,關於厲行節約、反對貪污浪費,關於定期召開代表大會,關於提高警惕、嚴加防奸、防火等決議。這次會議是牡市進入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開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