殼椎亞綱

殼椎亞綱是出現在早石炭世的兩棲動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1936年
  • 外文名:Lepospondyli
  • 類型兩棲動物
  • 出現時間:早石炭世
基本信息,簡介,分類及演化,

基本信息

古生代晚期與迷齒類繁榮的同時,還出現了殼狀脊椎兩棲動物。它們的椎骨不是先由軟骨組成,而是直接由圍繞在脊索周圍的、線軸狀的硬質圓柱體構成的,並常常與神經弧癒合在一起。
殼椎亞綱
殼椎類的種類相當多,開始出現於早石炭世,到晚石炭世和二疊紀時達到全盛,古生代末絕滅。它們都是一些小型的,生活於沼澤、水邊地洞中的兩棲類,有的身體細長,另一些,身體變得扁平,如二疊紀的Diplocaulus(笠頭螈)。我國尚未發現殼椎類化石。

簡介

殼椎亞綱(Lepospondyli)是一類細小但多樣化的兩棲動物,生存於石炭紀二疊紀早期。現時已知有六個不同的分支,包括Acherontiscidae、Adelospondyli、缺肢目、弛頂螈目、鱗鯢目及納克螈目,這些分類之間有像蠑螈、像鰻魚及像蜥蜴的形態,且擁有不能分類的物種。這些物種是水中、半水中或陸地生活的。最長的盜首螈只有約1米長,而其他的更為細小,估計它們是生存在沒有被同期離片錐目占有特定的生態位

分類及演化

殼椎亞綱的特徵是那簡單及呈線軸的脊椎,這些脊骨並非軟骨,而是圍繞脊索的骨質圓柱體。一般在脊椎的上部有神經弓,與脊柱融合。
由於殼椎亞綱分支的化石已高度專化,故沒有明顯的共同祖先。現時並不清楚究竟殼椎亞綱是一個從類似脊骨的特徵演化而來的多系群,或是從單一個共同祖先衍生而來。
殼椎亞綱曾被認為與現今有尾目有關,或有可能是其祖先。它們曾被認為是兩棲綱的三個亞綱之一。新近認為殼椎亞綱是與現今兩棲類及羊膜動物有關或是其的祖先 ,即它們是已滅絕及現存兩棲類(但不包括羊膜動物)的多系分類,或是一個非常接近羊膜動物祖先(非兩棲類)的單系群
除了納克螈目外,殼椎亞綱只分布在歐洲北美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