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薩大教堂

比薩大教堂

比薩大教堂(PisaCathedral)是義大利羅馬式教堂建築的典型代表。位於義大利比薩。大教堂始建於1063年,由雕塑家布斯凱托·皮薩謹主持設計。教堂平面呈長方的拉丁十字形,長95米,縱向四排68根科林斯式圓柱。縱深的中堂與寬闊的耳堂相交處為一橢圓形拱頂所覆蓋,中堂用輕巧的列柱支撐著木架結構屋頂。比薩大教堂是中世紀建築藝術的傑出代表,對11-14世紀的義大利建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比薩大教堂
  • 外文名:Cathedral of Pisa
  • 位置:義大利比薩
  • 建造時間:1063~1350年
  • 建築風格:羅馬式
  • 設計者:布斯凱托·皮薩謹
  • 教堂地址:義大利中部托斯卡納地區的比薩
  • 建造時間:1063~1350年
  • 列入名錄年份:1987年
行前必讀,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如何到達,景點美圖,教堂介紹,建築特色,建築歷史,歷史淵源,歷史文化,歷史事件,評價,旅遊指南,

教堂介紹

義大利比薩大教堂是義大利著名的宗教文化遺產,是義大利羅曼式教堂建築的典型代表。在比薩廣場上有大教堂、洗禮室、鐘樓和墓地。比起教堂本身來說,比薩斜塔的名氣似乎更大一些。其實,它只是比薩大教堂的一個鐘樓,因其特殊的外形、歷史上與伽利略的關係而名聲大噪。並且歷經多年,塔斜而不倒,被公認為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蹟。這些宗教建築都對義大利11~14世紀間的教堂建築藝術產生了極大影響。
比薩大教堂比薩大教堂
比薩大教堂是一座典型的羅馬式建築。羅馬式建築產生於公元9世紀查理大帝(即查理曼)時期。自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的政局一直是動盪不定的。為了防禦外敵,當時的宮殿或教會建築,都築成城堡樣式,如果是教堂,就要在它旁邊要加築塔樓。於是,在築牆時,一方面把建築的全面承重改為重點承重,因而出現了承重的墩子或扶壁與間隔輕薄的牆;另一方面是創造了肋料拱頂。一般的教堂,平面仍呈以往的“巴西里卡”式,但加大翼部,呈明顯的十字架形,而十字交叉處從平面上看,由於上有突出的圓形或多邊形塔樓,漸漸接近正方形。比薩大教堂為例外,平面雖是“巴西里卡”式,其中央通廊上面是用木屋架,但其券拱結構,由於採用層疊券廊,羅馬式特徵依然十分明顯。
教堂前方約60米處是一座洗禮堂,始建於公元12世紀,它的布道壇可追溯到1260年。洗禮堂採用羅馬式建築風格,但後來的一些工程也採用了哥德式風格。圓形洗禮堂的直徑為39米,總高為54米,圓頂上立有3.3米高的施洗約翰銅像。洗禮堂內有雕刻家尼古拉·皮沙諾創作的雕塑《誕生》,其主題是耶穌降生時的情景。畫面中聖母瑪麗亞側臥其間,下面的羊群隱喻耶穌救贖的民眾。

