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秀樓

毓秀樓

毓秀樓,1931年由旅菲華僑吳天敬建於福建省晉江市金井鎮圍頭村。1958年8月23日始,解放軍安業民烈士生前所在部隊在圍頭與金門國民黨軍展開炮戰,毓秀樓遭國民黨軍炮擊,牆上彈孔累累。毓秀樓是“8·23”炮戰紅色旅遊的景點,1999 年被晉江市評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是泉州市、晉江市的“國防教育基地。毓秀樓周邊尚有多處戰場遺蹟以及人文景觀,以及國家3A級旅遊景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毓秀樓
  • 地理位置:福建省晉江市金井鎮圍頭村
  • 建造時間:1931年
  • 層數:2
概述,彈痕累累毓秀樓,炮戰工事,附近景觀,旅行提示,

概述

毓秀樓位於福建省晉江市金井鎮圍頭村。
毓秀樓系旅菲鄉僑吳天敬於1931年建造,磚混二層,外觀呈中西合璧風格;所用鋼筋、水泥均由菲律賓運來。毓秀樓是圍頭村最引人注目、最具歷史滄桑的建築之一。
毓秀樓
圍頭村在宋代即是著名漁港。該村位於閩東南沿海圍頭半島最南端,距離金門僅5.6海里。1958年8月23日,解放軍安業民烈士生前所在部隊在圍頭與金門國民黨軍展開炮戰,毓秀樓遭國民黨軍炮擊,牆上彈孔累累。毓秀樓是“8·23”炮戰紅色旅遊的景點,1999 年被晉江市評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是泉州市、晉江市的“國防教育基地。
離毓秀樓約50米處,有安業民烈士紀念碑和烈士生平事跡紀念長廊,是晉江市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彈痕累累毓秀樓

1958年,解放軍海軍海岸炮兵某連部進駐毓秀樓,後為西線運輸支前的臨時指揮所。當年8月23日下午5點30分,解放軍炮擊金門,國民黨軍還擊,炮彈在海灣上空橫飛,戰事持續一個多月,史稱“八二三”炮戰。在炮戰中,毓秀樓被數十發炮彈擊中;據說,其中有6顆炮彈穿入毓秀樓,所幸均未爆炸,只留彈洞。毓秀樓門臉坍塌,牆壁多處受損。門牆上、樓板上都留有彈孔,大的直徑達30厘米。戰後毓秀樓失修,木格窗欞逐漸朽壞,水泥樓梯扶手脫落,其殘敗景象至2009年依然保存。
毓秀樓

炮戰工事

毓秀樓下有一掩體,連線一段地道,通樓後的村委會。這條寬5米、長20米的通道,在炮戰時是臨時指揮所。
毓秀樓
從毓秀樓往海邊走幾百米,是一片臨海空地,在一處堆著沙袋的地方,是鋼筋水泥結構的防空洞入口:高約1.7米,兩人可並行通過。雖然防空洞裝了電燈,但仍然幽深昏暗,彎曲起伏。幾步樓梯向下,又高又急;下來轉彎後是幾平方米的小室。不遠處有樓梯向上,通一處碉堡,須彎腰進入。當年,火炮和機槍就從洞眼伸出,直指海面。距海最近處,是一座厚厚的碉堡,也是防空洞末端,前有一段塹壕,塹壕外就是大海。“碉堡四通八達,上下三層,深20米,長共250米。”當地人洪老伯說,洞裡功能齊全,有人被飛彈傷到,也能送到通道的臨時手術台治療。
早年的軍事機密處所,後得以向公眾開放。通道內配有仿真音效裝置,炮聲隆隆;走在地道,身臨其境,感受當年激烈的戰事。

附近景觀

圍頭是閩東南的一顆天然明珠。一年四季常有藍天、白雲、碧波、白沙、習習海風、成群魚鷗,美麗而不搶眼,一派幽雅、祥和與寧靜。
由於台灣海峽激烈的地殼運動,這裡形成獨特的海蝕地貌:海灣相連,海水清澈,沙灘潔白,絕壁巍峨。海蝕石形狀怪異,有如犬牙交錯,鬼斧神工,變幻莫測。其中最著名的,是金沙灣和月亮灣。
金沙灣面臨海峽,長2000米,博大粗獷,是天然的海濱浴場。南面的月亮灣,有樹林和峭壁呵護,是垂釣、觀海、情侶親昵的好場所,靜謐似姑娘。
天氣好時,萬米之外的金門島全在眼下。而兩岸共一水的海浪,隨著海風急涌,幾分鐘就可漲高1米,海中央即形成巨浪,數條白浪如雪花堆積,伴著澎湃之聲飛奔而來,“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由於獨特的戰地遺址和優美的海灣,圍頭海灣被評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

旅行提示

圍頭村離晉江市39公里,省道308線直通到圍頭海邊。
附近有抗倭英雄戚繼光“四王府”,鄭成功、施琅屯兵處、古井等景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