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蛇魚

毒蛇魚

毒蛇魚分布在全球的熱帶至溫帶海域的代表性深海魚。它們的牙像毒蛇的牙齒,長而伸出。毒蛇魚,另一種極具掠奪性的魚類的代表。與琵琶魚相似,在毒蛇魚身體的某個部位也有一個發光器官,且處於淺水區。當夜晚來臨時,它們就會游到更淺的區域,約莫不到700英尺深的海域,尋找自己的獵物,因為這裡獵物似乎更豐富。身體上有很多發光器,利用這些發光器引誘獵而捕食。口開得很大,胃就像橡皮極具彈性,因此能吞下和本身同大的獵物。追逐浮游生物,晚上到海面附近,白天則向深海內移動。

中文學名毒蛇魚別 稱蝰蛇魚,蝰魚綱輻鰭魚綱科巨口魚科分布區域全世界大 小12-24英寸拉丁學名Chauliodus sloani界原生生物界目巨口魚目屬蝰魚屬棲息深度250-5,000英尺英文名Viperfish, Sloan's Viperfish中文學名毒蛇魚別 稱蝰蛇魚,蝰魚綱輻鰭魚綱科巨口魚科分布區域全世界大 小12-24英寸拉丁學名Chauliodus sloani界原生生物界目巨口魚目屬蝰魚屬棲息深度250-5,000英尺。

基本介紹

介紹,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生活習性,

介紹

毒蛇魚別名蝰蛇魚、蝰魚(拉丁文學名:Chauliodus sloani;英文名:Viperfish或者Sloan's Viperfish)為輻鰭魚綱巨口魚目巨口魚科蝰魚屬的魚類。一般在海面下80-1600米的水層出沒,在身體的某些地方長有發光的器官,包括一個用來作捕食誘餌的長長背鰭。毒蛇魚是一種小型、暖水性且具代表性的深海發光魚類,該魚無毒,身體銀虹色,細長的身體,背鰭與較多的連續發光器的位置向前,體長可達35厘米,屬肉食性,以魚類及甲殼類為食 。分布於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溫熱帶海域、地中海、台灣島以及南海、東海等海域,垂直分布約4700-300米 。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直布羅陀。
毒蛇魚毒蛇魚

形態特徵

蝰魚屬於輻鰭魚綱巨口魚目巨口魚科,蝰魚屬,是海洋深處的兇猛捕食者之一。均為深海種類,沿體側有發光器,有的在末端和口腔內也有發光器,所發之光有時用於誘集攝食其他魚類。蝰魚因牙大且突出兩齶之外似蝰蛇而得名。體型均小,體型最大的是斯氏蝰魚(Chauliodus sloani),長可達30公分(1英尺)。它們有著大嘴和長長的尖牙,它們的牙如此之長,以至於無法安放在嘴裡,下牙向後一直彎曲都快碰到了眼睛,科學家認為它們的捕獵方式是快速游向獵物,然後把獵物釘在自己的牙齒上。
毒蛇魚
蝰魚有一個合葉狀的頭骨,下頜可以轉得很開從而吞下大獵物,胃就像橡皮極具彈性,因此能吞下和本身同大的獵物,而且它們的胃還能起儲存的作用,如果食品多了,就多吞食一些,放到胃裡儲存起來。
蝰魚是晝夜垂直洄游魚類,白天的時候它們呆在5000英尺(1524米)深處,晚上則來到不到2000英尺(609.6米)深的水域,這裡的食物更加豐富。
它們頭部後面的第一塊脊椎實際上起著減震器的作用,這個樣子恐怖的動物有一個延長的背骨,頂端有一個發光器,然後用它們近親黑巨口魚那種方式逗引獵物。有人曾見到它們一動不動地停在水中,在頭頂不斷晃動這個誘餌來吸引它們的美餐。它們身體側面也有發光器,這些發光器則不是起誘餌作用,主要是用於交配時發信號,以吸引其它的蝰魚。

生長環境

毒蛇魚一般在海面下80-1600米的水層出沒,是這個深度的海洋中看上去最面目可憎的魚類之一。這種魚有一些全身黑色,在身體的某些地方長有發光的器官,包括一個用來作捕食誘餌的長背鰭。一些毒蛇魚(以及其他許多深海的魚類)並不含有任何的色素成分,所以它們看起來是“透明”的;它們還有大大的眼睛,為了在黑暗的海底收集到更多的光線;而發光器官是通過一些化學過程實現放出光芒的效果。

分布範圍

中國東海、南海,國外見於日本及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熱帶至溫帶76.2-1524米的深海海域。

生活習性

蝰魚在深海中之所以把自己裝扮得如此“美麗”,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充分地引誘獵物,進而兇殘地捕食之。
毒蛇魚毒蛇魚
通常人們都會認為生活在深海中的魚類會十分奇特,而蝰魚就是其中最為奇特的深魚類之一,這種外形怪誕魚類的牙齒非常大,其嘴部無法裝配其牙齒,只能將牙齒暴露出來,顯出一副十分可怕的樣子。它遊動時速度很快,能夠飛速地沖向獵物,並用牙齒牢牢地咬住它,牙齒像釘子一樣深深地插入其身體。
由於蝰魚可把自己的嘴張至正常大小的兩倍,加之其胃極具彈性,所以可吞下與自己同等大的獵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