建築特色

比薩大教堂的建築樣式,並不是純粹的巴西里卡式,而是摻有羅馬式風格的一種建築樣式。它產生於公元9世紀查理大帝(即查理曼)時期。自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的政局一直是動盪不定的,查理曼皇帝想尋求疆域統一,但帝國缺乏這種統一的經濟基礎。為了防禦外敵,當時的宮殿或教會建築,都築成城堡樣式,在封建割據的年代裡,差不多所有宮廷住宅與教會建築都築造得極其厚實,教堂的旁邊要加築塔樓。
比薩大教堂比薩大教堂
於是,在結構方面,趨向於一種有機性--有系統的機能上的平衡以及結構與形式上的密切配合,這表現在建築的結構部分與間隔部分的分工:一方面在築牆時,把建築的全面承重改為重點承重,因而出現了承重的墩子或者扶壁與間隔輕薄的牆;另一方面是創造了肋料拱頂。一般的教堂,平面仍呈巴西里卡式,但加大翼部,成了明顯的十字架形,而十字交叉處從平面上看,由於上有突出的圓形或多邊形塔樓,漸漸接近正方形。比薩教堂略為例外,它建於1063至1092年間,平面雖是巴西里卡式,其中央通廊上面是用木屋架,然其券拱結構,由於採用層疊券廊,羅馬式特徵依然十分明顯。
比薩大教堂的斜塔比薩大教堂的斜塔
比薩教堂位於義大利中部的托斯卡納省省會,由於歷史條件的原因,中部與南部的建築一般比較保守,而它附屬的塔樓則呈圓形,教堂與塔樓均為大理石結構,前面圓形的比薩洗禮堂在後來風行哥德式時期,受過大規模改建與裝修工程,故已失去原來的樣子。至於塔樓怎么會傾斜的,要涉及到公元1174年興建時的情景:原來這座白色大理石塔樓是比薩大教堂一組建築中屬於第3期的工程。原設計為8層,高56米,塔頂的鐘樓上還有7個鐘,每個鐘所發出的聲音是不同的。當第三層完工時,發現基礎沉陷不均勻。
那時的責任工程師B·皮薩諾打算在繼續建造時將下陷的一邊層高加大,以資補救,但結果沉陷得更厲害。當時為了尋求解決的辦法,工程曾經數次停頓,但最後還是在傾斜狀態下於14世紀全部營建完工。這座偏離垂直線有5.2米的斜塔,成了建築學上一段奇聞。由於它一直沒有再往下傾斜,斜塔終於也成了建築藝術中世界著名的中世紀不朽之作。不過,據最新的訊息,比薩大學的專家們從每年對斜塔的測量中獲知,塔的傾斜率在逐年地加速,對此,有人估計斜塔到不了21世紀就會倒塌,因此必須全力以赴地搶救,以免這座藝術古蹟毀於一旦。
斜塔斜塔
在義大利還有許多斜塔,但沒有一座比得上這一座出名,因為它不僅高大壯美,而且還有與眾不同的特點:1.它是圓的,這是義大利獨一無二的圓塔;2.通體用白大理石造的。伽利略曾拿這座斜塔作為自由落體的試驗場地:他拿一大一小兩個鉛球從塔頂同時落到地面,一下子把傳統觀念砸開了個口子,動搖了統治一千九百年之久的亞里士多德的權威。這54.6米高的塔頂,可偏心有5米多,是自由落體試驗再好不過的試驗場。循樓梯一圈圈繞著往上走,要拾294級才能到頂。從塔頂望比薩城,一片鮮紅的瓦頂,在純淨的藍天之下,確是明麗壯觀。

建築歷史

比薩大教堂始建於1063年。教堂平面呈長方的拉丁十字形,長95米,縱向四排68根科林斯式圓柱。縱深的中堂與寬闊的耳堂相交處為一橢圓形拱頂所覆蓋,中堂用輕巧的列柱支撐著木架結構的屋頂。大教堂正立面高約32米,底層入口處有三扇大銅門,上有描寫聖母和耶穌生平事跡的各種雕像。大門上方是幾層連列券柱廊,以帶細長圓柱的精美拱圈為標準,逐層堆疊為長方形、梯形和三角形,布滿整個大門正面。教堂外牆是用紅白相間的大理石砌成,色彩鮮明,具有獨特的視覺效果。
比薩大教堂比薩大教堂
它是羅馬-比薩藝術的最高傑作,從1068年開始花了50年始建成。教堂的正面有4層圓柱裝飾,正面和入口處大門上的羅馬風格的雕像非常精美。特別是現已成為入口的波南諾。皮薩諾建造的門被稱為是義大利羅馬風格雕塑的代表作。縱深100米的內部用白、黑的條文圖案裝飾,壯觀而明朗,顯出東方文化的痕跡,不禁讓人想起比薩作為海港的歷史。比薩諾建造的講教壇,由6根柱子和5根有雕刻裝飾的支柱支撐,中央是表現信仰、希望、慈愛的雕刻。最精彩的是其戲劇性的畫面和人體的哥德式的表現手法。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講教壇旁邊天花板吊下的一盞青銅燈,就是伽利略發現“鐘擺等時性”原理的那盞吊燈

