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扦插,播種,分株,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直立灌木,高1-2.5米;幼枝紅褐色,纖細,被短柔毛,老枝樹皮細條狀剝落。葉菱狀卵形至卵形,長1.5-2.5厘米,寬1.2-1.8厘米,頂端尖或鈍,基部楔形或寬楔形,全緣,上面綠色,下面灰白色,兩面無毛,近基部三出脈,側脈不明顯;葉柄長1-2毫米。
花小,無梗,單生於短小、鑽形苞片的腋內,組成一短小的頂生穗狀花序,下部的苞片葉狀且較長;萼筒長約2毫米,萼齒5枚,卵狀披針形,長約1毫米,頂急尖,無毛;花冠白色,鐘形,長5-7毫米,裂片卵形,稍短於筒,內外兩面均無毛;雄蕊5枚,著生於花冠筒中部,與花冠等長或稍伸出,花葯白色,長2毫米;花柱長6-7毫米,無毛,柱頭頭狀。果實卵圓形,長7毫米,頂端有1小喙,藍黑色,具白霜;分核2枚,密生長柔毛。花期7-9月,果熟期9-11月。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陝西、甘肅南部、湖北西部、四川東部、雲南北部和廣西。生長在海拔610-2200米的山坡灌木林中。模式標本采自湖北房縣。
繁殖方法
扦插
硬枝扦插、嫩枝扦插均可。由於嫩枝扦插插穗充足,生根快,成活率高,故多採用。6月至8月間,選取當年生半木質化枝條作插穗,長10厘米至15厘米,除去下部葉片,只保留上部兩三對葉片,插穗基部削成馬蹄形,並速蘸500毫克/升萘乙酸水溶液,然後按株行距5厘米×10厘米,深3厘米至5厘米,插入帶塑膠拱棚的插床,噴透水並封棚,遮陰。每天噴水兩三次,以保持拱棚內的溫度和相對濕度,約20天即可生根,成活率可達95%以上。生根後,在陰棚下揭棚“煉苗”一周,便可移栽於大田培養,新移苗木需給予幾天的遮陰。嫩枝扦插,插穗的選取,以枝條梢段生根率最高,中段、基段依次降低。硬枝扦插於早春三四月進行,插穗基部在100毫克/升萘乙酸水溶液中浸泡5分鐘,或速蘸1000毫克/升萘乙酸水溶液。然後插於插床內,約經一個月可生根。
播種
8月採收成熟果實,經浸水搓洗得到純淨種子。11月下旬將種子混以3倍濕沙層積沙藏至次年春。早春三四月,在整好的苗床上,按行距20厘米至30厘米,開兩三厘米深的溝,將種子播入溝內左右,覆細土2厘米左右,上蓋塑膠農膜保溫保濕。出苗後及時去除覆蓋物,灌水、鬆土、除草。苗高5厘米時,拔除弱苗,按10厘米至15厘米間苗,並結合灌水追施稀薄液肥,促進幼苗生長健壯。當年苗高可達40厘米至50厘米,第二年春移栽定植,第三年可開花結果。
分株
多於早春萌芽前進行,將植株根部萌櫱苗連同母株一起挖出,分切成若干單株,或將兩三條帶根的萌條為一簇,進行移栽。分切時要注意保留櫱條的鬚根,以確保栽後成活。分栽後要及時澆透一次底水,注意保墒,成活容易。
栽培技術
毛核木適應性強,早春、晚秋均可移栽,極易成活。移栽定植株行距為50厘米×50厘米,定植前在土壤中施入充足的腐熟農家肥作基肥,每平方米用肥6公斤至7公斤,深翻整平。栽後適當修剪,生長期適時澆水、中耕除草,並結合灌水追施氮肥一兩次。花後應加強灌水,追施一次氮、磷、鉀肥,促進植株健壯生長,以利於結果繁盛,觀果持久。由於其果實秋冬可供觀賞,故花後及早春前不宜修剪。每兩三年重剪更新一次。
主要價值
毛核木樹形小巧,枝條密集下垂,是優良的綠化樹種和地被植物,觀果觀葉兼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