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古今字”研究》是2022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古今字”研究
- 作者:劉琳
- 出版時間:2022年11月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ISBN:9787522809663
- 叢書名:“古今字”學術史叢書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古今字”研究》是2022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琳。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古今字”研究》是2022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琳。內容簡介本書對《說文解字注》古今字材料進行了全面梳理。段玉裁所謂的古今字就是記錄同一個義項的不同時代的聲音相同或者相...
《說文解字注》是清代段玉裁創作的語言學著作。該書以大徐本《說文》為本,參考徐鍇《說文解字系傳》以及《爾雅》《玉篇》《古今韻會舉要》《太平御覽》等書進行校勘,於嘉慶十二年(1807年)完成,先後達三十一年之久。初刊本為嘉慶二十年(1815年)金壇段玉裁經韻樓刻本,另有清同治六年至十一年(1867-1872...
到段玉裁注釋《說文》完成時,他對自己的學生說,他如春蠶一般,繭織成了,只待等死矣。經過三十多年的時間完成的《說文解字注》30卷。嘉慶二十年(1815年)五月《說文解字注》全書刻成,為將此書刻成付印,他用去了全部積蓄。嘉慶二十年乙亥(1815年),9月8日在貧病交加之中去世,卒年八十一。主要成就 ...
古韻分部和古韻歸部是漢語上古韻研究中兩個核心的問題。有清一代,在漢語古韻分部和古韻歸部兩個領域均作出傑出貢獻的語言學家是段玉裁。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對九千餘個字頭逐一進行韻部標註,開清代古韻歸部研究之先河。《古韻歸部》對《說文解字注》古韻歸部展開全面研究,重點弄清以下九個關鍵問題:(1...
《段玉裁評傳》是2006年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董蓮池。作者簡介 董蓮池 男,1953年生。中國語言學會理事、中國古文字研究會會員、中國文字學會會員。歷史學博士,教授。研究領域:《說文》學、中國古文字學、古文獻學、漢語史。已出版《中國文字學史》(合作)、《金文編校補》、《說文部首形義通釋》、《...
《說文解字注(標點本附索引)》是2005年藝文印書館出版社出版的圖書,由段玉裁注。內容簡介 許慎《說文解字》乃中國第一本以部首統攝文字、併兼釋形音義的字書,自漢代流傳至今。過去文字、聲韻、訓詁之學,在過去合稱為國小,是國學研究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清代學者對於國小的研究尤其重視,故註解《說文解字》...
清代金石學的發達,在專門研究《說文》的著作里也得到了反映。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在“”字下引用金文的“勒”來作解釋。桂馥本是金石學家,他在《說文義證》里屢次引用金石文字。王筠在《說文釋例》里更是常常用金文的字形跟《說文》的字形作比較。隨著古文字研究的逐漸深入,《說文》的一些錯誤就變得越來越...
《說文解字注箋》是一部文字學著作,由清徐灝編撰。書凡十四卷,每卷各分上下,附《檢字》六卷。東漢許慎著《說文解字》,文字簡奧,不易卒讀。清段玉裁對《說文解字》作注,對許書多所闡發,厥功甚偉,但段玉裁自信太過,亦時有所失。清徐灝復為段注作箋,以糾段注之失。主要內容 此書依據段玉裁《...
《說文》:“當,田相值也。”段玉裁注:“值者持也,田與田相持也。引申之,凡相持相抵皆曰當。”故引申為兩兩相對、相稱。《呂氏春秋·孟夏》:“行爵出祿,必當其位。"再引申為承擔、承受,如“當之無愧”;應當,如“理當如此”;擔任、主持、執掌,如“當官”、“當政”等。又引申為對著、向著,如...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耑,本或作端。”孫詒讓《周禮正義》雲:“耑、端古今字。”又,《漢書·藝文志》“言感物造耑”顏師古注:“耑,古端字也。”段玉裁“端”字下注云:“端,用為發耑、耑緒字者假借也。”(今寫作“發端”“端緒”之“端”,字均本當作“耑”)。 “端”既為“耑”字的後起今字,...
