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干挖心

比干是殷商時期沫邑(今河南衛輝)人,是商朝第30代王帝乙的弟弟,按照商朝的繼承法,長子繼位,次子分封。比干既是封王,又是當時商朝最高的政務官“少師”。

簡介,相關信息,天下第一仁,天下第一廟,天下第一墓,天下第一碑,情節概述,比干後代,一段奇史,後世影響,紂王為王的原因,

簡介

比干,子姓,沫邑人(今衛輝市北)。生於殷帝乙丙子之七祀(公元前1092年夏曆四月初四日),卒於公元前1029年。一生忠君愛國倡導“民本清議,士志於道。”為商朝貴族商王太丁之子,名乾。比干幼年聰慧,勤奮好學,20歲就以太師高位輔佐帝乙,又受託孤重輔帝辛。乾從政40多年,主張減輕賦稅徭役,鼓勵發展農牧業生產,提倡冶煉鑄造,富國強兵。商末帝辛紂王暴虐荒淫,橫徵暴斂,比干嘆曰:“主過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過則諫不用則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樓強諫三日不去。紂問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義所以自恃。”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信有諸乎?”遂殺比干剖視其心,終年63歲。比干夫人媯氏甫孕三月,恐禍及,逃出朝歌,於長林石室之中而生男,名泉(林姓始祖)。比干為林氏之太始祖。而如今林姓後人在各個領域內,成績非凡。
後來周武王為比干封墓,賜林姓;魏孝文帝拓跋宏立廟宇;唐太宗下詔封謚“忠烈公”、“太師”;宋仁宗為《林氏家譜》題詩、元仁宗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題詩、清宣宗修複比乾廟正殿等等。民間都把比干尊為文財神。
史記· 殷本紀》載:殷紂王的叔父比干,為人忠恥正直,他見紂王荒淫失政,暴虐無道,十分著急,常常直言勸諫。在一次勸諫時,紂王大怒道:“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竅!今天我倒要看看你的心是不是七竅!”……民間流傳,比干怒視紂王,自己將心摘下,扔於地上,走出王宮,來到民間,廣散財寶。他雖然沒了心,但因吃了姜子牙進給他的靈丹妙藥,並不曾死去。因為沒了心,也就無偏無私,辦事公道,所以深受人們愛戴,稱讚。當時,在比干手下做生意,買賣公平,童叟無欺,於是人們就把他作為財神供奉了起來。

相關信息

比干,姓子名乾(公元前1092年~公元前1029年),殷朝王子,也稱王子比干。比干是殷朝的政治家,是殷朝王室的重臣,曾在國王左右輔佐國政。比干忠君愛國,為民請命,是敢於直言勸諫,要求君主改善政治的愛國者,被稱為“亘古忠臣”。受到人民民眾的尊敬和愛戴,比干廟裡陵墓古蹟,碑墓均有傳奇,草木皆有說法,且生得奇特怪異,是天意,是巧合,這是一個永遠也解不開的謎,但這些神奇的傳說經久不衰。

天下第一仁

因為他是歷史上第一個以死諫君的忠臣;比干是商紂王的叔父,又是他的丞相,比干對紂王倒行逆施的暴虐統治不滿,多次向他諫阻,紂王不聽,比干最後只好以死相諫,死後葬在新鄉衛輝。

天下第一廟

因為它是中國第一座墓、廟合一的建築,始建於北魏,我們現在看到的建築群為明代弘治七年重建的。在中國古代名人遺留至今的著名古廟中,有孔廟、岳飛廟,但廟主的歷史均比不上比干廟,比孔廟早500多年。自唐朝以來歷代英明皇帝加以封謚和維修,眾多文人雅士以詩詞的形式,高度評價了這位亘古忠臣,並立碑紀念,使比干廟成為碑碣林立,古文化色彩濃郁的文物寶庫。比干是商紂的宰相,紂王的王叔。據《史記·殷本紀》載:“殷紂王的叔父比干,為人忠恥正直。他見紂王荒淫失政,暴虐無道,常常直言勸諫,後紂王怒而摘其心”。比干廟占地百餘畝,飛龍雕柱,蒼松古柏,整個建築古樸典雅。