歷史淵源

公元4世紀以後,歐洲由於基督教活動奉命合法化,各地相繼興建起了教堂建築。最初的教堂建築樣式是利用當時原有的公會堂,稱“巴西里卡”,這種公會堂原是古羅馬時的交易市場,後又充作裁判的法庭。所謂“巴西里卡”,即是中央為一長方形中堂,兩側有 較低一點的側間,在中堂的後部,有一拱門(拱券結構是古羅馬時的建築創造),那裡設定一個高出於前面的台座,作為祭壇。後來,在台座前又添設了唱詩班座席;兩側則設讀經壇。室內的光線來自側間上方的窗子,屋頂作平直的斜坡形。這種建築從外表看來雖然樸素,然而內部裝飾卻竭盡靡麗之能事:在塗有灰面的牆上鑲嵌彩色大理石或金銀珠玉等裝飾圖案,這些壁飾在燭光與視窗採光的反射下,顯得神奇眩目。比薩大教堂的建築樣式,並不是純粹的“巴西里卡”式,而是摻有羅馬式風格的一種建築樣式。
比薩大教堂全貌,最前面的圓形建築就是洗禮堂(Battistero - Baptistery);教堂的一部分被洗禮堂擋住了,後面就是著名的比薩斜塔。整個建築群坐落在一個由磚牆圍成的大院子裡,在院子的西南角有一個供遊客進出的大門。到這裡參觀遊覽是免費的。全部建築群完成耗時288年,是義大利中世紀最重要的建築群之一,也是比薩城的標誌性建築。
為了紀念比薩城的守護神聖母瑪麗亞,1063年比薩人開始在城區東北角的廣場上建築這個具有所謂羅馬-比薩風格(Romanesque - Pisa Style)的比薩大教堂(Duomo- the Cathedral)。由雕塑家布斯凱托·皮薩諾(Bonanno Pisano)主持設計,另外還有一個圓形的洗禮堂和一個鐘塔,構成一組建築群,這也是義大利仿羅馬建築之典型。正如照片上所看到的:在這組建築群中,洗禮堂位於主教堂前面,與教堂在同一中軸線上,鐘塔在教堂的東南角,這兩個圓形建築在空間上的大小、矮高、遠近搭配得當,顯得與主教堂非常和諧。
大教堂正立面高約三十二公尺,底層入口設有三扇大銅門,上有描寫聖母和耶穌生平事跡的各種雕像。大門上方是幾層連列券頂柱廊,以細長圓柱的精美拱券為標準,逐層堆積為長方形、梯形和三角形。教堂外牆是用紅白相間的大理石砌成,色彩鮮艷奪目。
教堂的外牆是用紅白相間的大理石砌成,色彩莊重和諧;始建於1153年的洗禮堂是一座用大理石建造的圓形建築,其大理石外牆牆面的裝飾華美、一圈精緻的尖拱券環繞著紅色的中央大圓穹頂,再被周圍的綠地所映襯,真是美不勝收;比薩斜塔更是廣場上的寵兒,實事求是地說,到這裡的大部分遊客都是衝著斜塔來的。比薩城的著名斜塔實際是比薩大教堂的鐘樓,是大教堂、鐘樓、洗禮堂和墓地所組成的宏偉的整體的一部分。雖然世界上還有一些也是長的東倒西歪的其他斜塔,但是應該承認,比薩斜塔的名氣最大。