《說文解字·兮部》說:“兮,語所稽也。從丂、八,象氣越虧也。”此處的“稽”為“留正”或“延誤”“延遲”之義。所謂“語所稽”,是說語句中的停頓。由此可知,“兮”之義亦與氣相關,所以,段玉裁注云:“虧、兮皆謂氣。”而“雐”表示音讀,是不示義的聲符。至此,依據許慎的訓釋,“虧”字的...
對後代訓詁學家有很大影響。在《通釋》中也往往說明古書的假借和古今用字的不同,有時還用今語解釋古語,在文字訓詁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說文解字系傳》已注意到形聲相生、音義相轉之理。這種訓詁方法對後人有很大啟發。清段玉裁作《說文解字注》就十分重視徐鍇的意見。
據段玉裁的解釋,“鄒”、“邾婁”是由於發音緩急不同,因而寫法不同;而“鄒”與“騶”則是古今用字的差異。從古代文獻材料看,他的說法是有根據的。《戰國策·趙策三》:“將之薛,假塗於鄒。”這裡用“鄒”。《荀子·仲尼》:“外事則詐邾襲莒,並國三十五。”這句用“邾”。《公羊傳·隱公元年》:...
段玉裁注《說文·言部》曰:‘誼、義,古今字,周時作誼,漢時作義,皆今之仁義字也。’義有君子義與小人義,君子義大我,小人義小我。大我,為大眾、為社會也;小我,撮伙偏黨也,今所謂‘哥們義氣’是也。”(陳志歲《載敬堂集·民說》)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
段玉裁在注《說文解字》時,在“象”“像”二字條下針鋒相對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似古有象無像。然像字未制以前,想像之義已起。故《周易》用象為想像之義,如用易為簡易、變易之義,皆於聲得義,非於字形得義也。韓非說同俚語。”他認為“象”字只不過因為同音借用一下,和“大象”沒有任何關係。...
自清初顧炎武作《音學五書》,根據《易經》、《詩經》等書的韻字開始把古韻分之為十部起,經過江永(1681~1762)、段玉裁、王念孫、孔廣森(1752~1786)、江有誥等人的研究,逐漸加詳,發展為二十二部,同時戴震又提出韻類通轉的學說。在聲母方面,錢大昕又提出聲轉的說法,而且發明輕唇音古讀重唇音,舌頭音、...
這些資料豐富而散在,或見於注釋專書(如唐代王凍的《黃帝內經素問注》),或見於專題論文(如清代沈彤的《釋骨》),或散見於其他各種文獻中(如清代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甚至在日本德川幕府時期也有許多重要的研究著作(如金漥七郎的《素問考》、丹波元簡的《素問識》、丹波元堅的《素問紹識》、森立之...
“塗”從土塗聲,是一個形聲字。《漢語大字典》云:“塗同‘嵞’,地名。”文字學家段玉裁在《說文解字》中註:“嵞、塗,古今字。”在典籍《集韻·模韻》中記載:“嵞,或省。”在典籍《古今韻會舉要·虞韻》中記載:“峹,:會稽山。本作嵞……:‘娶嵞山。’周穆王嘗會諸侯於此。或省作峹。”...
該書對許意每有闡發,所論“假借”、“古今字”、“引申義”、“因聲求義”諸事多開了清人研究《說文》的先河,受到歷來研究《說文》者的重視,世稱“小徐本”。周德清(公元1277年 —1365年) 字挺齋,元代 瑞州 高安(今江西 高安)人,音韻學家。擅長音律,於泰定帝 泰定元年(一三二四年)撰成《...
清代是《說文》研究的鼎盛時期,出現了段玉裁、桂馥、王筠、朱駿聲四大家,自“乾嘉以來,關於《說文》之著作品,不下二三百種之多”(《說文詁林評語》引于右任語),形成了專門研究《說文》的一門學科——《說文》學。其次,《說文》在訓詁學和辭彙學上也有重要的價值。由於《說文》分析每一個字的形體結構,造就...