天下第一墓

因為它是第一座史有記載的墳丘式墓葬;沿比干廟中心甬道穿過三門可見比干墓,為周武王所封,距今已三千餘年的歷史了,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魏孝文帝因墓建廟,稱為天葬墓,相傳比干死後,天降大風,飛沙走石,卷土將比干屍骨埋於此處,故稱其墓穴為天葬墓。又說天葬墓四周生出許多沒心菜和空心柏樹,象徵比干為國盡忠,耗盡了心血。

天下第一碑

比干廟裡有個石碑,是孔子用劍刻的碑,上書“殷比干莫”幾個字,因為這是孔子留在世上的唯一真跡,被稱為“天下第一碑”。因為碑下就是土地,所以孔子寫個 “莫”而不是“墓”字。公元前497年,孔子55歲,這年春天他從魯國來到了衛國,住在大夫顏仇家裡,汲縣屬衛國(淇縣)管轄,孔子在衛得不到衛靈公重用,他就帶著徒弟到匡城蒲鄉(今河南長垣),經過牧野,忽然車子壞了,他問左右這是什麼地方?答曰:衛地。孔子非常激動,說這是仁人之墓,恭敬舉行了祭奠,揮劍刻下四字“殷比干莫”。“莫”與“墓”在古代是通假的。這其中還流傳著一個小故事:據說,孔子是借地為土,故意把墓寫成莫字。後來,有個好為人師的縣令看到這塊墓碑,譏笑孔子寫了錯別字,就撥劍刻上一土字,剛刻好,烏雲滾滾,雷聲大作,轟隆一聲,將土字劈掉,就成了現在這樣一塊殘碑。我們剛才在乾隆御碑上看到“早許三仁,詎惟四字”。四字就是指這通殘碑上的“殷比干墓”,上書“宣聖真筆”,為乾隆皇帝所留。千百年來後莫衷一是,如何證明是先聖真師孔子所留呢?紂亡之後,周之後皆稱之曰商。武王也直名之曰商王受,而獨聖人以殷稱之。嘗曰:丘也殷人也。故殷因於夏禮殷有之仁更不言商。前比干廟而冠以殷,可知為聖人筆也。不然由周而來幾千歲往也,中間兵火頻繁。遭非有神物呵護持,怎能完固,僅有半字之缺?乾隆對金石玉玩甚有研究,他大筆一揮,以官方權威人士對殘碑作鑑定,從此以後無人爭議。山東曲阜孔廟作為聖人府邸也無孔子筆墨,於是專程派人前來出價二千萬商議購買。
微子是商朝紂王的長兄,比干是微子的叔父。紂王荒淫無道,招致朝野上下強烈反對。朝中大臣紛紛議論要廢紂王、立微子。紂王聞聽此事,便貶微子到微子國(今山西省長治市潞城微子鎮一帶)做諸侯。微子來到微子國,同百姓一起放牧牛羊,墾荒造田,栽桑植木,勤耕善織,修建家園。數年後,便興旺發達起來。
微子振興國的訊息傳到朝中,朝中大臣無不稱快。一向憂國憂民的比干丞相,得知此事,更是喜出望外。他從國都朝歌來到微子國,找到微子。在微子國的所見所聞,使他興奮不已。回朝之後,他向紂王進諫,勸他效法微子,救國救民。紂王哪裡聽得進去。這時,紂王身旁的妲己不懷好意的地說:“陛下,他不是說要為你敬獻忠心嗎?你應該把他的心拿出來,看看到底是紅的,還是黑的?”紂王聽信讒言,竟當場將比干剖腹掏心。
比干被掏心之後,竟未死去。他忍痛徒步來找微子。走到微子國東一座土山上時,臥地而死。
後來,人們便在這裡修了比干廟(三仁祠),塑起比干像,把這座土山叫做比干嶺。