歷史文化

伽利略的自由落體實驗
傳說1590年,出生在比薩城的義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曾在比薩斜塔上做自由落體實驗,將兩個重量不同的球體從相同的高度同時扔下,結果兩個鉛球同時落地,由此發現了自由落體定律,推翻了此前亞里士多德認為的重的物體會先到達地面,落體的速度同它的質量成正比的觀點。伽利略在比薩斜塔做自由落體實驗的故事,記載在他的學生維維安尼(Vincenzo Viviani,1622年—1703年)在1654年寫的《伽利略生平的歷史故事》(1717年出版)一書中,但伽利略、比薩大學和同時代的其他人都沒有關於這次實驗的的記載。對於伽利略是否在比薩斜塔做過自由落體實驗,歷史上一直存在著支持和反對兩種不同的看法。另據記載,1612年有一個人在比薩斜塔上做過這樣的實驗,但他是為了反駁伽利略而作這個實驗的,結果是兩球並沒有同時到達地面。
比薩大教堂比薩大教堂
入選世界遺產
1987年4月,國際古蹟遺產理事會提名義大利比薩城的奇蹟廣場(包括大教堂、洗禮堂、比薩斜塔和墓園)為世界遺產,認為其滿足以下四個獲選條件:代表了人類創造精神的傑作(奇蹟廣場上的四座建築堪稱建築傑作,它們在空間上的設計從藝術上角度是獨一無二);通過建築或技術、有紀念意義的藝術品、城市規劃或景觀設計,展現了在一段時期內或在一個文化區域中進行的有重要意義的人文價值的交流(奇蹟廣場的建築深刻影響了從11世紀到1284年的建築發展和14世紀的藝術發展);突出地代表了某一類建築或技術的,並且展示了人類歷史上的某一段或幾段非常重要的時期(奇蹟廣場包含了幾座典型的宗教建築,各自擁有不同的宗教作用,共同組成了一個中世紀基督教建築的典範);直接或明確地同某些具有突出的、普世的價值的事件、現實的傳統、思想、信仰、文化作品或文藝作品相聯繫(19歲的伽利略在比薩大教堂內觀察銅製吊燈的擺動,從而發現了小擺動的等時性定律,這是他動力學研究的序幕。在比薩斜塔頂的實驗使他得出了自由落體定律。奇蹟廣場上的兩座建築直接同物理學的歷史相聯繫)。 1987年12月,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11次會議決定將其收入世界遺產名錄,編號第395號。

歷史事件

1063年建造大教堂。
1171年開始建造洗禮堂。
1260年完成尼古拉·皮薩諾的布道壇。
1275年建成洗禮堂。
1302年用馬賽克裝飾半圓形教堂後殿。
1990年關閉洗禮堂。
1992年起加固洗禮堂基礎部分。

評價

在一片寬闊的草坪上,坐落著聞名於世的比薩中央教堂廣場,這裡紀念碑、堂成群,其中有四件中世紀時的建築傑作,那就是大教堂、洗禮室、鐘樓(即斜塔)和墓地。這些建築對義大利11世紀到14世紀間的紀念藝術產生了極大影響。

旅遊指南

周圍有很多買東西的小攤。最有特色的是傾斜著的杯子。有很多種。最便宜且好看的要4.5個歐元。大體上這一類的杯子4-10歐元不等。
質量好的就貴。
此外,所有的參觀都需要門票。廁所要付錢。大概1-1.5歐元。上塔要排很長時間的隊。如果跟團的話,除非安排了。不然很難擠上去。
可以在塔後面的草坪上拍推塔,或者靠塔的照片。周圍有很多面具很好看,但是在威尼斯買會更便宜。意大利麵要在超市買的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