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毛蟲

毒毛蟲,多種鱗翅目昆蟲,體上生有毒毛的幼蟲。

蝶類中,蛺蝶科有些種類的幼蟲生毒毛。蛾類中,枯葉蛾科、毒蛾科、巨絨蛾科等科中有毒毛蟲。毒毛刺激皮膚,引起疼痛、劇癢、皮炎,有的糊仔犁還導致關節畸形及功能障礙。刺毛蟲 刺蛾的幼蟲。俗稱楊辣子。幼蟲體大多粗短,有紅、黃、綠、黑相間的色彩,體背有大量刺枝毒毛,毒刺枝內有毒液從基部毒腺細胞分泌出來,尖端極易折斷,與人畜皮膚接觸,毒液溢出,皮膚立即出現皰疹,毒刺尖端留在皮上,有刺痛感,持續2~3周后才能恢復。幼蟲以樹葉為食,老熟時在樹桿縫隙或土表淺層內結蛋形硬繭,即“刺毛蛋”。繭里化蛹後化出成蟲照紙烏煉蛾子,交配後產卵於樹葉上,不久又化出小刺毛蟲。桑毛蟲 毒蛾科昆蟲桑黃毒蛾的幼蟲。又稱金毛蟲或狗毛蟲。成熟的桑毛蟲,大如二、三齡的家蠶鍵樂漏,體上有彩紋,頭黑、體黃、背紅,全身有黑褐色長毛,腹部背面有32個黑色斑塊狀的毒毛瘤,每個毛瘤上滿生微小針狀毒毛,中心為管狀,貯存毒液。一條匙雅駝乘老熟桑毛蟲可有200多萬根毒毛,人與桑毛蟲接觸,毒毛即散到皮膚上。毒毛亦能被風吹落、飄散,可落在人體上。夏天皮膚多汗,更易將毒毛粘住。毒毛刺入皮膚,毒液外溢,皮膚劇癢、紅腫,搔抓後毒毛刺入皮膚更深,並可被污染指甲播散到身體其他部位。嚴重者,出現皰疹、潰爛。有時毒毛飄落在晾曬的衣被上,穿用時散到全身,出現全身皮炎。成蛾活動少,白色,尾部有金黃色叢毛,上面沾有羽化過程中從繭內沾來的毒毛。生活史分卵、幼蟲、蛹和成蟲4期。卵扁餅形,集產在桑葉或蘋果等果樹葉下,卵塊呈帶狀,表面粘蓋著雌蛾尾部金黃色的叢毛,叢毛中有時夾有毒毛。幼蟲孵出後以植物葉為食,每齡的新生時期,毒毛生長牢固,將蛻皮時則極易脫落。齡期越老,毒毛越多,毒性越大。化蛹前結繭,毒毛隨皮蛻在繭內,繭絲也粘上毒毛。成蛾不食,僅生存4~17天。每年桑毛蟲在4~5月間少量出現,7~9月最多,10月底後幼蟲結薄繭越冬。每年發生2~4代。黃毒蛾有許多種類,幼蟲也都有毒毛,如茶黃毒娥、柳黃毒娥、烏桕黃毒娥、柿黃毒娥、皎星黃毒娥毛蟲等均能致人皮炎,在不同的年份、不同的地點出現不同種的毛蟲皮炎流行。如1985~1986年在成都發生楓楊樹上(皎星黃毒蛾)的幼蟲毒毛引起的皮炎。松毛蟲 枯葉蛾科昆蟲松蛾的幼蟲。種類繁多,其中以馬尾松毛蟲、雲南松毛蟲危害人類健康最嚴重,可致松毛蟲病。出現在長江以南10餘省區。馬尾松毛蟲的幼蟲大如小指,蟲體略扁,黑褐色並帶灰、赤色花點紋,有長毛;有兩個毒毛區,上生毒毛近萬根。毒毛剛硬針狀,多微小倒棘,中心管內充粘稠毒液。松毛蟲齧食松針,受驚擾時頭與胸突然折厚促槓向腹面,毒毛則呈怒張狀豎起,並向前衝撞,與人接觸,毛尖刺進皮膚,毒毛基部折斷。成蟲體大,棕褐色,翅展50~70mm,翅面有深棕色波狀紋,產卵在松針上排列呈串珠狀。第六齡幼蟲結淡棕色繭於樹幹葉叢等處。幼蟲化蛹後毒毛蛻落,通過繭皮伸出繭外。松毛蟲猖獗時將整片松林的松針吃去,遠眺如被火燒過一樣。松毛蟲的毒毛刺入皮膚後毒液外溢,引起皮炎,出現多型的斑丘疹,有癢感。部分病人發展成松毛蟲病,表現骨關節疼痛,晚期僵直畸形,功能障礙;少數病人在四肢等部位軟組織處出現腫塊。凳滲病程遷延,疼痛難忍,影響勞動。人與毒毛接觸後,應立即用膠布或膏藥(烘熱)貼在接觸處,揉平後快速揭起,毒毛便粘在膠布或膏藥上,反覆幾次後,絕大部分毒毛被粘去,皮炎症狀減輕。此後用鹼性液體,如氨水、肥皂水等塗在皮膚上以中和毒液。嚴重瘙癢的,可塗止癢劑和口服抗過敏藥。防治松毛蟲病的根本辦法是不接觸毒毛。在蟲災發生的林區和毒毛污染的水塘等地,要注意人體保護。對初、中期中毒者,在中國廣東用中草藥山獨企煎水清洗中毒部位,或內服鮮蘆根煎液。重者加用西藥,如抗菌藥物、保泰松、消炎痛府囑駝等。要及早就醫,以免轉成慢性,產生較大後遺症。防製毒毛蟲最有效和簡便的方法是在初發階段消滅它們。見到卵塊和幼齡蟲期(此時常集於一處且無毒性)立即消滅。長大的桑毛蟲和松毛蟲避免手捉,使用化學殺蟲劑或生物殺蟲劑(如病毒多角體、白僵菌等)殺滅之。繭期也勿用手取拿,只要掌握結繭的場所,即能消滅,也可根據毒毛蟲結繭和越冬的習性,在越冬期誘集而殺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