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前歡·對菊自嘆》是元代文學家張養浩創作的一首小令。 此曲所要描寫的不是菊的高潔,而是作者對自己生存狀態的喟嘆。重陽過後,菊花零落,作者面對零落的菊花,不禁以物擬我,而且自覺比菊還要羞愧三分。此曲讚揚了菊花不畏風霜的堅強品格。
此曲詞明白如話,表現曲的“貴淺顯”的特色。它宛轉相生,一波三折,一層深入一層,“問花不語,花替人愁。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殿前歡·對菊自嘆
- 創作年代:元代
- 作品體裁:小令
- 作者:張養浩
- 作品別名:【雙調】殿前歡·對菊自嘆
- 作品出處:《歸田類稿》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雙調】殿前歡1·對菊自嘆
可憐秋,一簾疏雨暗西樓,黃花2零落重陽後,減盡風流3。對黃花人自羞,花依舊,人比黃花瘦4。問花不語5,花替人愁。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殿前歡:曲牌名,又名《風將雛》,元曲還名 《鳳引雛》、《燕引雛》、《小婦孩兒》。雙調,四十二字,前片三平韻、通葉一仄韻,後片兩平韻、通葉兩仄韻。
2. 黃花:菊花。
3. 減盡風流:減去美好的風光。
4. 人比黃花瘦:移用李清照《醉花陰》詞句。
5. 問花不語:仿用歐陽修《蝶戀花》詞中“淚眼問花花不語”句意,合下句意思是說: 將自己的心事問花,花不回答,暗自替人惆悵。
白話譯文
在可悲可嘆的秋天,簾外稀稀落落的秋雨使西樓變得幽暗。重陽節後,菊花凋零,失去了當初的風流韻致。然而面對菊花,人更覺羞慚。花還是同去年的花一樣,可是人卻比菊花還要憔悴消瘦。問花花默默無語,卻暗暗在為人的命運擔憂。
創作背景
張養浩在官場中生活了三十多年,為百姓做好事,但是長時間的仕途令他厭倦,於是剛逾中年,他便辭官歸隱,放下了朝政的擔子。此後,張養浩的心思全落在作曲弄文當中,對生活和命運的吟詠成為了他的文學主題。此曲是張養浩久歷官場之後所做。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作者看到菊花因遭到秋雨而零落,減盡風流,而自己也精神頹唐,瘦過黃花。憐花正是自憐,作者借菊自嘆,抒發對自己政治上失節的悔恨之情。
西風碎減葉飄零,作者推開了窗子,映入眼目的不是一簾幽夢,而是淒風疏雨,從樓瓦淌下,化作雨簾。重陽節後,菊花凋零,曾經鮮艷奪目的花朵已落去大半。花雖敗落,但那些依然在枝頭盛放的秋菊仍保有風采,張養浩再看看自己,卻已瘦得不成人形,他忍不住問花,自己該如何是好,花雖不語,想必它也在為自已感到憂愁。該曲以通感的手法來結束,一句“花替人愁”,頓使曲子中的愁情變得更加濃郁。張養浩的自憐自惜赫然在目,令人也想化作秋菊,成為傾聽他的對象。
在《殿前歡》的曲子中,他本認為蝟零的花應比他更自憐,但實際上菊花耐秋風的能力遠超乎他的想像,於是張養浩才想,也許菊花是在替他悲苦,是以紛紛凋謝。
此曲在藝術上有較高的成就,“人比黃花瘦”是引自李清照詞《醉花陰》“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問花不語”則是引自歐陽修詞《蝶戀花》 “淚眼問花花不語”。全句的引用,以舊詞生新意,用法新穎。
張養浩之所以寫“對菊自嘆”,其實還有另一層深意。菊花是陶淵明的最愛,陶淵明經常對菊詠嘆,表明心跡。張養浩選用菊花,自然是說自己也想如陶淵明一樣,成為一個不問世事的隱居者。往日的宦海風波已成過去,鳥兒返林、魚兒縱淵,那時的陶公何等愜意,張養浩也想成為另一個陶公,過著池魚在故淵的生活。
《對菊自嘆》是一首寓情於物、借景抒懷的曲子。作者看到菊花遭到秋雨,黃花零落,減盡風流。自己也精神頹唐,瘦過黃花。憐花正是自憐,作者借菊自嘆,乃是對自己政治上失節的悔恨。
名家點評
四川師範大學研究員鄧元煊:此曲詠菊抒懷,由憐菊轉而自憐。人與菊相比較,感嘆人不如花。化用前人詞句而自出新意,曲辭淺近通俗而意蘊深遠。(《元曲品讀》)
作者簡介
張養浩(1270—1329),字希孟,號雲莊,濟南人,元代散曲家。曾任監察御史,因批評時政而免官,復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辭官,居於濟南雲莊,度過了八年隱居歲月。在這段時間,他遊山玩水,縱情詩酒,創作了大量文學作品。天曆二年(1329年),四月便因病去世。張養浩聰穎好學,飽讀詩書,詩賦文章無所不通,尤其擅長散曲,著有《歸田類稿》其散曲小令今存一百六十多首。朱權《太和正音譜》評其曲“如玉樹臨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