情節概述

紂王即位之初的表現,能稱得上英明君主,他親率大軍東征徐夷(今徐州一帶),在戰場上往來衝殺,驍勇無比,嚇得徐夷酋長反綁著雙手、口銜國寶玉璧、穿著孝服、拉著棺材向紂王投降。紂王率領軍隊一直打到長江下游地區,東夷部落紛紛臣服。當紂王凱旋時,比干帶著文武大臣,步行幾十里前往迎接,當時的民謠甚至唱道:紂王江山,鐵桶一般…… 但很快紂王就“腐化墮落”了,他大興土木,強迫奴隸為他修建宮殿,還建造了一座高高的摘星樓,整天在上面與美女、美酒相伴,朝朝笙歌,夜夜曼舞,從此商朝的國都就改名為朝歌(今淇縣)了。 史書上記載紂王的種種劣跡完全能讓讀者忘記他曾經的功勞,而且每一樁都少不了壞女人妲己。紂王有次正和妲己飲酒,遠遠望見一老一少正在渡河,小的走在前面,已經過河而去,老的落在後面猶豫不前。紂王說:小孩骨髓旺,不怕冷;老人骨髓空,怕冷。妲己不信,紂王就命士兵把兩人抓來,用斧子砸開他們的腿骨讓妲己看。這條河從此被叫做“折脛河”。 比干看到紂王的所作所為,就坦率地直諫,並帶著他去太廟祭祀祖宗,給他講歷代先王的故事:商湯創業時的艱難,盤庚用茅草蓋屋,武丁和奴隸一起砍柴鋤地,祖甲約束自己,喝酒從來不過3杯,唯恐過量誤國……紂王表麵點頭稱是,但並不真正改過,而且愈加荒淫暴虐。他不但在王宮裡“流酒為池,懸肉為林”,而且還表演“真人秀”,“令男女裸而相逐其間,是為醉樂”。 紂王的愛妃妲己喜歡看人受虐的情景,有一種叫做炮烙的刑具,就是她發明的:用銅做成空心的柱子,行刑的時候,把犯人脫光衣服綁在柱子上,再把燒紅的炭火放進銅柱子…… 妲己說她有辨認腹中胎兒是男是女的本領,紂王就抓來100個孕婦試驗。妲己讓她們先坐下再站起來,然後對紂王說:先抬左腿者是男,先抬右腿者是女。紂王不信妲己就命人當場剖腹檢驗…… 比干看到紂王和妲己害人取樂的場面,氣得渾身發抖,一邊自言自語“我是皇伯,強諫於王”,一邊疾步走到紂王面前,直言他的錯誤,並且請求將妲己斬首,全門賜死!紂王憤憤地坐在那裡,一句話也不說。比干繼續說:當年湯王時,天下大災,餓殍塞途,湯王下車撫屍而哭,自責無德。又立即開倉濟貧,飢者得食,寒者得衣,天下稱頌。你今天的作為與先王的仁政背道而馳,若不改悔,天下就危險啦!紂王聽完氣得拂袖而去。 比干回到家中,請來箕子和微子商議,讓他們向紂王進諫。第二天,箕子去勸紂王,紂王卻將箕子的頭髮剪掉,把他囚禁起來,微子進諫,紂王依然不聽,微子只好抱著祖先的祭器遠走他鄉。大臣辛甲進諫了75次,紂王絲毫不改,於是投奔了周文王。許多大臣看到紂王已經無可救藥了,紛紛棄商投周。紂王已經落到了眾叛親離的地步。而此時,周武王率軍東征已經打到了孟津,背叛殷商來和周會盟的大小諸侯有800多個,商王朝已是風中殘燭了。 比干覺得為人臣子不能像微子那樣說走就走,就是殺頭挖心也得據理力爭。“主過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即諫不從且死,忠之至也。”他冒著滅族的危險,連續3天進宮抨擊紂王的過錯。 紂王被比干批評得無言以對,惱羞成怒地喝問:你為什麼這樣堅持?比干說:“君有諍臣,父有諍子,士有諍友,下官身為大臣,進退自有尚盡之大義!” 紂王又問:何為大義?比干答:夏桀不行仁政,失了天下,我王也學此無道之君,難道不怕丟失了天下嗎?我今日進諫,正是大義所在!紂王聽到這裡勃然大怒,於是說:“吾聞聖人之心有七竅,信有諸?”說罷,命人剖胸取心,比干毫無懼色,慷慨就戮……

