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家村(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紅島街道殷家村)

殷家村位於紅島中部,距紅島街道駐地2.5公里,虎守山西北兩公里,膠州灣高速公路南側·

殷家村中心位於東經125°15ˊ、36°11,東接岙東路,西至膠州灣畔,南鄰高家村,北與寧家村接壤;東西長度0.834公里,南北長0.5公里,總面積0.417平方公里,全村總戶數460戶,總人口1458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殷家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位於紅島中部
  • 人口:1458人
歷史沿革,自然條件,建築古蹟,歷史文化,經濟發展,社會事業,

歷史沿革

明清時期,殷家村隸屬即墨縣里仁鄉。1922年劃歸膠澳商埠海西區。1930年劃歸青島特別市陰島區。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島後,又歸屬即墨縣,日本投降後,仍屬青島市陰島區。
1949年陰島解放後,又歸屬即墨縣管轄。1956年陰島區、馬哥莊區、中華埠區、河套鄉合併,由陰島區公所管轄。1958年成立陰島人民公社,稱生產大隊。1961年先後歸屬嶗山郊區、嶗山縣。1967年陰島更名為“紅島”。1984年撤紅島人民公社,成立紅島鄉人民政府。1991年撤鄉設鎮。1994年劃歸青島市城陽區紅島鎮。2001年撤紅島鎮改為紅島街道辦事處管轄。

自然條件

殷家村東部系五陵地帶,土質為沙壤土,黃壤土;西部為平原地帶,土質為黑油土,東部山地適合小麥、花生、大豆等經濟作物的耕種;西部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適於建高效大棚及發展高科技農業等。現在建有列入國家星火計畫的千畝食用基地.
域內屬北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四季變化明顯,受膠州灣的影響,具有雨水適中,氣候適宜,晝夜溫差較小等海洋性氣候特點。
由於靠近膠州灣,本地主要以漁業為主,海產品資源豐富,海域內盛產雜色蛤、海螺、毛蛤、菜花蛤、海蟄、梭魚、刀魚、鮁魚、白蟮魚、牙偏魚、昌魚、敏魚、盧魚、對蝦、蝦虎、海蠣子、古眼魚、光魚、八帶、比管、石蟹等,100多種海產品,馳名中外,深受歡迎。
陸地物產也很豐富,近來發現有很多野生菜,對人有滋補養顏的功效,並成為很多高級飯店的特色菜,如:金銀花、苦菜、石竹子、翻白菜、美人菜等。除了這些之外我們的千畝食用菌基地,也被國家列入了星火計畫;其中,盛產平菇、阿魏菇、白靈菇、雞腿菇、香菇、黑木耳等營養價值很高的菌類,並且還加大力度發展了高效農業,栽植了櫻株蕃茄、美國西紅柿、黃瓜、美國西芹。彩色椒、地雷瓜等特殊品種的瓜果蔬菜等,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建築古蹟

殷家村建有兩處廟宇,都是在民國二十八年(1940年)建有老爺廟一座(又稱關公廟),關公廟造型古樸正中為關公塑,周公手持大刀立於左,關平手持梭槍立於右,另建有佛爺廟一座,東西兩間為佛爺像,(南海大師、左為桃花女、右為周公旦、旁有一紅站立、後兩處廟宇於1966年被拆除。

歷史文化

殷家村為紅島街道立村較早的村莊之一,已有600年的歷史。〈膠澳志〉載:海西區警察署陰島分駐所“殷家”。
明永樂二年(1404年),殷氏祖“可福”由雲南遷此建村,並以姓氏命名謂“殷家村”,明清以來,相繼來此定居的有:殷、劉、韓、李、柳、趙、寧、郝、於十姓。
殷氏家族在明朝有一高官,因明朝滅亡,怕受牽連,便在一夜之間全部遷出,後遷至膠南紅石崖,劉氏祖先明朝永樂年(1410年)由本鎮曉陽村遷入,至今已有21代;明永樂二年韓氏祖自雲南遷至本鎮邵哥莊村,後遷至韓家村,明弘治元年(1488年)韓氏由韓家村遷入本村至今已有十五代;李氏由即墨李家大村在清乾隆十八年(1754年)遷入,至今已有九氏;清嘉慶十四年(1810年)黃氏由棘洪灘遷入,至今已有七氏;清同治四年(1860年)柳氏由本鎮寧家村遷入至今有五代;同治六年,趙氏由本鎮西大洋村遷入,至今已有五代;清光緒十九年(1894年)寧氏由本鎮寧家村遷入,至今四代;民國四年(1915年)于氏從本鎮東大洋村遷入,1961年絕後。
殷家村的民間文化藝術活動,始於清朝康熙年間,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早在建國前成立了紅島第一支柳腔戲班子,當年演出的主要劇目有《西京》、《鑰匙樓》、《葡萄架》、《大東京》、《小南京》、《獅子樓》、《關公》等。
建國後,仍然保留了高蹺、旱船、柳腔等藝術形式,除在本村表演外,還到本鎮其它村莊進行藝演,劇目有《武松打虎》、《孔雀東南飛》、《智取威虎山》、《收租院》、《要京》等。

