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武煥

殷武煥

殷武煥,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付壠鄉殷山村農民,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青陽腔代表性傳承人。

殷武煥1943年開始學習青陽腔,師承湖口青陽腔老秀蘭班班主駱碩仁。他一生遵照師傅的表演傳統,把保持著古老青陽腔藝術特徵的唱、做規範完整地進行了傳承,成為贛北民間保留青陽腔藝術獨特技藝的重要傳承人。

代表作有《征東》《白兔記》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殷武煥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江西九江湖口縣
  • 出生日期:1932年8月
  • 職業:農民
  • 學歷:私塾5年
  • 非遺名稱青陽腔
  • 保護單位:江西九江湖口縣戲劇創作研究室
個人簡介,“青陽腔”,文化遺產,個人經歷,傳承譜系,技藝傳承,成就榮譽,

個人簡介

殷武煥,十來歲就開始跟著師傅吳江龍學演青陽腔劇目,多演生、旦。殷武煥天資聰穎,悟性極高。新中國成立後的1952年,師傅、師叔相繼被調到江西省贛劇團工作,殷武煥也學會了《琵琶記》、《黃金印》、《雙墜樓》、《桃園結義》、《忠義殿》、《竇娥冤》、《岳飛盡忠》、《鸚鵡盞》等數十部青陽腔劇目,留在湖口延續著青陽腔的余脈。殷武煥從年輕時起就是一位能唱青陽腔民間藝人
《征西》中尉遲恭—殷武煥飾《征西》中尉遲恭—殷武煥飾

“青陽腔”

青陽腔形成於明代嘉靖(1522-1566)年間的安徽省青陽縣,由徽商經水路帶進江西的水路門戶湖口縣,並於此深深紮根,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青陽腔唱腔變化靈活、戲曲語言通俗易懂,對徽劇、京劇、贛劇川劇黃梅戲等劇種的形成與發展曾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尤其為“四大徽班”進京形成京劇奠定了基礎,被譽為京劇的鼻祖

文化遺產

2002年,“青陽腔”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77歲的殷武煥是江西省湖口縣付壠鄉殷山村農民,他1943年就開始跟著師傅學演青陽腔劇目,參與青陽腔演出60餘年,是贛北地區年齡最大的青陽腔民間藝人
光緒九年的青陽腔劇本光緒九年的青陽腔劇本

