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黨派民主人士(民主人士(成語))

無黨派民主人士(成語)

民主人士(成語)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無黨派民主人士曾稱“無黨無派”、“社會賢達”、“無黨派愛國人士”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參加單位之一。1948年5月1日,中共中央號召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郭沫若、馬寅初、張奚若、李達、符定一、歐陽予倩、洪琛、吳有訓、王之相、周谷城等12人回響號召,先後來到解放區,作為“無黨派民主人士”的代表,參加了1949年9月在北京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參與制定了政協《共同綱領》,選舉了中央人民政府。以後,“無黨派民主人士”作為一個單位在政協保持至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無黨派民主人士
  • 外文名:democrat without party affiliation
  • 性質:歷史概念
  • 設定時間:1949年設定 
  • 代表人物:郭沫若
歷史來源,官方闡述,新時期定義,

歷史來源

1945年抗戰勝利後,毛澤東赴重慶與蔣介石談判,國共兩黨簽定了“雙十協定”,決定“由國民政府召開政治協商會議,邀請各黨派代表及社會賢達共商國事”。
1946年政協會議召開,郭沫若莫德惠等9位無黨無派代表以“社會賢達”身份出席會議。國民黨發動內戰後,“社會賢達”發生了分化,其中郭沫若等人反對內戰,參加了民主反蔣活動,莫德惠等人則依附國民黨,參加了國民大會和國民政府,敗壞了社會賢達的聲譽。因此,“社會賢達”這個稱謂為不少民主人士所反感。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發布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號召“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及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並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5月5日,郭沫若等無黨派知名人士致電毛澤東主席,回響中共中央“五一”號召,為了與以往的社會賢達相區別,最先使用了“無黨派民主人士”的稱謂。
1949年籌備新政協時,中國共產黨經與各方協商,專門設立了“無黨派民主人士”界別。當時郭沫若馬寅初張奚若、李達、董魯安於力)、符定一歐陽予倩洪深吳有訓王之相丁燮林周谷城等12人,作為“無黨派民主人士”的代表參加了政協會議。
無黨派人士參加第一屆人民政協無黨派人士參加第一屆人民政協

官方闡述

1949年6月19日,周恩來對無黨派民主人士的稱謂與實質做過專門說明:“無黨派民主人士,是在中國革命的具體歷史條件下發展形成的。他們在形式上沒有結成黨派,但實質上是有黨派性的。”
中央統戰部也曾於1951年6月16日在復西北局統戰部的函中對“民主人士”做過專門說明:“‘民主人士’是對參加人民民主運動的某些黨外人士(包括有黨派和無黨派)的一種政治稱號。一般的說‘民主人士’應具備下列兩個條件:一是解放前多少參加過人民民主運動(包括起義在內),或在解放前採取善意中立態度而在解放後參加人民民主運動。二是在中間階層或民主黨派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新時期定義

由於無黨派民主人士是個具有特定含義的歷史概念,進入新時期後,隨著老一代無黨派民主人士的減少,這個稱謂已經不能準確反映無黨無派人士群體的現狀。2000年,中央統戰部正式規範了對無黨無派人士的稱謂,明確對無黨無派人士群體稱“無黨派人士”,對其中的代表人物稱“無黨派代表人士”。全國政協十屆二次會議審議通過的政協章程修正案,正式將無黨派民主人士的稱謂改為無黨派人士。全國政協十屆三次會議又將無黨派民主人士界別改為無黨派人士界別。
著名無黨派民主人士郭沫若著名無黨派民主人士郭沫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