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牡丹江黨史大事概要

主要講述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牡丹江黨史大事概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牡丹江黨史大事概要
  • 所屬地區:牡丹江市
1、全市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2、牡丹江市紀委成立,3、抗美援朝,4、開展“三反”、“五反”運動,5、紅星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建立,6、糧食統購統銷,7、第一個五年計畫提前完成,8、工商業改造完成,9、反右派鬥爭,10、開展農村社會主義教育,11、開展大躍進運動,12、碾子溝工業區的形成,13、郊區和城市人民公社的建立,14、貫徹中央的“八字”方針,15、城市“五反”和農村“四清”,16、開始“文化大革命”,17、恢復牡丹江市委,18、市委召開揭批“四人幫”罪行大會,19、朴三德參加全國科學大會,20、地委召開冤、假、錯案平反大會,

1、全市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49年10月1日,牡丹江市黨政軍民舉行盛大集會,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2、牡丹江市紀委成立

1950年4月29日,經東北局批准,中共牡丹江市紀律檢查委員會成立,紀委書記由市長鄭鈞兼任。

3、抗美援朝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牡丹江各界回響黨中央號召,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牡丹江市委、市政府聯合組成牡丹江市反對美國侵略朝鮮籌委會,積極動員全市青年踴躍參軍參戰。 牡丹江市二屆三次人民代表大會通過《關於捐獻飛機、大炮的決議》。工商聯組織同業會長會議和生產廠家會議,國營大企業都努力生產,支援抗美援朝。截止1951年12月20日,全市共捐獻人民幣33億1,812萬元,完成了捐獻一架飛機和一門高射炮的計畫。

4、開展“三反”、“五反”運動

1951年11月,牡丹江市委開展“三反”(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作風)運動。1952年1月23日,市委、市政府召開牡市工商界大會,動員全市工商界開展“五反”(反行賄、反偷稅漏稅、反盜竊國家財產、反偷工減料、反盜竊經濟情報)運動。11月21日,市委召開會議,傳達省委、省政府關於開展“五反”工作的決定,成立了牡丹江市“五反”工作辦公室。

5、紅星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建立

按照中央《關於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草案)》精神,中共牡丹江市委本著“自願互利”的原則,首先在市郊福長村開展試點。1953年春,成立牡丹江市第一個初級社——紅星農業生產合作社。全社18戶農民,男女勞動力22人,土地50垧。實行土地、車馬入股,年終分紅,勞力評工記分,年終統一分配。到1954年底,農業合作社發展到 20多個。1955年秋,牡丹江僅郊區就發展到88個,入社農戶達1,850戶,占農戶總數的50%左右。郊區普遍建立了拖拉機站、水利站,農業基礎設施得到了發展。

6、糧食統購統銷

1953年下半年,全國糧食出現嚴重問題。根據中央《關於實行糧食的計畫收購與計畫供應的決議》,牡丹江市在農村採取自報公議的辦法確定收購糧食任務,1953年全市完成收購糧560萬公斤。市糧食局在全市設立負責境內非農業人口糧油供應部門。陸續實行“分區定占,按戶發證,憑證購買,內部控制”的辦法供應,對工業、食品業用糧油實行定量和計畫供應。1955年,實行“定產、定購、定銷”的政策。1957年實行增產增購、減產減購的政策,當年完成徵購糧285萬公斤,占總產量的15. 2%。

7、第一個五年計畫提前完成

1953年,中央制定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畫。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牡丹江市經濟及各項事業得到了很大發展。1957年末,全市工業企業202戶,實現工業總產值21,858萬元;農業總產值678萬元。工農業總產值是1952年的1.9倍。社會商業零售總額6,583萬元,是1952年的1. 87倍,完成“一五”計畫指標的122. 5%。地方財政收入549萬元,是1952年的1.6倍。提前完成了第一個五年計畫的主要指標。

8、工商業改造完成

1956年1月15日,牡丹江市委、市人委批准牡市紡織、油坊、醫藥、百貨、五金、照相等行業實行全行業公私合營。2月20日,全市私營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工作基本完成,比計畫提前8個月。至此,全市私營工商業13個行業,156戶(其中資本家45戶),全部實行全行業公私合營或過渡到國營;私營商業63個,2004戶;座商931戶(其中資本家39戶);私營運輸業1320戶。

9、反右派鬥爭

1957年7月30日,牡丹江市委召開常委會議,研究部署全市反右派鬥爭工作。會上,審批了第一批右派分子17人。

10、開展農村社會主義教育

1957年8月20日,牡丹江市委發出《關於開展社會主義宣傳教育和大討論問題》的通知,要求全市學習中共中央8月8日發出的關於向全體農村人口進行大規模的社會主義教育的指示精神。全市開始向農村進行社會主義教育工作。

