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毫秒脈衝星
- 外文名:Millisecond pulsar
- 別稱:脈衝星
- 分類:中子星
- 發現者:希納·庫卡尼(Shri Kulkarni)
- 發現時間:1982 年
- 直徑:約20公里
- 表面溫度:100萬攝氏度左右
- 逃逸速度:10000公里/s-150000公里/s
毫秒脈衝星的起源依然有些神秘,主導的理論認為它們原本是周期較長的脈衝星,經由吸積的延長或回復。基於這個理由,低質量X射線雙星系特別受到關注,它們被認為是正在回復過程中的脈衝星。
像這一類散發出X射線的脈衝星被認為是正在被加速的階段,活躍性正在增加中。它們可能是正在吸收由伴星的洛希瓣溢出的角動量,使自轉的速度增加至每秒鐘數百轉,而被加速的中子星。已經被加速了的毫秒脈衝星,散發出的電磁波頻譜是在長波長的部分。
許多毫秒脈衝星是在球狀星團內被發現的,因為在這些系統內極端高的恆星密度有利於創造能引起雙星之間質量交換的環境,讓自轉的中子星經由互動作用提高周期成為毫秒脈衝星。目前在球狀星團內發現的毫秒脈衝星大約有130顆,單單在Terzan5中就有33顆,然後是杜鵑座47有22顆,M28和M15各有8顆。
脈衝雙星
脈衝星擁有行星的發現雖然看起來顯得意外,在這方面還有更加意外的發現,那就是脈衝雙星。
赫爾斯是個研究生,他被當作泰勒的助手派往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用大射電望遠鏡觀測脈衝星,那是當時最好的射電望遠鏡,也許正是使用了這個望遠鏡的原因,他發現了一種奇怪的電波,這個時候距離第一顆脈衝星的發現僅僅過了七年,人們對脈衝星的了解還很膚淺,當時赫爾斯還不能立刻確信他所看到的周期變化就是事實,經過反覆觀測後,他才確定該系統是雙體。他把這個訊息電告泰勒,泰勒立刻趕往阿雷西博,他們進一步研究後認為這是一個脈衝雙星,並且一起確定了雙星的周期和兩顆天體之間的距離。
於是,第一顆脈衝雙星就是這樣被發現了,這個發現在1993年被授予諾貝爾獎,這樣有關脈衝星的發現就有了兩項諾貝爾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