該書對許意每有闡發,所論“假借”、“古今字”、“引申義”、“因聲求義”諸事多開了清人研究《說文》的先河,受到歷來研究《說文》者的重視,世稱“小徐本”。周德清 (一二七七 - 一三六五年) 字挺齋,元代 瑞州 高安(今江西 高安)人,音韻學家。擅長音律,於泰定帝 泰定元年(一三二四年)撰成...
說文解字 【卷十】【心部】於救切(yòu)不動也。從心尤聲,讀若祐。【卷五】【夊部】於求切(yōu)和之行也。從夊㥑聲。《詩》曰:“布政憂憂。”【注釋】①不:當依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作“心動也”。②和之行:柳榮宗《引經考異》:“行和者從容不迫。”③從夊:夊有行義。④《詩》...
清代學者戴震、段玉裁說,“轉注”就是互訓,意義上相同或相近的字互引解釋。三書說 第一: 1935年唐蘭先生在《古文字學導論》中批判了六書說,提出了三書說,創立了關於漢字結構的新理論。唐氏把漢字分成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聲文字三類。其所謂象形文字是“畫出了一個物件,或一些慣用的記號,叫人一見就能...
《說文·人部》:“伊,殷聖人阿衡也。尹治天下者,從人尹。”段玉裁注則以為“殷”上效“伊尹”二字,當作“伊尹,殷聖人阿衡也”。其根據是《詩·商頌》毛傳:“阿衡,伊尹也。”鄭箋:“阿,倚;衡,平也。伊尹,湯所依倚而取平,故以為官名。”並發揮說:“伊與阿,尹與衡皆雙聲,然則一語之轉也...
清邵瑛《群經正字》謂“今經典無此義”,是釋字可,於義則無徵。姑闕之。或釋“太”之義,以為古文“夳”乃“太之上者,從大、從古文上(即二)會意”,似亦勉強。茲以古文“夳”為象形,以“泰”為形聲,俟考。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泰”下言:“後世凡言大而以為形容未盡則作太。如‘大宰’俗作...
《說文解字》的體例如何?《說文解字》中的部首為何比後世字典的多?部首經歷了哪些產生和變化過程?為什麼《說文解字》會有大徐本和小徐本?徐鉉整理《說文解字》的過程如何?《說文系傳》是一部怎樣的書?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是一部怎樣的書?除了《說文解字注》之外,還有哪些研究《說文解字》的...
又《說文》難曉也。一曰鮮白貌。從頁米聲,從粉省。《注》難曉亦不聰之義。又《集韻》盧對切,音纇。義同。說文解字 頪【卷九】【頁部】難曉也。從頁米。一曰鮮白皃。從粉省。盧對切〖注〗臣鉉等曰:難曉,亦不聦之義。說文解字注 (頪)難曉也。謂相佀難分別也。頪類古今字。類本專謂犬...
段玉裁注:“死者,終也;屍者,主也(神主牌位)故曰終主。”又“今經傳字多作屍,同音假借字也,亦尚有作屍者。”王筠句讀:“屍乃屍之分別文。”屍屍為古今字,屍不見於先秦兩漢出土文字資料,大約產生於漢代,傳世先秦兩漢文獻多以屍字表示神主及屍體之義,屍字可能是漢代產生的俗體字。清桂馥《說文解字...
”《說文》:“曉,明也。從日,堯聲。”段玉裁注:“俗雲天曉是也。引申為凡明之稱。”後來引申為明智、明白、知道、告訴等義;也假借為“饒”等。現代漢語簡化為“曉”。詳細釋義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曉,明也。從日堯聲。呼鳥切 說文解字注 曉,朙也。此亦謂旦也。俗雲天曉是也。引伸為凡明之偁。
”(注二九)龔自珍系乾嘉大學者段玉裁外孫,幼受庭訓,樸學根柢深厚;此詩非僅推重許瀚,亦肯定許氏治學不囿於地域,能擷各家精髓而自成一家。本年八月,張穆應順天鄉試,坐擯斥,許瀚代為奔訴。(注三 ○)是年因汪喜孫由戶部員外郎保送河工,其地在山東濟寧。喜孫至住所後極力向濟寧知州徐宗乾薦舉許瀚至...