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和飲,中醫方劑名。出自《古今醫鑒》卷五,具有健脾補氣,燥濕和胃。主治水谷不納,聞食氣即嘔,病久胃虛嘔吐。
基本介紹
- 出處:《古今醫鑒》卷五
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義,
組成
人參一錢3g,白朮一錢3g,茯苓一錢3g,藿香八分2.4g,陳皮五分1.5g,砂仁五分1.5g,神曲一錢(炒)3g,甘草五分1.5g。
用法
上銼作一劑。用十年以上陳倉米一合(75g)順流水兩鐘(400ml)煎沸,泡伏龍肝(灶心土),研細攪混,澄清取一鐘(200ml);另加生薑三片,大棗兩個,同煎七分(140ml),稍冷服,日進三服,即止。
功用
健脾補氣,燥濕和胃。
主治
水谷不納,聞食氣即嘔,病久胃虛嘔吐。
方義
方中人參為君,益氣調中,以復健運。白朮、茯苓健脾祛濕;砂仁、藿香芳香化濕,理氣調中,和胃止嘔,共為臣藥。陳皮理氣化濕,調中和胃;神曲消食健胃;灶心土溫中止嘔,生薑、大棗調補脾胃,均以為佐助。甘草為使,益氣補中,調和諸藥。全方配伍,共收補中理氣,和胃止嘔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