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首筆畫
部首:毛
部外筆畫:7
總筆畫:11
五筆86:TFNY
五筆98:EGIY
筆順編號:31151241344
Unicode:CJK
統一漢字:U+6BEC
詳細字義
辨析:毬與鞠:相同之處是兩者都是內實填充料的皮球;相異之處是毬的外錶帶毛,鞠的外表無毛。
1. 鞠丸,皮丸[ball]。古代充填毛的皮球。如:毬頭(毬隊主要隊員)
2. 泛指球形物[anything shaped like a ball]。如:毬燈(有球形燈罩的燈);毬路(球形紋路)
3.〈方〉∶男性生殖器 [genitals]
4. 擊球 [batting]。如:
毬杖(古時擊毬棒);
毬場(擊毬場地)
相關介紹
蹴鞠與打毬,是古代的兩項運動。過去,論者以為兩者均為球類活動,名二實一。其實蹴鞠與打毬絕不相同。首先是看這個動詞「蹴」字,蹴是用腳踢,鞠是被踢的器具。《
漢書·霍去病傳》云:「鞠以皮為之,實以毛,蹴蹋而戲也。」這就說得很明白,鞠是實心的
皮球,供踢(蹴和蹋都是踢),所謂實心,充塞的只是羽毛,很輕的。蹴鞠是踢球,踢球就是要跑動,腳踢實地的運動。蹴鞠之戲,當初是為了訓練軍士體能而設。起源於戰國時,到漢代已很流行,連漢武帝、成帝都喜歡蹴鞠,並在宮中設有含章
鞠室、靈芝鞠室以供活動,許多貴族的第宅中亦有鞠室。看來,場地設在室內,不會很大,因此,
蹴鞠之戲的運動量也不大。
到了唐代,
打毬代替了蹴鞠。打代替了蹴鞠,毬代替了鞠。毬,是中空充氣的皮球,「八片尖皮砌作毬,火中
燀了水中揉。一包閒氣如常在,惹踢招拳卒未休。」此詩已具體說明毬的製作了。這毬是用杖來擊的,因此,打毬又稱擊毬,擊毬運動者是騎在馬上,揮杖而打的,並且分成兩朋(隊),設立兩門、兩孟(網),以球子打入對手的孟為勝。這種打毬,已具馬球的性質,與蹴鞠之為踢球不同。
宋代民間蹴鞠社團。南宋灌園耐得翁《
都城紀勝·社會》:"又有蹴鞠打毬社、川弩射弓社。"
吳自牧《
夢粱錄》卷十九"社會"條有"蹴鞠、打毬、射水弩社","則非仕
宦者為之,蓋一等富室郎君、風流子弟與閒人所習也。"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渠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渠尤切,𠀤音求。《說文》鞠丸也。《荊楚歲時記》寒食,為打毬、鞦韆、藏鉤之戲。《注》《劉向·別錄》曰:蹴鞠,黃帝所造,本兵勢也。或雲起於戰國。古人蹋蹴以為戲。《史記·霍去病傳》驃騎尚穿域蹋鞠。《注》索隱曰:鞠戲,以皮為之,中實以毛,蹵蹋為戲。正義曰:按《蹵鞠書》有《域說篇》,卽今之打毬也。起戰國時,程武士,知其材力。《初學記》鞠卽毬字,今蹴鞠曰戲毬。古用毛糾結為之。今用皮,以胞為裏,噓氣,閉而蹴之。或以韋為之,實以柔物,謂之毬子。鞠,亦作踘。
又蹴踘之處曰毬場,勝者所得謂之毬采。
又花毬,毳布也。《外國志》哈烈,古大宛地,有瑣伏花毬,織鳥毳成文。
又帶名。《夢溪筆談》太宗命創方團毬帶,賜二府文臣,其後樞密使兼侍中張耆王貽永皆特賜。《邵氏·聞見錄》王拱辰出判北京時,賜笏帶毬露,金帶佩魚。
又魚名。《范正敏·遜齋閒覽》朱崖之傍,有物如鞠,大小質狀無異,亦有紋如線,味極肥美。土人呼為毬魚。
又杖名。《杜光庭·錄異記》蘇校書者,好酒,唱《望江南》,善制毬杖。每有所闕,卽以毬杖乾於人,得所酬之金以易酒。
又錦名。《齊東野語》御府臨六朝、羲、獻、唐人法帖,用毬露錦。
又《費著·蜀錦譜》有盤毬錦、大窠馬大毬錦、眞紅雪花毬露錦。
又燈名。《東京夢華錄》元宵大內宣德樓上皆垂黃綠簾,簾中御座,簾外兩朶樓,各掛燈毬一枚,約方圓丈餘。
又花果,名繡毬花,為二月之花客卿。見《屠本畯·缾史月表》。
又蹙金毬、探金毬、紫繡毬,皆牡丹名。寒毬、黃寒毬,皆柰名。見《周氏·洛陽花木記》。
又星毬紅,荔枝名。見《徐𤊹·荔枝譜》。
又玉毬、繡毬、毬子,皆菊名。見《范成大·菊譜》。 《集韻》或從皮作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