11、開展大躍進運動

1958年3月27日,牡丹江市委召開全市全面大躍進總動員大會,市委第一書記李友林作動員報告,要求全市各行各業回響中央號召,貫徹中央指示,在全市開展大躍進運動。

12、碾子溝工業區的形成

1958年,牡丹江市委根據中央精神,提出了“大躍進”具體目標,決定在碾子溝建立工業區。5月,牡丹江工程公司建設隊首先開進碾子溝,開工興建牡丹江電石廠,9月投產,年末生產電石156噸,填補了省內電石產品空白。隨後
石油廠、林產化學廠、碳化矽廠、菌肥廠、化工二廣、煉焦廠、紅旗造紙廠、鋁廠等也相繼建成投產。碾子溝工業區初步形成。

13、郊區和城市人民公社的建立

1958年,根據中央《關於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牡丹江市掀起了人民公社化高潮。郊區首先建立了紅旗、上游、東風、樺林4個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實行公社統一管理,土地、生產工具歸集體所有,社員集中勞動,按工分計酬。 年末,牡丹江市宣布建立火炬、樺林兩個城市公社,共辦食堂168個。到1959年初,牡丹江市城區基本實現了公社化。1960年2月,正式建立東安、西安、愛民三個城市公社。市區所有機關、企事業單位全部參加了公社,實現了市區城市人民公社化。

14、貫徹中央的“八字”方針

1961年6月21日,市委召開常委會傳達省工業書記會議精神,部署貫徹落實中共中央提出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會議決定成立6個整風整改小組,抓好對勞動力的調查摸底。按“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的發展國民經濟的總方針,發展生產,穩定市場,改善人民生活。至1965年,壓縮基本建設規模,減少城市人口,基本穩定了全市經濟秩序。

15、城市“五反”和農村“四清”

1962年8月,中央決定在城市反對貪污盜竊、反對投機倒把、反對鋪張浪費、反對分散主義、反對官僚主義的“五反”運動;在農村進行以清理帳目、清理倉庫、清理財務、清理工分為主要內容的“四清”運動。1963年5月,市委集中檢查了領導幹部生活存在的官僚、浪費等問題,查出市直機關損失浪費達4,835萬元,收回損失223萬。1964年初,市委抽調22名幹部在橋頭生產大隊進行“四清”試點。提出,凡是貪污盜竊、投機倒把、和平演變等均為敵我矛盾,必須鬥倒斗臭。對人民內部矛盾,如嚴重官僚主義、革命意志衰退等,必須嚴肅批評教育。

16、開始“文化大革命”

1966年5月20日,牡丹江市委常委學習中共中央《通知》,即《五·一六通知》,決定成立牡丹江市委文化革命領導小組,市委第一書記任組長。同日,市委組織市總工會、團市委、婦聯召開會議,批判“三家村”反黨反社會主義
罪行。由此,牡市開始開展“文化大革命”。(註:“三家村”是指原中共北京市委書記鄧拓,北京市副市長、歷史學家吳晗,北京市委統戰部部長廖沫沙。他們被誣陷為“三家村反黨集團”)8月28日,牡市有5萬多“造反派”在來牡市串連的十八所大專院校紅衛兵的支持下,在工人文化宮廣場召開“炮打市委司令部”點火大會,市委、市政府一些主要領導當場被“揪出示眾”,市委陷於癱瘓。

17、恢復牡丹江市委

1973年9月1日,中央決定,經黑龍江省委批准,恢復牡丹江市委,隸屬牡丹江地委。10月,黑龍江省委任命霍方俠為牡丹江市委書記。

18、市委召開揭批“四人幫”罪行大會

1977年7月25日至29日,牡丹江市委召開揭批“四人幫”罪行大會,傳達和學習十屆三中全會公報和中共中央關於《王洪文、張春橋、江青、姚文元反黨集團罪證》的材料。在這次會議引導下,全市形成揭批查“四人幫”的高潮。

19、朴三德參加全國科學大會

1978年3月18至31日,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作了重要講話,指出“現代化的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澄清了長期束縛科學技術發展的重大理論是非問題,迎來了科學的春天。會上先進集體和先進科技工作者受到了表彰。牡丹江市朱壽祺和朴三德兩位科技專家參加了這次大會,並被國務院授予全國科技先進工作者。1993年,朴三德以唯一的農民科學家身份被編入《中國英才》,從1963年起直到2002年去逝,他潛心鑽研40年,成為中國聞名的農民水稻育種專家。

20、地委召開冤、假、錯案平反大會

1978年11月29日,牡丹江地委召開冤、假、錯案平反大會,為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的原地委副書記杜燦,行署副專員趙稼增,地委組織部部長廉鳳舉和原市委書記李友林、沈重,市委副書記陳萍,副市長王樹仁等人平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