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鑑不遠

殷鑑不遠

殷鑑不遠(yīn jiàn bù yuǎn):指殷商子孫應以夏的滅亡為鑑戒。後泛指前人的教訓就在眼前。出自《詩經·大雅·盪》。是召虎(召穆公)對周厲王的勸諫之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殷鑑不遠
  • 外文名:One need not look far for a lesson
  • 拼音:yīn jiàn bù yuǎn
  • 釋義:泛指前人的教訓就在眼前
  • 出處:《詩經·大雅·盪》
成語解釋,成語辨析,成語典故,

成語解釋

【拼音】yīn jiàn bù yuǎn
【釋義】殷:指商朝後期;鑒:審查。指殷商子孫應以夏的滅亡為借戒。後泛指前人的教訓就在眼前。
【出處】《詩經·大雅·盪》:“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
【例句】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宋與金的歷史,對崇禎來說殷鑑不遠,而他絕不願在後代史書中被看成是懦弱的君主。”
蔡東藩清史演義》第一回:“現在清朝二字,已成過去的歷史,中國河山,仍然照舊,要想易亂為治,須把清朝的興亡,細細考察,擇善而從,不善則改,古人說的‘殷鑑不遠’便是此意。”

成語辨析

同義詞:前車之鑑,後車之師
用法:作謂語、定語;泛指前人的教訓就在眼前。

成語典故

《詩經·大雅·盪》最末有兩句道: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
原來殷商之前,就是夏(或稱夏後氏)。以治水聞名的夏禹,是夏代的第一任君王。這夏禹,是我國傳說中上古時代有名的聖王之一。可是夏代末了的一個君王,叫做夏桀的,卻荒淫暴虐。於是商湯起義,把夏朝滅掉,改立為商朝。商湯就做了商代的第一任君王。這商湯,也是一位有名的聖王,可是商代傳到末期,也逐漸腐敗,越來越不像樣子。當時作為西方諸侯之長的“西伯”周文王曾懷著一片好心,提出過誠懇的勸告,上述詩中的兩句,也就是這個意思。那兩句的大意是說:殷商的教訓不必向遠處去找,就在夏桀那一代!也就是說:夏代的滅亡,應當作為殷商的鑑戒。可是殷商的末代君王商紂,不聽忠言,不接受前代的教訓,終於被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所滅亡。
【成語故事】 周厲王是周朝的第十個國王。他在位時,對內橫徵暴斂,壟斷了社會財富和資源,加重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同時還剝奪了一些貴族的權力;對外,南征荊楚,北防遊牧部落,與周邊的少數民族也矛盾重重。周厲王為壓制國人的不滿,派人監視公開指責的人,一旦發現就立即處死。國都里的人都不敢說話,路上相遇彼此只能用眼睛互相望一望而已。召穆公上朝進諫:“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堵住人們的口,要比堵住河裡的水更厲害。水積多了,一旦決口,造成的傷害一定更大;不讓民眾說話,也是這個理兒。所以,治理民眾就像治理河流一樣,只能疏導,不能堵塞。周厲王不聽勸阻,一意孤行,為所欲為,從此,國人都不敢說話,沒過幾年,民眾忍不可忍發生了暴動,襲擊周厲王,他愴惶出逃,死於外地。這就是《詩經 》里《大雅 盪》的歷史背景,詩作者借用周武王的口譴責昏君,詛咒暴政,大罵商紂王,實際是在抨擊周厲王。“殷鑑不遠,在夏後(王)之世”,實際上也就是:“周鑒不遠,在殷後(王)之世。”國家覆亡的教訓並不遠,對於商來說,是夏桀,對於周來說,就是殷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