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政治理論

比較政治理論是當代西方政治學的最重要的分支之一,它以各種政治體系整體或組成部分之間的差異和共性為研究對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比較政治理論 
  • 類型:經濟術語
框架,分析方法,

框架

比較政治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構建科學的理論框架,不同的比較政治學者之所以具有不同的特點,就是因為理論分析的框架不同。總的說來,西方比較政治學學者建立自己理論框架時都十分注意以下五個方面的問題:
1.明確的概念。明確的概念是比較政治研究必不可少的,無論是作為比較分析的單位,還是作為比較分析的標準。例如,當代比較政治學避免使用“國家”一詞,而代之以“政治體系”作為比較政治研究的基本單位,原因就是“國家”這個概念在有些時候意義相當模糊。根據西歐傳統的“國家”概念(把人民或民族、領土、主權和政府作為構成要素),無法解釋一些現存的政治實體,因此用“國家”這一術語來表示這些政治實體,可能會引起很大的誤解。此外,還有其它的一些概念。
2.方法。方法,是當代比較政治研究最為重要的一點,任何比較政治研究都必須首先確定方法,有了方法才有理論。比較政治研究的方法很多,最著名的方法有“結構--功能”分析法;“政治系統”分析法;“政治團體”分析法等。
3.分類和模式。分類是將對象分為不同類型和不同的級別;模式則是將一些不同的和相同的事實歸納為理論上的模式。分類和模式是比較政治研究處理經驗資料的主要手段。
4.普遍化普遍化即確定不同變數之間的確定的關係。普遍化的研究必須以上述研究為基礎,以便在紛繁複雜的經驗資料中尋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關係。這樣,普遍化的研究必須不斷接受新的經驗資料的驗證。
5.對象、領域和課題。比較政治是以一個以上的政治體系的行為、機構、政治過程等為研究對象,因而研究哪些政治體系就成為首要的問題。比較政治研究的領域,既研究整個政治體系或次體系,也研究特定的政治過程和機構;既研究體制和結構,也研究各種環境中政治活動的規範、信念價值,因而研究領域的確定亦是很重要的。比較政治研究的課題,諸如政策制訂、政治發展、政治文化政治社會化政治心理政治參與、政治領導、政治制度、官僚體制等範圍十分廣泛,每個研究者均有側重,須有明確的課題。
當代西方比較政治研究的理論框架,是十分龐雜不統一的,僅以基本的問題即政治體系的分類,就存在許多種不同的方法。
(1)阿爾蒙德分類法。阿爾蒙德認為,傳統分類法如民主制、 議會制、總統制、兩黨制、多黨制等已經不能有效地用於比較分析。他把世界上各種政治體系分成四個類型:①英美型政治體系;②前工業化型政治體系;③極權型政治體系;④歐洲大陸型政治體系。
(2)愛德華·希爾斯分類法:①民主政治型;②訓政民主型; ③現代化寡頭政治型;④極權的寡頭政治型;⑤傳統的寡頭政治型。
(3)阿爾蒙德和小賓厄漢·鮑威爾分類法:①原始體系, 包括原始人群、分散的體系和金字塔體系三類。②傳統體系,包括世襲體系,中央集權官僚體系和封建體系三類。③現代體系,包括世俗化的政治體系,動員型的現代體系和前動員型現代體系。
(4)多伊奇分類法:卡爾·多伊奇採用簡單的兩分法:①發達工業國家,如美國、蘇聯、英國、法國、日本等;②開發中國家,如印度、奈及利亞、埃及、伊朗、古巴等。

