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常綠
喬木 ,高8-15米,胸徑30-40厘米;樹皮灰色,呈小鱗片狀剝落,脫落後呈鹿皮斑痕。嫩枝密被灰黃色長柔毛,老枝黑褐色,無毛。頂芽卵圓形,先端鈍,
鱗片 無毛或僅上部有毛。
葉 互生,倒卵狀橢圓形或倒卵狀披針形,長4.5-9.5厘米,寬1.4-4厘米,先端鈍漸尖。基部楔形,革質,嫩葉兩面均有灰黃色長柔毛,下面尤密,老葉下面仍有稀疏毛,葉柄長1-2.2厘米,全面有灰黃色長柔毛。
傘形花序 腋生,無總梗或有極短的總梗;
苞片 4,互動對生,近圓形,外面被黃褐色絲狀短柔毛,內面無毛;每一花序有花3-4朵;
花梗 粗短,密被長柔毛;花被裂片6,卵形或橢圓形,外面被柔毛;
雄蕊 9,花絲有長柔毛,腺體箭形,有柄,無退化雌蕊;雌花中子房近於球形,花柱有稀疏柔毛,柱頭2裂;退化雄蕊絲狀,有長柔毛。果近球形,直徑7-8毫米;果托扁平,宿存有6裂花被裂片;果梗長約5毫米,頗粗壯。花期8-9月,果期翌年夏季。
生長環境 毛豹皮樟生長於海拔300-2300米的山谷雜木林中。喜溫、喜陰、喜濕、怕漬、抗逆性強,適應性廣。適宜在年均溫13℃以上,年降雨量1000毫米以上,空氣濕度80%以上,土壤弱酸性的生態條件下生長。比較耐貧脊,少量生長在土壤較脊薄的坡地上。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浙江、安徽、河南、江蘇、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廣東北部、廣西、貴州、雲南(嵩明、富民)。
毛豹皮樟 繁殖方法 穗條應選取當年生的半木質化或木質化枝條,剪成3-5厘米長、帶有完整的腋芽和葉片的短穗。使用生根粉等外源激素處理短穗是提高成活率的關鍵。扦插密度:行距8-10厘米,株距3-5厘米,扦插後隨即蓋上遮陽網。每年4-10月份均可扦插。對扦插苗圃重點做好保水、遮陰、鋤草和施肥工作。苗木高度達10厘米以上可施稀薄人類尿或用稀釋100倍的硫酸銨或200倍的
尿素 溶液。
栽培技術 移栽野生毛豹皮樟,特別是移栽成齡樹木,技術難度較大。按一般的移栽方法進行移栽,成活率僅20%左右。移栽的技術關鍵是對毛豹皮樟的地上部進行重修剪或台刈,具體方法:在離地20-50厘米處,剪去以上枝葉層,只保留主幹和少量骨幹枝,這樣既可減少水分蒸發,保證移栽成活,又使新生枝條從階段發育較幼嫩的部位發出,從而形成較健壯的新樹冠。移栽時儘量少傷根多帶土,栽後澆足定根水。移栽季節以春季和秋季為宜。
由於毛豹皮樟樹型為小喬木或喬木,為保證個體有足夠的營養面積和所占空間,並形成良好的群體結構,宜採用單行條植,行距160-200厘米,穴(株)距45-60厘米,每穴1-2株。為了維持冠面生產力,便於採摘和管理,應運用修剪技術矮化樹冠,擴大樹幅。樹高宜控制在100-120厘米,樹高與樹幅之比應達到1:(1-1.5)。每年秋末應進行冠面修剪,剪去蓬面5-8厘米的枝葉層,隔3-5年在離地40-60厘米進行一次重修剪,以更新樹冠,復壯樹勢。每年秋末施
有機肥 2000-3000千克/畝;施尿素3-5次,每次施尿素10千克/畝。
主要價值 中國四川利用毛豹皮樟鮮葉製成的老鷹茶,民間自古以來就作為飲品;具有生津止渴清熱解毒等保健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