經濟發展

村民自定居以來,世代以漁家為主,因在舊社會的壓迫下生活過的很清苦。建國初人均收入30元,人均糧食產量100公斤,建國初人均住房6平米,今人均住房已達到30平米。從1978年-2002年的二十年間,人均收入一躍上升到4500元。
土改後,村民分到了土地,家家戶戶有了立業之本。在合作化,人民公社、生產隊期間,大力發展漁業生產,增加集體、個人收入,在戰天鬥地的過程中,村民逐步擺脫了笨重的手工操作和牲畜耕種的落後生產方式,向農業機械化發展。
1978年,黨史的下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由於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富民政策的逐步落實,村民積蓄的力量萌發出來,抓住機遇,開拓進取,各項事業面貌以新,並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到目前為止,全村工業企業發展三家,擁有固定資產2000餘萬元,年總產值200餘萬,飲食業3家,水產品加工業4家,理髮、車輛維修、縫紉修補8家,建築隊2支,日用百貨、麵食、肉食類等攤點10餘個,養貂專業戶50餘家,高效農業種植戶70餘家,同時也不斷深化漁業改革。殷家村最早的漁業捕撈方式是以圍牆、夾棍後改為木筏,後發展至小帆船、大帆船,1972年啟用水馬力機船,現在不斷的向大馬力漁船、遠洋捕撈發展,實行科技興漁,高產業化發展。
殷家村在1999年創建的農業園,占地面積4002餘畝,建有高標準大棚220餘個,現已列入“2001年國家級星火計畫”,特種動物養殖始於1975年,現在於村東北部開闢了一處特種動物養殖基地,占地30畝,已初具規模,在養殖業的發展過程中,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已引進龍貂、雪狐、貉等名貴動物,並實施人工受精,增加了產仔率和成活率。

社會事業

殷家村本屬水流充足之地,但解放前和解放初,由於不能開發,村民飲水極為困難,明永樂三年(1405年)本村鑿第一口井,名謂“花園井”;清同治九年(1871年)鑿第二口井1965年,挖塘壩3個,占地16畝,1957年又建塘壩3個,總容量11000立方米,可灌溉田地200餘畝,隨著新技術農業的發展,在農業園區的建設中投資130萬元,對園區進行了綠化、亮化,水利修建,並建有占地面積18畝的水壩一座,從根本上解決了廣大棚民用水量大的問題。
殷家村對村民吃水飲用共進行了四次改革,第一口吃水井是在永樂三年(1405年),第二次是在1957年,第三次是在1995年,已基本吃上黃河水,後經管道改建,全村投資5萬元解決了村民吃自來水問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精神文明建設也全面開展,興學重教風氣濃郁,殷家村於1934年本村西北角建立第一處學堂,共有教師3人,學生50人,1938年日軍侵占青島,學校停辦,塾館開辦,1942年塾館取締,學堂恢復,三中全會以來至1988年,村投資13萬元建國小一處,占地13畝,1978年建幼稚園一處占地890平方米,新中國成立以來,大中專院校畢業生89人。環境衛生不斷改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文化生活豐富多彩,殷家村民在創建“十星級文明戶”和“五好家庭”活動中,湧現出“十星級文明戶”、“五好家庭”占全村90%以上,在兩個文明建設中,殷家村先後榮獲青島市授予的“先進單位”稱號,城陽區委、區政府授予的“文明村莊”稱號等多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