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毛詩說
- 所有責任者:(清)諸錦撰
- 分類:經 詩
四庫提要,作者簡介,
四庫提要
《序》文惟存首句,用蘇轍之例。不釋全《經》,惟有所心得則說之,用劉敞《七經小傳》例也。疏證旁通,時有新意,而亦不免於附會古義。如以死麕、死鹿為古儷皮之禮;以“仲氏任只,其心塞淵”為陳執州吁由戴媯內援之證;以“西方之人兮”即《方言》之“凡相哀憐,湘潭之間謂之人兮”;以《木瓜》為刺衛於齊桓沒後同宋人伐齊;以《水經注》段乾冢證《十畝之間》;以春秋時秦境東至於河證“所謂伊人”為思周;以僖負羈之妻證“季女斯飢”:皆有強經從我之失。其《長發篇》後附《禘說》三篇,謂孔穎達《春秋疏》以祫為禘,其說固是。而謂穎達之誤在以《王制》、《祭統》、《郊特牲》有“春禘”、“夏禘”之文,遂誤混大祭於時祫,則失之誣。考《王制》曰:“春曰礿,夏日禘。”《祭統曰》:“春祭曰礿,夏祭曰禘。”《郊特牲》曰:“春禘而秋嘗。”《祭義》曰:“春禘秋嘗。”俱據時禘而言,與祫祭略不相涉,經文最為明晰。孔尚不能混時禘於時祫,又何至混大禘於時祫?是無故而罹之咎也。推錦之意,不過以《王制》又有祫禘、祫嘗、祫烝之文,因祫禘二字相連,遂以為時禘亦兼祫,而疑孔《疏》緣此而誤。不知《王制注》曰:“天子先祫而後時祭。”蓋三時各先為祫祭,而後更舉禘、嘗、烝。是時祭之祫,本不兼祫。孔即略不曉事,何至以大禘混時禘,又混時祫耶?然則孔《疏》之誤,在於信《春秋》不書祫祭而竟廢《禮記》,不在附會《禮記》以解《春秋》也。錦又謂:“漢儒據《春秋》書禘,一春一夏,因以附會《禮記》,遂有春禘、夏禘時祭之名。”今考《昭公十五年》“二月癸酉,有事於武宮”。則所謂一春也。《閔公二年》“夏五月乙酉,吉禘於莊公。”則所謂一夏也。然《春秋·僖公八年》又有“秋七月,禘於太廟”之文,漢儒果因《春秋》書禘一春一夏,遂附會春禘、夏禘為時祭之名,何以秋禘獨不附會乎?至於三代之禮,制同名異者多,如夏世室、殷重屋、周明堂,周弁、殷冔、夏收之類,不一而足。今錦必斥春祫、夏禘、秋嘗、冬烝、夏殷之制為非,持論殊偏。若謂鄭玄以三年一祫、五年一禘為據《春秋》非禮之制,則又聚訟之緒餘,無庸辨矣。
作者簡介
諸錦,字襄七,號草廬,秀水人。雍正二年(公元一七二四年)進士。選金華府教授,乾隆元年,舉博學鴻詞,召試一等三名,授編修。官至左春坊左贊善。錦少孤,奉母教,辛苦誦讀。家貧,無買書資,聞吳下某書賈愛客,詣之。留數日,主人曰:“觀君舉止,欲讀竟此架上書耶!”錦笑而頷之。顧嗣立、張大受為之延譽,名遂起。生平浸淫典籍,寢食均廢,甘守寂寞。詩法山谷、後山,為王昶所稱稱。輯浙中耆舊詩為《國朝風雅》十二冊,自著有《絳跌閣詩》十一卷,及《毛詩說》二卷,《通論》一卷,《補饗禮》一卷,《夏小正詁》一卷,(均清史列傳)並傳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