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秀台(河南省許昌縣毓秀台)

毓秀台(河南省許昌縣毓秀台)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位於河南省許昌市許昌縣張潘鎮盆李村,是漢魏故城遺址在地面上的唯一實物遺存,是當時天子祭拜天帝的地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毓秀台
  • 位置:河南省許昌市許昌縣張潘鎮盆李村
  • 別稱:天爺廟
  • 作用:漢獻帝祭天之所
歷史,現狀,

歷史

毓秀台,是一個莊嚴肅穆的地方。東漢末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自洛陽遷都於許,毓秀台正是漢獻帝祭天之所。每年秋分時節,漢獻帝都要率文武百官在此祭天,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昔日的毓秀台,掩映在林蔭之中,綠意擁簇,高接雲天。台下布列著數十處豪華的宮殿式建築,是漢獻帝祭祀前暫歇的地方。據《漢魏故城圖》載,毓秀台前有漢御殿,為漢獻帝祭天時齋戒沐浴之所,還有神廚、家畜亭等。台上原有天爺殿、東西廂房、天王殿、山門等建築,四周雕欄玉砌,正中聳立著一處高峻的壇廟,叫玉皇殿(天爺廟)。從大殿逐級而下,是青磚鋪就的廣場,這裡有象徵四方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石像,正中矗立的一尊青銅巨鼎,叫“神壇”。廣場兩旁,還有月神台和雨神台。毓秀台下還有個寬8尺、高1丈的地洞。穿過地洞門就是60階青石甬道,當年天子就是從這裡登上台頂的。(關於此地洞,據說曹操當時挖此洞,讓士兵從此過,從而營造士兵很多的假象展示給劉備看)。不禁讓人想起毛**同窗好友周世釗《五律·過許昌》的詩句:“野史聞曹操,秋風過許昌。荒城臨曠野,斷碣臥殘陽……”居村民相傳,曹操的母親正埋在此台下。
毓秀台是漢魏故都在地面的唯一實物遺存,具有建築學、史學、方誌學等學術價值。

毓秀台

現狀

經過千年的風風雨雨,漢魏故城已化為瓦礫遍地的高坡,毓秀台也成了一座其貌不揚的土台子。毓秀台前面,一條小河自西向東蜿蜒而去,日夜不停的潺潺流水見證著歷史的滄桑。毓秀台建立在盆李村之上,毓秀台西面是一個曾經駐紮過御林軍的地方,叫營王村;南面的村莊叫城南董;後面高坡上是古城村;古城村北面是城後董、城後徐兩村;東北一個村叫城角徐。從這些村名上,還依稀可看到昔日魏都的氣勢與輝煌。
在盆李村,還有祭拜關羽的關爺廟,村民雖時常祭拜,但關爺廟仍破舊不堪。
現在的毓秀台是四鄉村民們捐築的,在民國時期,軍閥到過這裡屠城,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這些被定義為封建迷信,毓秀台被整個推平,現在我們看到的毓秀台是重建的。
毓秀台上略顯狼狽,但仍有熱心的村民自發的每天在這裡看守,防止有人破壞。
當多日不下雨時,村子裡老一代的人會到這裡來燒香求雨,祈求收成更好。
毓秀台
毓秀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