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接骨木

毛接骨木

毛接骨木(學名:Sambucus williamsii Hance var. miquelii (Nakai) Y. C. Tang)是忍冬科,接骨木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6米;老枝淡紅褐色,髓部淡褐色。羽狀複葉,小葉片主脈及側脈基部被明顯的黃白色長硬毛,小葉柄、葉軸及幼枝亦被黃色長硬毛;花序軸除被短柔毛外還夾雜長硬毛。葉搓揉後有臭氣;托葉狹帶形,花與葉同出,圓錐形聚傘花序頂生,花小而密;萼筒杯狀,萼齒三角狀披針形,稍短於萼筒;花冠蕾時帶粉紅色,裂片矩圓形或長卵圓形,花絲基部稍肥大,花葯黃色;果實紅色,卵圓形或近圓形,4-5月開花,9-10月結果。

分布於俄羅斯、朝鮮、日本、蒙古;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和內蒙古也有分布。生於在海拔1000-1400米的松林和樺木林中及山坡岩縫、林緣等處。

毛接骨木是集藥用、綠化、食用為一體的珍貴野生經濟植物,具有重要的開發利用的價值。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5-6米;老枝淡紅褐色,具明顯的長橢圓形皮孔,髓部淡褐色。羽狀複葉有小葉片(1-)2-3對,小葉片主脈及側脈基部被明顯的黃白色長硬毛,小葉柄、葉軸及幼枝亦被黃色長硬毛;側生小葉片卵圓形、狹橢圓形至倒矩圓狀披針形,長5-15厘米,寬1.2-7厘米,頂端尖、漸尖至尾尖,邊緣具不整齊鋸齒,有時基部或中部以下具1至數枚腺齒,基部楔形或圓形,有時心形,兩側不對稱,最下一對小葉有時具長0.5厘米的柄,頂生小葉卵形或倒卵形,頂端漸尖或尾尖,基部楔形,具長約2厘米的柄,初時小葉上面及中脈被稀疏短柔毛,後光滑無毛,葉搓揉後有臭氣;托葉狹帶形,或退化成帶藍色的突起。
花與葉同出,圓錐形聚傘花序頂生,長5-11厘米,寬4-14厘米,具總花梗,花序分枝多成直角開展,有時被稀疏短柔毛,隨即光滑無毛;花序軸除被短柔毛外還夾雜長硬毛。花小而密;萼筒杯狀,長約1毫米,萼齒三角狀披針形,稍短於萼筒;花冠蕾時帶粉紅色,開後白色或淡黃色,筒短,裂片矩圓形或長卵圓形,長約2毫米;雄蕊與花冠裂片等長,開展,花絲基部稍肥大,花葯黃色;子房3室,花柱短,柱頭3裂。果實紅色,極少藍紫黑色,卵圓形或近圓形,直徑3-5毫米;分核2-3枚,卵圓形至橢圓形,長2.5-3.5毫米,略有皺紋。花期一般4-5月,果熟期9-10月。

產地生境

分布於俄羅斯、朝鮮、日本、蒙古;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和內蒙古也有分布。生於在海拔1000-1400米的松林和樺木林中及山坡岩縫、林緣等處。
毛接骨木毛接骨木

繁殖方法

繁殖方法可分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兩種,野生毛接骨木很少見有實生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毛接骨木有性繁殖有一定的難度,毛接骨木種子形態成熟時但生理未成熟,需要一個促進胚後熟的過程。
播種繁殖:將採集的種子及時調製,然後採用水選的方法,選出飽滿的種粒,在15-20℃的溫度條件下保存20-30天,然後置於室外埋藏處理,在保存過程中,保持一定濕度。翌春播種前1個月,置於16-18℃的溫度下催芽,部分種子發芽時即可播種。育苗地要選擇土壤肥沃、排水、灌溉條件好的地塊,整地作床,床面高20-25厘米。播種後,覆土1厘米左右,澆1次透水。澆水保持床面濕潤,同時可使種子與土壤緊密結合。播後經常保持床面土壤的濕潤狀態,10-15天左右出苗。當年苗平均高18厘米,地徑0.3厘米。
扦插繁殖:毛接骨木也可以採用扦插育苗。在林區,比較容易採到插條。選擇健壯的1年生枝條,截成15厘米長,頂端保留1-2芽,插條底口剪成馬蹄狀,上口剪平。用清水浸泡24小時,讓插條充分吸足水分,床寬110厘米,株行距8厘米×10厘米,每平方米140株,可採用地膜覆蓋,以保持床面濕度和提高地溫,還可以減少雜草滋生。10天左右,覆膜的插穗開始萌動。覆膜扦插成活率可達75%,當年生平均高可達74.4厘米,地徑可達0.82厘米。

栽培技術

毛接骨木人工栽培,株行距應以不同用途有所區別,培育綠化用苗,株行距以0.5米×1.0米為宜。培育採集嫩芽的經濟林,其株行距以2.0米×2.0米為宜。

主要價值

毛接骨木是集藥用、綠化、食用為一體的珍貴野生經濟植物,具有重要的開發利用的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