比干後代

比干被害後,紂王還要將其滿門抄斬,比干的夫人陳氏當時身懷六甲,被同情比干的士兵偷偷地放了出來,在附近一處山林里生下了比干的遺腹子。紂王的追兵趕到後,查問孩子的姓氏,陳氏急中生智,指林為姓,躲過了這次劫難,林氏由此起脈。周武王滅商建周后,為比干封墓,正式賜比干的兒子為林姓,賜名為堅,封河清公,食采於博陵(今河北省安平縣一帶)。所以林堅就是林姓的始祖,比干成了林姓的太始祖。
比干廟的正殿雄偉壯觀,面闊五楹,進深三間,大殿屋頂上用彩色的琉璃瓦覆蓋,並且裝飾著脊獸,飛鳥,甚是醒目。正殿中央,供奉著亘古忠臣比干的高大塑像。我看著比干的形象,總感覺有點面熟,聽了介紹才知道,原來他就是過年時大門上貼的文財神!民間傳說,比干死後,玉皇大帝封其為文財神,千百年來,人們把他的形象貼在門上,希望能保佑平安,招財進寶。(圖三)一個來燒香的當地村民告訴我,這裡早就有這樣的民俗,凡是遇到了煩心事,就到廟裡拜拜比干,“拜拜文財神,事事都順心!”
比干廟的東配殿里,供奉著比干的3位後代,中間一位自然是林堅,他長方臉型,稜角分明,攏袖正襟端坐,頭戴蟬冠,一副上古公爵的威儀。右邊是林放公,雍容華貴,他是比干的24代孫,春秋時期的魯國人,是孔子門下七十二賢人之一,他是河南光州林姓的祖先,現為北林的始祖。
左邊是林祿公,是比干的56世孫,晉朝人,為今天福建莆田林氏的祖先,莆田林氏後來成了最大的林姓分支,由於地理原因,莆田林氏家族中有許多人遷到海外,如今,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一帶的林姓都是這一支。所以稱林祿公是南林的始祖。
比干廟的西配殿里供奉的是媽祖像,她就是在我國東南沿海一代和台灣地區普遍供奉的媽祖神婆。到了比干廟才知道,原來大名鼎鼎的媽祖也是比干的後代。媽祖生於北宋建隆元年,是南林始祖林祿公的第22世孫女,比干的第78代孫女。媽祖的故事在內地知者甚少,但在沿海一帶卻是婦孺皆知。她的本名叫林默娘,傳說她出生後,滿月時還聽不到哭聲,故取名默娘。她十幾歲時就開始在海上幫助漁民和商船,解救落水的漁民和船員,辦了許多好事,在當地很有威望。默娘28歲那年的九月初九,她在海上營救遇險的漁民,不幸被龍捲風捲走,羽化升天,人們為了紀念她建立寺廟,尊其為海神。後來人們稱她為媽祖、天妃、天后,是中國影響最大、信徒最多的女神。如今在我國沿海一帶,漁民每次出海前,都要拜媽祖以保平安。1900年,梁啓超陪同孫中山先生朝拜媽祖天后宮時曾寫下一副對聯:向四海顯神通千秋不朽,歷數朝受封典萬古流芳。
比干廟的“廟主”告訴記者,林氏後裔繁衍昌盛,歷史上讀書做官的人特別多,歷朝歷代科舉考試,都少不了姓林的,所以自古就有“無林不開考,無林不揭榜”的說法。最近幾十年來,海內外的林氏後裔紛紛來到比干廟尋根問祖。(圖九)1993年,比干誕辰3085周年的時候,全世界的14個國家和地區的24個林氏宗親會1500餘人齊聚衛輝,舉行了盛大的祭奠儀式。

