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希沃特

毫希沃特

毫西弗是輻射劑量的基本單位之一。輻射劑量的主單位是西弗(sv),但西弗是個非常大的單位,因此通常使用毫西弗(mSv),1mSv=0.001Sv。此外還有微西弗(μSv),1μSv=0.001mSv。對一般人來說,比如在日常工作中不接觸輻射性物質的人,每年的正常因環境本底輻射(主要是空氣中的氡)攝取量是每年1~2毫西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毫西弗
  • 外文名:millisievert,mSv
  • 類別:輻射劑量的基本單位
  • 主單位西弗(sv),微西弗(μSv)
  • 關係:1μSv=0.001mSv
  • 普通人攝取量:是每年1~2毫西弗
介紹,輻射劑量,防護原則,致死當量劑量,核輻射防護,體外照射,體內照射,詳細操作指南,

介紹

凡是每年輻射物質攝取量超過6毫西弗,應被列為放射性物質工作人員。他們的工作環境應受到定期的監測,而人員本身需要接受定期的醫療檢查。毫西沃特(mSv),1mSv=0.001Sv。還有微西沃特(μSv)1μSv=0.001mSv。 在放射醫學和人體輻射防護中,輻射劑量的單位有多種衡量模式和計量單位。較為完整的衡量模式是“當量劑量”,是反映各種射線或粒子被吸收後引起的生物效應強弱的輻射量。其國際標準單位是西沃特,記作Sv。定義是每公斤(千克、kg)人體組織吸收1焦耳(J),為1西沃特。
日常生活中的輻射日常生活中的輻射
輻射劑量是以人體組織器官每單位質量所吸收的輻射能量來計算,它的計算單位是「西弗」,或是「毫西弗」。國際安全標準規定,人體每年在正常環境本底輻射之外,所受輻射劑量的上限是1毫西弗。
大致上而言,來自於自然生態的輻射線,基本上對人體是沒有多大影響的,就像空氣一般存在人類的生活空間裡;在台灣地區,天然輻射的劑量平均約占81. 2%,即每人每年所受到的天然輻射劑量,換算單位約為二毫西弗,而人造輻射劑量僅僅占18. 8%。
因此,除非是隨個人生活環境、及飲食習慣而有所不同(有些地區居民的劑量是鄰近地區居民的好幾倍),或是經由職業環境、醫療上的長時間接觸,而日積月累了過多的輻射線,並遠超過於人體可接受度的標準值時,才會產生危害身體的影向,根據「聯合國 原子輻射效應科學委員會」的研究,世界上每人每年所受的自然輻射劑量平均值是2.3 毫西弗,但是有不少地區居民則超過10毫西弗,而台灣每人每年平均是2.0毫西弗。截止2013年前市面上售賣的電器都是通過輻射安全的品管檢驗的,至於計算機和計算機螢幕所產生的輻射,除電磁場輻射外,只有極微量x光,但現今影像管的製造技術已將x光劑量降到 最低,大都符合原能會所定每小時不超過5微西弗的安全限值規定。
至於輻射是否會慢慢累積在人體,一般體外輻射的任何放射線,當其與物質作用釋出能量後,放射線便不復存在,當然也不會累積在人體內,除非是吸入或食入放射性物 質,其不斷在體內釋出能量,才會有所影響。

輻射劑量

一次胸部低劑量CT:0.5~1.0mSv;
一次常規劑量胸部CT:3~5mSv;
一次冠脈CT造影:15mSv ;而64、320排螺旋CT分別降到7.5mSv、6.0mSv;
一次全腹平掃加增強掃描(即從膈肌至恥骨聯合,例如,小腸造影、全腹掃描、大範圍腹部血管造影等):低劑量掃描13-16mSv、常規劑量掃描:約36mSv;若進行多期動態增強掃描,則病人接受劑量相應會增加。
(註:“低劑量”:是使用30~50mA的較小X線管電流,從而使病人檢查中接受較低的輻射劑量)
1次全身PET-CT檢查輻射量約為10-32毫西弗,普通人每年接受的天然輻射為1000-2000微西弗,(註:1000微西弗=1毫西弗,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泄漏的事故等級為7級,第二天核電站附近1.1公里,輻射量每小時351.4微西弗)最簡單的比喻:全身檢查一次PET-CT,相當於一個正常人30年的輻射,一小時就接受。 相當於在日本福島核電站泄漏的第二天站了一天。

防護原則

目前就醫所做的合理放射學檢查雖然是安全的,但是,如果年內多次、重複性檢查(更有甚者月內重複檢查),勢必產生輻射危害的累積效應(尤其敏感部位),如果診察疾病確實需要,保命治病在先,也屬無奈。但是,應該注意:
1、不可濫用或盲目重複檢查;
2、儘量使用無輻射的檢查;
3、儘量避開對射線敏感的器官,例如,眼睛、甲狀腺、性腺、乳腺。兒童儘量避免無重要意義的CT或X線檢查。

致死當量劑量

“當量劑量”是反映各種射線或粒子被吸收後引起的生物效應強弱的輻射量。其國際標準單位是“西弗”,定義是每千克人體組織吸收1焦耳為1西弗。西弗是個非常大的單位,因此通常使用毫西弗、微西弗。1毫西弗=1000微西弗。
對日常工作中不接觸輻射性工作的人來說,每年正常的天然輻射(主要是因為空氣中的氡輻射)為1000~2000微西弗。一次小於100微西弗的輻射,對人體無影響。與放射相關的工人,一年最高輻射量為5毫西弗。一次性遭受4000毫西弗會致死。

核輻射防護

發生核事故或放射事故,特別是有放射性物質向大氣釋放時,總的防護原則是“內外兼防”,具體包括兩方面:

體外照射

1.儘可能縮短被照射時間;
2.儘可能遠離放射源;
3.注意禁止,利用鉛板、鋼板或牆壁擋住或降低照射強度。
具體措施:當放射性物質釋放到大氣中形成煙塵通過時,要及時進入建築物內,關閉門窗和通風系統, 避開門窗等禁止差的部位隱蔽。

體內照射

避免食入、減少吸收、增加排泄、避免在污染地區逗留。清除污染,減少人員體內污染機會。
具體措施:如果核事故釋放出放射性碘, 應在醫生指導下儘早服用穩定性碘片。服用量成年人推薦為100毫克碘, 兒童和嬰兒應酌量減少,但碘過敏或有甲狀腺疾病史者要慎用。

詳細操作指南

1.進入空氣被放射性物質污染嚴重的地區時,要對五官嚴防死守。例如,用手帕、毛巾、布料等捂住口鼻,減少放射性物質的吸入。
2.穿戴帽子、頭巾、眼鏡、雨衣、手套和靴子等,有助於減少體表放射性污染。
3.要特別注意,不要食用受到污染的水、食品等。
4.如果事故嚴重,需要居民撤離污染區,應聽從有關部門的命令,有組織、有秩序地撤離到安全地點。撤離出污染區的人員,應將受污染的衣服、鞋、帽等脫下存放,進行監測和處理。
5.受到或可疑受到放射性污染的人員應清除污染,最好的方法是洗淋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