個人經歷

“桃李風晴,芝蘭日詠,似階前桃李芙蓉,高掛珠簾。似年年此日,芳叢羨人間,只有虎豹爭雄,憶天上,有麒麟,傳送金杯自捧,惟願花下椿萱,百年長俸……”,獲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青陽腔傳承人稱號的殷武煥老人即在曬場上擺起了傢伙什,一曲高亢激昂的《雙墜樓》,猶如天籟之音,迴蕩在秀美殷山。
但凡了解殷武煥的人,都知道殷武煥從年輕時起就是一位能唱青陽腔民間藝人。老人出生於1932年,十來歲就開始跟著師傅吳江龍學演青陽腔劇目,多演生、旦。他天資聰穎,悟性極高。師傅時常讚賞說:“就算你父母不花錢送你學戲,我還要花錢請你來學呢!”當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由於日軍侵入,殷武煥的學藝過程也是時斷時續。抗日戰爭結束之後,人們用唱戲等方式來歡慶勝利,青陽腔在湖口又盛行一時。在此期間,因為師傅經常到外地演出,殷武煥跟著師叔磐康泉、吳厚德、駱碩仁等學演。
農閒時節的湖口農村,人們慶豐收,祝壽誕,迎廟會,這時殷武煥師徒組成的青陽腔專業劇團那一唱眾和、高亢激昂的氣勢;那金鼓鐃鈸齊鳴的熱烈氛圍;那融崑腔、弋陽腔、餘姚腔和青陽村坊小曲於一體的多姿聲腔,在亭台樓閣間縈繞,在人們的心裡飛揚,在浩淼的湖水中、綺麗的小山村輕輕飄蕩。
青陽腔傳承嘔心瀝血
湖口青陽腔的輝煌在於它創造性地發展了“滾唱”的特點,形成了“滾調”,打破了以往各種聲腔舊有的曲牌體制,將戲曲文學從“曲有定句,句有定音,字有定音”的嚴格束縛中解放出來,使唱腔變化靈活多樣,戲曲語言詞句通俗易懂,極大地提高了青陽腔的可塑性和表現力,引起了傳奇戲曲的重大變革。
“文革”以後,一些老藝人相繼辭世,青陽技藝少有傳人。1982年,時任湖口縣文化館館長的劉春江在下鄉搞文化調研時發現了失傳已久的青陽腔。為了使明嘉靖年間(1522-1566)盛極一時的“徽池雅調”延續下來,在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三級文化部門的支持下,劉春江同殷武煥等人一道,開始了青陽腔蒐集、發掘、整理和研究,做了大量工作,付出巨大心血。說到這裡,老人長嘆一口氣:“唉,為了青陽腔,我們真是嘔心瀝血啊! ”
打工潮形成以來,農村年輕人大量外出謀生,家中只剩老弱婦孺,日新月異的現代文化生活,也不斷衝擊和侵占了青陽腔的生存空間,諸多原因使青陽腔面臨失傳。
殷武煥膝下有一子四孫,老人真心希望家人能把青陽腔傳承下去,可由於生活困難等原因,這個夙願難以在家人身上實現,老人深感遺憾。他說:“雖然如此,我對青陽腔的熱情依然很高。有空時,會經常拿起劇本翻翻,自娛自樂地唱幾段,溫習溫習,可不要把唱腔曲調給忘了才好啊!”

傳承譜系

全國範圍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工作開始後,湖口縣立即著手青陽腔的申報工作。殷武煥同劉春江等人一起,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這個早已盼望的事業中去。九江市撥出10萬元專款支持青陽腔申報“世遺”。功夫不負有心人,多年的辛苦終於得到了承認。
2006年1月3日,文化部將入選的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向社會公示,湖口青陽腔赫然在目。為了更好地保護傳承青陽腔藝術,湖口縣政府與九江學院聯手合作,共同做好這項工作。2007年11月,九江學院青陽腔教學實踐基地在湖口縣付壠鄉成立。從此以後,該院藝術學院師生經常到這裡開展採風和教學活動。“只要他們師生一來,就會接我去一起學習的,他們唱得可比我好”。老人謙遜地說。
被文化部確定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湖口縣傳統戲劇青陽腔的代表性傳承人。

技藝傳承

自1943年起,殷武煥拜湖口青陽腔老秀蘭班班主絡碩仁為師,開始了學演青陽腔的表演藝術,先後學習和扮演過《征東》中的李世民尉遲恭,《白兔記》中的李三娘,《琵琶記》中的蔡伯諧,《忠義殿》中的張玉珍,《三請賢》中的皇嫂,《綠袍記》中的劉湛等角色,並傳承給徒弟殷協風、熊付歡等數十人。如今雖年事已高,但仍從未間斷傳承和參加演出。
青陽腔民間老藝人教學生們學習武生身段青陽腔民間老藝人教學生們學習武生身段

成就榮譽

一、參加了湖口縣青陽腔搶救挖掘工程,參與演出和錄音錄像工作。
二、無私奉獻了青陽腔手抄劇目資料。
三、自1945年開始參與當地每年農曆3月22日歡賀“天后宮聖母娘娘”生日的青陽腔演唱會,到十八歲主持該演唱會至今,從未間斷。把這個充滿傳統習俗的演唱會傳承延續到今天,同時也傳承給下一代。
殷武煥一生演出劇目繁多,主要代表作為《征東》中的尉遲恭、《三請賢》中魯肅、《白免記》中李三娘,深受當地人民民眾的歡迎。其演出劇照分別在《江西日報》、《江西畫報》上刊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