一段奇史

自打“比干剖心”之後,這樁千古奇冤就成了歷代文人名士的同題作文,比干廟裡眾多的碑刻詩文就是明證,英明的君主惋惜比干生不逢時,仕途坎坷者則借古諷今,感慨自己的命運,還有許多為人臣者唏噓感喟做忠臣的不易。
年輕的講解員指著比干廟裡的碑廊驕傲地對記者說:“這裡可是比干廟文物古蹟的精華所在。比干廟裡共保存著歷代帝王將相、地方官員、文人墨客的碑碣86通。依次看需要好幾天,我還是向你們介紹最珍貴的幾通吧!”看來這小姑娘要從精華所在里挑出精華來。
“最著名的就是這通魏孝文帝的《太和碑》了,它上面刻錄著孝文帝寫的《吊比干墓文》。這是比干廟裡最早的一通石碑。”大眼看去,這石碑並無特別之處,仔細看確實與眾不同,碑身四面竟都刻有文字(圖五)!石碑陽面的正文是魏碑字型,瘦硬峻峭,據說是南北朝大書法家崔浩所書,素與龍門20品齊名,為當今國內罕見的書法極品!
孝文帝寫的這篇碑文後人評價也很高,文章的開端以犀利的筆鋒痛斥殷紂王的“猖敗暴虐”,接著熱情地頌揚了比干忠貞正直,抒發了對這位亘古忠臣的敬仰與懷念,惋惜比干生不逢時,不能為北魏的宏圖大業直諫進言,最後,孝文帝還用較多的筆墨幻想比干驅龍駕鳳,遨遊在天國人間的情景。文章行文浪漫,語言瑰麗,依稀有屈原《離騷》的影子。

後世影響

“比干剖心”的故事之所以在民間婦孺皆知、長盛不衰地流傳,也是因為它恰好符合國人傳統文化的心理,首先是“報恩”的情結,紂王能繼承王位,比干起了關鍵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比干有恩於紂王,但紂王恩將仇報,立刻引起人們的巨大憤慨;比干忠心為國,更易激起老百姓的同情。其次,紂王做的種種壞事似乎都是妲己唆使的,這就更迎合了“女人是禍水”的傳統文化心理。那個和紂王差不多壞的夏桀身邊不也有一個妹喜嗎?
今天,當我們在太史公的幫助下回到當年的歷史現場,仍能嗅到濃濃的血腥,3000多年前那慘烈的一幕幾乎抹去了整個商王朝的亮色,而比干捨生取義的浩然正氣卻長留世間,引領著歷代諫臣前仆後繼,赴湯蹈火。
在中國幾千年的官僚歷史上,忠臣勸諫可謂一道獨特的風景,為人臣者因直諫而遭難甚至付出生命代價的幾乎歷朝歷代都有,文學作品中類似的情節更是比比皆是,其中無疑有比干的“模範”作用。3000多年前,比干就為後人創造了一個難以逾越的“死忠”標準,正如後人評價的“自古拒諫之君莫甚於紂,自古死忠之臣莫甚於比干”……

紂王為王的原因

帝乙在位很短,臨終時,他與兩個弟弟比干和箕子商量王位繼承人的事,箕子建議立賢能善良的大兒子微子,比干則主張讓小兒子帝辛繼承王位。比干說,微子雖是長子,但不是帝乙的正妻所生,帝辛雖小,卻是嫡子。最終帝乙採納了比干的意見,讓帝辛繼承了王位。其實比干力爭帝辛繼承王位,並非完全為了維護商朝的繼承法,更重要的是他偏愛這個侄子。據太史公的記載,帝辛“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無論是頭腦還是四肢,都很發達。有一次王宮的一根頂樑柱壞了,工匠要搭一個架子,把梁頂住,再換上新柱子。帝辛說,你們別麻煩了,我用手托著房梁,你們換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