分析方法

比較政治理論的第二核心內容是分析方法。科學的方法既有助於資料的選擇、收集、整理和分析,也有助於揭示政治現象之間的關係;離開有效的方法,比較政治研究很難形成一整套有說服力的理論。比較政治研究的分析方法非常豐富,這裡僅概述其中幾種:
1.結構--功能分析。這是當代西方比較政治研究中影響最大、傳播最廣的理論和分析方法,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著名政治學家加布里埃爾·阿爾蒙德。這一分析方法的特點首先在於它提出了一組全新的概念,其中核心概念是“政治體系”。他認為舊的政治學術語,局限於法律和機構意義,分析的焦點集中在政治機構上,這已經遠遠不夠,因為形式相同的政治機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在各種不同力量的推動下,其功能和行為方式大相逕庭,因而需要一個更為綜合、更具有概括性的概念。“政治體系”這“不僅是詞語上的變化,而且體現了一種考察政治的新方法”。
“政治體系”是一個包括環境、輸入、轉換、輸出和轉換等部分的系統。所有的政治體系,為實現自身的目標,都要有相應的政治結構以及組成政治結構的政治角色。現代政治體系一般都有利益集團、政黨、立法機關、行政機關、政府官員和法院等政治結構,另外在考察政治結構及其行為的同時,還應了解和分析這種政治體系的基本傾向,亦即“政治體系的心理方面”--政治文化。
所有的政治體系都具有以下共同點:①各種政治體系都有政治文化;②各種政治體系都具有相同的功能;③各種政治體系都是多功能的;④所有的政治體系在文化的意義上都是混合制。正是由於這些相同的方面,政治體系的比較研究才是可能的。
這樣,阿爾蒙德以體系、過程和政策三個層次,從政治文化、政治結構、政治社會化、政治錄用、政治交流、利益表達、利益綜合等14個方面對各種政治體系進行比較分析,以文化世俗化和政治結構分化的程度作為衡量政治發展的標準。
2.系統分析。系統分析法源自生態學,比較政治研究中的系統分析方法是由一般系統理論演化而來的。政治系統是由一系列互動的政治要素組成的有機整體,它具有幾個基本性質:①政治系統都有自己的邊限,存在著始點和端點。②政治系統受環境的包圍。③任何政治系統都是開放的。④政治系統內部的各組成部分之間具有相互依賴性。⑤政治系統是一個動態系統。⑥政治系統是一個層級系統,任何政治系統均由一系列政治子系統組成。
從理論範疇看,系統分析包括三個方面:首先是描述性概念,以使一種系統有別於另一種系統;其次是與調節和維持各系統相應的概念,用來理解、調節與各系統相應的因素;最後是變化的概念,變化有破壞性與非破壞性之分,破壞性又有解體與削弱之分,非破壞性亦有適應性與成長之分。
3.政治精英分析。精英分析方法有傳統和現代之分。當代精英分析方法是從多種學科的角度對政治精英進行微觀實證的研究。其基本觀點就是認為所有的政治系統都分為兩個階層--統治者與被統治者。著名政治學家拉斯韋爾把“政治精英”定義為“獲得極大多數價值的人”。
政治精英的分析家們認為,政治精英乃是政治系統的決定性因素,政治精英決定政治系統的性質、政治過程和政治系統的變遷。
政治精英的分析方法為比較政治研究開闢了新的研究途徑,因為,不同政治系統以及同一政治系統的不同時期,政治精英的基本品質、徵召途徑、培養方式、工作作風,與大眾的關係等等,均有不同,通過這些變項的比較,就能發現不同政治系統及同一政治系統不同歷史時期中政治精英的基本區別,進而揭示整個系統的差別。政治精英分析法由微觀入手,這在注重巨觀分析的比較政治理論中可謂獨樹一幟。
4.政治團體分析。試圖通過研究政治團體進而揭示出政治系統的本質和規律。分析家們認為,政治團體或者說利益集團,對政治過程發揮著決定性的影響,政治團體之間的互動就是政治過程。所以團體研究的基點在於由個人在追求共同政治目標過程中組成相互作用的政治團體
團體分析方法強調團體而不注重個人,因為團體規範和期望對個人活動有巨大的約束力,所以團體比個人在政治過程的運動中具有更大的影響力。公共政策就是各種政治團體鬥爭和平衡而達成的妥協,政府的功能就在於調和、平衡各種利益集團衝突
政治團體的分析方法是一種中觀分析法,它是從政治系統的中層--政治團體著手,向上可以分析整個政治過程,向下亦可以分析團體成員之間及團體與成員之間的利益互動,既非自上而下,亦非自下而上,而是同時從上下兩個方面展開分析。
團體分析法打破了傳統比較政治對正規結構和法律結構的研究,有助於將“權力”、“利益”、“衝突”等概念引入比較政治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